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探讨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探讨

2022-08-17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探讨

摘要:居住区规划的构思应注重在结合居民的客观要求的同时,使新区恰当地融入城市空间和周边建筑已形成的环境中,使之成为城市空间的延伸和发展,并以创造具有个性的居住区为目的。

关键词:居住区客观要求个性

居住区的规划是房屋建设的龙头,是一项深入到社会、经济、文化、心理、行为等多方面的复杂的综合的系统工程,是保证房屋质量的首要环节,如果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不仅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为服务社会,反而造成国家社会的巨大浪费,而且规划的欠缺也会使建筑设计的努力黯然失色。

一、 把握整体延续城市脉络

首先,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发展方针和远近期结合的原则, 居住区规划应为社区建设的发展留有适当余地,其次,居住区是城市的基本构成与有机组成部分,要处理好小区与周边城镇地区的关系,协调互补,避免不良的环境影响。规划应考虑地区特征,重视小区空间环境组织及其建筑文化内涵,力求因地制宜,寻找当地的历史文脉居民生活模式,使新区恰当地融入城市空间和周边建筑已形成的环境之中,使之成为城市空间的延伸和发展。这种有机的融合包括以下几方面:

1、 空间格局的融入——为了与周边环境取得协调,采取规整、分级明确的规划系统。

2、 交通系统的融入——使车、人行路线与已有的市政道路有机联系,使之通畅,符合人的行为模式。

3、 设施的融入——精心布置设计配套建筑,既要弥补现有环境的不足,提升环境质量,又要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浪费。

4、 城市文脉的融入——对原由环境进行详细的调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创新,使社区既保持了原有旧根,又具备现代生活环境,从而体现居住环境的独特的社区性和领域性。

二、充分满足人类居住生活的要求 1、 居住区的交通组织

居住区的交通网络,被称为居住区的血脉,是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关键所在。合理规划交通流线是创造良好住区生活环境的第一步,而动静分区明确是居住区交通组织规划的理想状态。

(1)动态交通组织:机动车行、非机动车行和人行方式的组织。

A、 居住区道路是城市道路的延续,也是城市道路的末梢之一。在保证居民出行方便的同时,出行出入口应避免开在主要的交通干道上,从而减少城市次干路与主干路的交叉,提高城市主干路的快速通行能力,减少事故点。

B、 居住区道路虽然具有道路交通的普遍功能,又有与城市道路不同的要求,讲求 “顺而不穿,通而不畅”的布置原则。一方可以顺利地进入城市道路,另一方面又阻止了无关的车辆与人流进入居住区,干扰他们的居住安静,影响他们的安全。

C、 因地制宜,不刻意追求某种形式,创造经济合理的居住区交通组织。适合做人、车分流的路网, 提倡实行分道。不仅可以消除汽车交通对内部院落的干扰,也对院落里面的行人及其活动提供了一个安全的保证。但也可以人、车合流,不同的居住区,区位环境不一样,规模条件不相同,人车分流有时很难严格做到的,即使能做得到,代价亦很大,设计时应综合分析,权衡利弊,局部的人车共存还是可行的。

D、 居住区内道路应做到通畅,构架清楚,分级明确。在强调步行系统与公建设施和绿地系统方便联系的同时必须满足消防、救护、抗灾、避灾等要求,居住区内道路设计也应考虑残疾人无障碍通行的规定。

(2)静态交通组织:各种车辆存放的安排。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私人小汽车的数量不断增加,居住区停车问题愈显突出,原来有的住区按总住户数的40%~50%设置停车位,已显不足。有的档次较高的住区已按总住户数的90%~100%,甚至120%设置停车位。而要确实解决停车问题,就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有足够的车位数量;二是要能够便捷地存取车;三是要处理好人、车、绿地的矛盾。

2、 关于居住区的配套建设

相对充裕的配套设施,是居住区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日益成为居住区的亮点和开发商的卖点。

3、 关于居住区的环境设计

居住区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灵魂,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要把塑造“绿色生态文明”作为永恒追求的长远目标,重视环境的保护治理与绿化美化。

(1) 避免因三通一平以及建筑采用行列式、兵营式等千篇一律的形式而形成的简单化和公式化布局,重视自然地形地貌、自然景观和对原有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体现出居住小区的环境特色。不盲目追求形式以及拘泥对降低成本的考

虑,重视居民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的需求,不追求单一的草坪绿化,作好种植设计,草地、花卉、灌木、乔木等相映成趣,配以水池、花台、坐凳、花架、亭廓以及小品、雕塑等设施,达到绿化美化环境,保护环境生态目的。创造一个花草、乔木、灌木等品种丰富,含氧量高,生态效益显著的整齐中有高低错落,富有时代感的绿化体系(图-1.某居住区绿化景观)。

