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样的教材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过去,所谓的语文阅读课上成了活动课,大致是把教材的内容化成“情境”,把课文内容多媒体化,直观化的“阐释性”情境,不是言语实践活动情境,它以课文为中心,不是以学生为中心,只见活动,不见语文。不过,我们目前的文选型教材,每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暗含在文中,不同的老师,会产生不同的教学内容。那么,用什么内容来活动呢?把活动焊接在教材上,形成明暗两条线,明线是活动,暗线是学生在活动中言语实践。
面对教材选文,确定“学”的内容
教材中的选文,王荣生教授把它分为四种: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在这里,我以例文或样本来探讨。如何呈现教学价值,有两个依据:一是依学段目标确定课程内容,二是依编者意图和文体特点确定教学内容,找准听说读写的切入点。以《钓鱼的启示》为例,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教材编者的意图有两点:一是联系生活或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二是读懂“启示”。对这篇课文,我开发的课程内容是在言语实践活动中体悟课文的“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所以,学生学的内容,是把教材当作材料,进行变换身份改写,在改写过程中渗透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有利于实现课程内容。
面对学的内容,组织“学”的活动
学的内容确定后,策划好学生“学”的活动。教学《钓鱼的启示》,缺乏课程意识的老师,容易让学生概念化地理解句子意思或明白“启示”,这样的知识不是学生内在产生的,而是教师的外在阐释。这就是我组织“分角色对话”“猜猜看写信”两项活动的理由。
不过,用什么内容来进行学生的言语实践,这些都靠老师们暗中摸索,毕竟教材给你了,看你如何用好教材的言语实践因素,创设一切条件提高儿童的言语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