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农村发展问题受到党和政府的日益重视,从过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现在的实现城乡一体化,不同时期,国家对农业农村的发展都会做出相应的部署。而在如今,十九大报告中,针对农村的发展,又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就成为新时期指导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行动指南。
乡村战略的实施对当前我国农村发展至关重要。这将成为解决好“三农”、激活农村活力、弥合城乡差距的重要武器。从我国农村和城市发展的固有轨迹来看,农村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处在边缘地带,停滞不前。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现代化的.推进,不少乡村,尤其是边远偏僻的乡村,逐渐没落、慢慢消亡。以至于每次谈及农村问题时,农村人口流失、农村空心化、留守问题等,不可避免。特别是当前我国在开启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农村所面临问题必须解决。所以必须要实现农村振兴,让农村重新焕发出应有的活力。如果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活力繁荣,就不可能有国家的现代化,更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十九大报告中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二十个字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它分别从乡村的生产发展、生态建设、精神面貌、社会治理、生活状态这五个角度提出的具体要求。对于农村发展总体要求,曾在党的__届上也有提过,当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要求。相比较而言,此次“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要求更高。这二十个字的表述除了“乡风文明”表述没有变化外,其余四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以前强调“生产发展”,现在要求“产业兴旺”,即不仅仅是发展生产,而且要求发展产业,从层次要求更高;以前要求做到“生活宽裕”,如今在即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将要开启现代化的征程的时代背景下,农民当然也要“生活富裕”;对于农村面貌,以前要求做到“村容整洁”,现在要求做到“生态宜居”,上升到生态环境的高度;以前乡村要“管理民主”,现在则表述为“治理有效”,从一维主体的“管理”到多方参与的“治理”,所体现的正是当前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这些种种变化都是步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如何来实施乡村发展战略?报告里面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当前“三农”问题仍然我国全面发展的短板问题,在即将开启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征程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安排,这是坚持问题导向,补好发展短板的必然选择。这就意味着未来在社会资源要素配置上尤其是公共服务资源的投入上向农村倾斜,为实现农村振兴打好基础。
一、实践目的
由省组织举办的大学生农村科普行活动,深入到农村开展环境卫生状况调查、村民对新农村合作医疗态度调查、科普知识调查等调查活动,宣传科学种植知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同时让大学生真正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在实践中增长了知识,得到了锻炼,将学校所学的知识付诸于实践,增加社会经验,以便以后能更好地参加公共卫生工作。
二、实践活动的准备及开展
7月11日下午2点王院长召集将参加活动的全体师生开会。会上,王院长介绍了开展此次活动的目的及其重要意义。后由负责该活动的老师介绍将要实践的内容和时间安排。老师还依照以前的经验教授了我们应该带的物品及活动过程中可能遇到问题的处理办法。最后每一个人都领到两件T恤和一顶志愿者帽子。拿到装备后我是无比的激动,盼望着明日早些到来好好的要大干一场。已经是大四结束了,专业课知识已经学完了,正好趁开学去实习之前检验一下自己学的到底怎样了。回到宿舍穿上装备,对着镜子更是期待看到明日的我早些到来。
12日早上我五点半就起床了,因为六点半要在公卫楼前集合,这可是我大学生活中起来最早的一次了,真是一个挑战!但我知道挑战也是和我们一样才刚刚开始。起来洗漱整理之后吃完前晚准备的早餐,准时到了集合地点。尽管起来都那么早,但每一个队员都是激情洋溢,丝毫没有一点困意。老师安排我们把宣传条幅、旗、宣传单、宣传手册、调查问卷等所需物品搬运到车上。我们可又多了一个队员——司机。一切准备完好之后,司机师傅开着车就向涉县出发。
在车上,老师给每一个人发了一份调查问卷以熟悉其内容,同时老师把我们14名学生又分成了两小组,这样一来每2名老师带领7名学生分头行动,更是提高了工作效率。我们早上7点出发到达时已经是下午1点多钟了。由于之前没有开车去过涉县,也只是问了别人大概多长时间能到而已,对道路不熟悉加上路上遇到了一次堵车,使我们比计划晚了3个多小时左右到达。真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啊!早上起的早、吃的又少,现在每个人脸上略微显出疲惫的表情,但依然眼神里充满着激情。到了之后,我们大家在一家饭店吃了午餐。为了减少太大的消费,我们也是简单单吃了一顿。但我们已很满足了,毕竟这不是来的目的。
来了,我们就要吃最大的苦,做最大的事。老师也是希望着早些开展工作,毕竟路上耽误了一些时间。谭老师更是简单吃了些后悄悄地出去找一下我们晚上的住宿地方。饭后我们到了住处,老师安排了一下房间后,我们便立即动身前往我们要宣传调查的第一站——xx镇xx村。
我们首先到了村委会,取得了村委会领导的同意,在他们的协助下,我们在庭院里布置了一排桌子和凳子。在桌上放了两台血压计,在墙上贴了宣传单,挂起了条幅,竖起了旗子。赵老师在村委会的广播里通知老乡们前来村委会。一切准备完了之后,我们拿着宣传单、宣传手册和调查问卷等待着村民的到来。广播通知后,很快就有村民前来了,同学们很快微笑着迎接上去,向村民发放知识书籍,给村民讲解科学知识,并做了问卷调查。由于大多数村民不识字,我们都是一个题一个题地问出来的。
做一份调查可能容易,但是要做许多份时就需要极大的耐心了。再加上普遍村民讲的是地方话,有些同学在交流上有些阻碍,但我们都克服了种种困难。同学们有的在发放传单,有的在回答村民问题,有的`在做调查,有的在为村民测量血压。老师们更是和大家融在一起,已经分不清谁是学生谁是老师了。渐渐地村民多了起来,大家更是忙的接不过来。看看这一热闹的场景:有调查、有发传单、有访谈、有测量血压、有照相。大家真是忙的不亦乐乎!就这样我们顺利地完成了第一站的任务。
本来计划第一天要去两个地方的,但时间已晚了,只能第二天再行动了,我们还是满意地回到了住处。老师给我们学生每人发了10元钱自行解决了晚餐。晚餐后回到住处,大家都高兴地聊了一些今天的感触,现已经是疲惫不堪了,于是早早就休息了以便拥有很好的精力去迎接第二天的活动。我们6点起床吃完早餐后就前往了第二站。不知什么原因,也许是没有得到领导的支持,在这我们就呆了十几分钟发放了一些传单。老师决定下面兵分两路:一路前往原曲村,一路前往固新镇固新村。