(2) 设置不同性质的硬地给不同年龄段的居民的室外活动,尤其是树荫下的硬地,用来提供娱乐健身和活动场所,以提高居民日常活动的方便性和邻里交往密切程度。

(3) 重视对老人、儿童及残疾人活动使用功能考虑,全面细致地做好无障碍设计。各种休憩设施和可参与性小品尺寸要宜人, 以给各类居住者的生活带来方便。

4、 关于居住区的居住智能化管理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智能建筑已经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并已成为21世纪建筑业的发展主流,在1999年1月国家建设部住宅产业化办公室召开的住宅小区智能化技术论证研讨会就明确指出:住宅小区智能化势在必行。住宅小区智能化是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需要,而随着智能化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将会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我们的住宅设计。近几年来,“智能化”在居住区和家庭建设中被大量使用,目前主要是指以小区管理中心为总指挥部进行的三表的集抄,三防(防水、防盗、防煤气泄漏)网络的建立,楼宇的可视对讲及IC卡门锁,小区宽带网的建设,综合信息的服务以及小区的大屏幕电子广告等。而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居住“智能化”程度和规模将在未来得到更大幅度的提升。

5、 关于居住区的建筑空间形式与户型

居住区的住宅设计应结合我国经济发展与地区经济条件、家庭人口构成、现代居住生活以及住房市场的需求,适应不同消费水平。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住宅的类型与标准都将多样化,市场上会出现适合青年、中年、老年各阶段的居住建筑形式,如老年人公寓,独立式住宅,TOWNHOUSE,公寓住宅等,而户型的功能化要求也将越来越明显,主要体现在客厅、餐厅功能的有效划分,客厅、门厅、卧室面积分配及设计更加详细,使得局部和整体的概念更趋向和谐统一。同时为了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丰富建筑空间环境,将会有多层、高层、中高层、低层相结合等多种不同构成方式,住宅群体布置与空间组织将与住宅建筑设计更紧密的结合成有机整体。居住区空间得到合理划分,分为半公共空间、半私有空间、私有空间3个层次,做到互不干扰。同时重视住宅群落或院的功能与环境质量,使空间在环境连续、视觉通透的前提下,又有适当的围合感,氛围温馨、

尺度宜人,从而强调出居住区空间的向心性和归属感,形成整体感极强,分合自如、有序的空间环境。

三、居住区规划中个性的创造

随着城市建设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国家住房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房地产住宅市场快速发展并逐步形成稳定规模市场,住宅的商品地位日渐明晰,同时民众对住宅作为商品的要求也日益突出,最终导致了“个性化”概念的提出。这一方面是城市健康发展的必然,是市场对居住环境不断提升的要求。另一方面具有个性的居住区,对提高居住水准和改善城市面貌具有长远的作用。而个性化的规划也是实现住宅个性化的第一步。

1、因地制宜地布局

对每个居住区而言,它独一无二的区位和地形地貌,结合上周边的现状就是其创造个性的基础。因此在规划时应善于把握地形、地貌和地物作为创作的依据,必然能反映出小区的特色。特别是我国各地区的地形和环境差异比较明显,更容易在设计中体现地方特色。如基地上的树林,要将其保护并与规划的空间有机组织,最能充分反映空间环境的特点。如位于高差较大的山地,如果依顺山地高线布置道路和建筑,就容易突出山地建筑的特色。

2、住宅建设类别和规划指针

针对不同的人群,其要求的住宅类别是不相同的,加上规划指针的控制要求,将直接决定居住小区类别、规划容量、配套水平,建筑高度及景观要求。比如一类居住用地确定的建筑密度较低。从丰富城市景观考虑在主要城市道路的两侧对沿街建筑总长度的控制,在道路交口规划低密度高层建筑等。这些都对最终形成个性化的居住区也有很大的作用。

3、传统文脉的继承与发展

居住区是城市构成细胞,这个组成单位应充分体现城市的建筑文化传统、居住环境文脉、城市景观环境等要素,特别是有的小区,位于历史文化名城中或是旧城区中,更有必要从房屋的造型和色彩以及细部处理上下文章,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风格和延续旧城的风貌。

居住区的主体是住宅建筑,大规模的住宅如处理不当,或平淡乏味,或杂乱无章。一个居住区的住宅建筑处理可注重在统一要求下求得变化。变化可以从当地历史、文化、气候、民风去挖掘,就这样通过充分研究、挖掘开发地块所在地域居民建筑布局和建筑设计的地域性文化特征,并与现代居住建筑规划有机结合提炼出个性化元素,从而尽可能显示历史的延续性和居民的认同感,并将最终丰富居住区的文化内涵,展示居住区的人文性个性。

注:本章论文的所有图表及公式以PDF形式查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