大家好!
“清明季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晚唐诗人杜牧这首喜闻乐见的《清明》,诉说着思念与哀伤。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扫墓和祭祀、追思已故亲人的日子。
清明节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春游郊游、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这些风俗随着岁月交替和社会变迁,有些已经慢慢被遗忘,连一丝记忆都不复存在,有些仍遗留至今并给予了新的内涵。
在旧时的青岛,清明节也被看作是一个大节气。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每家都要断火,吃冷食。冬至后105天谓之寒食,从前的这一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人们在清明前两天就开时断火,即天不亮就把饭做好,直到落日后再烧火,以示对亲人的怀念,由于人们常把寒食节的活动持续到清明,慢慢将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
在清明节扫墓的风俗比较盛行,扫墓俗称“上坟〞。这一天要去祖坟上填土整坟,扫除沙尘杂草,上香、烧纸,实行祭礼。有的人家要利用这一机会修整坟墓,大多数是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别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所以说,无论家里多穷,清明节都是要去上坟的。人们祭祀完毕,都要进行野餐,将上供的食品吃掉,也就是吃福根,以向祖先表示节俭之意。
许多人家都要吃大葱和蛋饼,寓意聪明伶俐,这个风俗始终持续至今。有的人家还要捏面花,称作“蒸小燕〞,吃白面小鸡和鸡蛋。寓意小燕子来了,真正的春天到来了。清明这天早晨全家人确定要吃鸡蛋和小鸡,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学生要带鸡蛋给老师以表仰慕。另外,清明节时将印有蝎子图案的纸贴在家里,家中不招蝎子、蜈蚣,尤其是在农村特别盛行。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是一句流传广泛的民间谚语。清末民初,农村一带起先合理支配农时,清明节这天,好多农家给牲口吃高粱米饭,俗语:“打一千,骂一万,不忘清明节一顿高粱米饭。〞吃高粮米粥、麦子粥、玉米粥,表示日子步步高,这一天用粥要让牛、驴等饱餐一顿,以犒赏它们一年的辛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