司机师傅开车在路途中把第一组留在了原曲村,我们第二组继续前往固新村。由于昨天已经开展了一次,所以我们都有了经验,也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两组到了一起后已是11点多了,我们坐车往学校赶去。休息了一晚上,第三天同样早起坐车前往石家庄市深泽县。这次也是分成了两路,第一组去了大贾村,我们第二组去了西南留村。到了之后取得当地领导的同意,群众的理解支持后,我们便进行了活动。大家都有了前两天的经验,都已经对所做的宣传调查工作相当熟练了,于是很顺利地就完成了任务。
完成实践活动之后,大家聚在一起吃午饭,交流了一下自己此次实践活动所收获之处,并说说自己认为自己这次实践活动有哪些不足的地方。我们都畅谈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回到学校后在公卫楼前我们再一次合影留念,虽然已是很疲惫,但每个人的脸上却都挂着自信而满意的笑容。
近年来,农村发展问题受到党和政府的日益重视,从过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现在的实现城乡一体化,不同时期,国家对农业农村的发展都会做出相应的部署。而在如今,十九大报告中,针对农村的发展,又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就成为新时期指导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行动指南。
乡村战略的实施对当前我国农村发展至关重要。这将成为解决好“三农”、激活农村活力、弥合城乡差距的重要武器。从我国农村和城市发展的固有轨迹来看,农村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处在边缘地带,停滞不前。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现代化的推进,不少乡村,尤其是边远偏僻的乡村,逐渐没落、慢慢消亡。以至于每次谈及农村问题时,农村人口流失、农村空心化、留守问题等,不可避免。特别是当前我国在开启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农村所面临问题必须解决。所以必须要实现农村振兴,让农村重新焕发出应有的活力。如果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活力繁荣,就不可能有国家的现代化,更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十九大报告中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二十个字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它分别从乡村的生产发展、生态建设、精神面貌、社会治理、生活状态这五个角度提出的具体要求。对于农村发展总体要求,曾在党的xx届五中全会上也有提过,当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要求。相比较而言,此次“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要求更高。这二十个字的表述除了“乡风文明”表述没有变化外,其余四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以前强调“生产发展”,现在要求“产业兴旺”,即不仅仅是发展生产,而且要求发展产业,从层次要求更高;以前要求做到“生活宽裕”,如今在即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将要开启现代化的征程的时代背景下,农民当然也要“生活富裕”;对于农村面貌,以前要求做到“村容整洁”,现在要求做到“生态宜居”,上升到生态环境的高度;以前乡村要“管理民主”,现在则表述为“治理有效”,从一维主体的“管理”到多方参与的“治理”,所体现的正是当前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这些种种变化都是步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如何来实施乡村发展战略?报告里面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当前“三农”问题仍然我国全面发展的短板问题,在即将开启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征程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安排,这是坚持问题导向,补好发展短板的必然选择。这就意味着未来在社会资源要素配置上尤其是公共服务资源的投入上向农村倾斜,为实现农村振兴打好基础。
报告中特别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里提出的“城乡融合发展”,可谓是报告中的亮点。在过去“城乡一体化”的提法上,再次升级,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即通过城市的发展带动农村,农村发展来促进城市。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乡村决不能处于从属地位,将其看作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垫脚石,而是要和城市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所以,在过去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的发展模式下,未来我们国家试图从制度建设、政策体系上开始着力,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在农村的土地承包问题上,报告中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一政策安排,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体的热烈支持。土地政策的连续稳定是农民安心搞生产的前提,土地承包期长久不变,从短期来看,可以让农民消除疑虑,全身心的投入农业生产,长远来看,这更有益于农业农村长期稳定发展。
乡村的振兴离不开基层的有效治理。报告里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一政策安排是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中的“治理有效”的具体体现。其中自治是治理有效的基础、法治是治理有效的保障,德治最终是融合在乡村自治和法治中,是治理有效的内化与升华。这三者各尽其能又相互衔接,共同构成乡村治理格局。治理体系的执行最终要靠人来落实。人才是推动乡村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因此报告中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就有利于把各行业中热爱“三农”优秀人才吸纳进来,充实农村工作队伍,加强三农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要振兴乡村,使农业强大、农村美丽、农民富裕。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代下回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