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民俗的保护如何进行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科技网络信息迅速发展,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不断变化,新鲜的事物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越多的传统的民俗文化逐渐被人们遗忘。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的生活与传统民俗越走越远呢。
一是政府对传统民俗文化了解甚少,以致在决策时将其忽略; 二是舆论导向的错误引导,媒体、文化、教育等领域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对国人进行了错误的引导,追星潮的形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三是片面理解辨证唯物主义,将眼见为实的经验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与辨证唯物主义混淆在一起,凡是现代科学暂时无法解释的理论、学说被戴上封建迷信的帽子。
四是教育内容全盘西化是造成传统文化丢失的重要因素,国人从小学到大学,所接受的教育基本上是西化的,传统的东西在中国教育领域没有了自己的位置。
五是一些崇洋媚外的学者推波澜,方某某否定中医一事就是典型的例子,这些人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西方文化侵略的工具而不自知,这些人反而被一些媒体捧为坐上宾!
六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史上经常出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怪现象,是应该引起国人重视的。
可见,生活中很多的因素都不利于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 针对这种情况,经过了反复的沉思后,想到了一下的保护措施: 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针对传统民俗在当前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让人们意识到传统民俗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同时也起到监督人们的作用。在重大的民俗节日放假是提醒人们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承的好方法。同时政府积极引导传统民俗文化不断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使之不被潮流淘汰。
其次,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投资。在重要的节日,举办各种庆祝的活动以及开展各种趣味性纪念竞赛,在人们在过节快乐的过程中领悟传统节日的魅力,不仅利于传承,也利于人们意识到节日的重要性。
第三,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对加强对民俗文化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特别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未来的脊梁,所以对于他们进行民俗文化的教育非常重要,这非常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传承。将传统文化深入校园,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以及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学生是新生代,应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 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 。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的手段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其中之一。以科学的方法去认识传统文化,我们一定要有自尊、自强的精神,也要有清醒、科学的态度。既要对自己的历史负责,有自爱自立的意识,敢于
肯定和弘扬自己传统中一切优秀、美好的东西,又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有自我批评和自我超越的精神,敢于否定和抛弃自己传统中一切落后、丑恶的东西。对过去是如此,对现在和将来也是如此。
对于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携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对于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意义非常重要,简略来说,它作为社会整合的精神遗产、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道德建构的再生资源和生活观念的导向因素,对现代的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道德文化和贯穿三者之中的生活观念有着极大的价值。对于民俗文化的保护,让我们时时刻刻不忘祖先的优良传统,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弘扬民族精神有很大的意义。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对于传承文化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不仅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认真学习中国的民俗文化,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对其进行宣传,让身边更多的人加入到队伍中来,让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