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检测(六)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有的农场主赊购的拖拉机已经用坏,还没付清赊购的钱;有的家具店主对年轻的新婚夫妇说:“分期支付,你负责打扮新娘,我来布置新房。”后来殡仪馆也登出广告:“分期支付,人死了,我们来料理后事。”从历史长河看,美国经济生活中的这种做法导致的实际结果主要是( ) A.刺激了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 B.保证了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 C.促使市场持续的虚假繁荣 D.加快了资金周转,激活了资产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叙述的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盛行分期付款这一现象。这种现象在短期内刺激了经济增长,但用之过度,消费远远超出实际购买力,只能是短暂的虚假繁荣,实则孕育着经济危机。
2.1929~1933年,首先发生在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工业生产迅速大幅度下降,如下表所示。出现这一现象的关键因素是( ) 1929~1933年美、德、英、法、日等国的工业生产下降情况
美国 46.2%
A.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 B.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激化 C.殖民地人民的抵制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最终形成 答案 D
解析 题干强调的是“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说明世界已成为密切联系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最终形成,故D项正确;A、C两项与“经济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无关,排除;B项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
3.(2016·滕州十一中高一段测)1930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修
德国 40.6% 英国 28.4% 法国 16.5% 日本 8.4% 订了1 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890种,有50种商品由过去的免税改为征税。在当时的形势下,美国的这种做法( ) A.有力地刺激了美国产品的出口贸易 B.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 C.为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有效的模式 D.加快了美国摆脱危机的进程 答案 B
解析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反映的是美国通过提高关税来保护国内市场,美国的这种做法只能起到加剧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的消极作用,故选B项。
4.1931年12月,胡佛在国情咨文中说,“联邦政府应该最少地介入经济领域”,“即使介入也是迫不得已和暂时的”。这说明胡佛( ) A.认识到进行政府干预的重要性 B.主张政府暂时介入以渡过危机 C.决心对以往经济政策进行改变 D.坚持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答案 D
解析 材料突出了胡佛政府仍坚持政府尽量不要干预经济发展的观点,实质上就是继续坚持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
5.随着1933年6月银行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的制定、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和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建立,有人说金融中心已从纽约转移到了华盛顿。这种说法实际上反映了( ) A.经济危机改变了美国经济布局 B.纽约丧失了全国金融中心地位 C.美国政府加强了金融监管力度 D.整顿金融成为新政核心措施 答案 C
解析 经济危机爆发后,罗斯福新政时期,政府通过一系列经济立法活动及设立一些监管机构来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监督,故C项正确。
6.1936年美国国会颁布的《土壤保持与作物调配法》规定:凡不再种植消耗土壤肥力作物,而改种保持土壤肥力作物,减少粮食生产的农民,由国家发给奖金。该法案的颁布主要是出于( )
A.平衡市场缓解危机 C.保障农场主的利益 答案 A
解析 题干中提到“1936年”说明该法案属于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与缓解经济危机有关,故
B.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D.推动农业布局调整
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保障农场主利益,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农业布局调整,故D项错误。 7.观察下表,美国各税种比例变化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美国政府财政收入中主要税种所占的比例(%) 年份 1929 1933 1935
A.减轻贫民负担,完善社会保障 B.减少企业成本,复兴工业生产 C.刺激社会消费,扩大国内市场 D.增加财政收入,加强国家干预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中企业所得税来看,呈下降趋势,主要是减少企业成本,有利于工业的发展,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内容,故B项正确。
8.根据罗斯福总统的建议,国会授权政府设立了工程振兴局,并拨款用于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等,到1943年该局共花费110亿美元用于种类繁多的兴建项目。这表明罗斯福希望( )
A.借助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 B.采取金融手段以解决危机 C.通过制定法规来复兴经济 D.设立新的机构以控制市场 答案 A
解析 材料“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兴办教育”“种类繁多的兴建项目”说明工程振兴局采用多种渠道提供就业机会,故选A项;材料中这些做法不属于“金融手段”,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制定法规,排除C项;政府设立工程振兴局是想解决就业问题而不是控制市场,排除D项。
9.(2017·德阳期末)1935年初,罗斯福在国情咨文中明确提出了第二次新政,要以“社会正义为目标按照美国传统和宪法精神实行变革”。为此,政府( ) A.加强对银行的监管 C.开始兴办公共工程 答案 D
解析 建立社会保障体制能够实现社会正义,是罗斯福新政第二阶段的内容,故D项正确。
B.实施对工业的指导 D.建立社会保障体制 个人所得税 38% 22% 21% 企业所得税 43% 25% 23% 消费税 19% 53% 56% 10.下图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纵轴为“影响力”),对此判断正确的是( )
A.a理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B.美国罗斯福新政是在b理论指导下开始的
C.b理论崇尚自由放任,主张政府做好“守夜人”角色 D.a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复苏的重要原因是经济“滞胀” 答案 D
解析 由图中所示a、b两种理论产生的时间,可判断出两种理论分别是指自由放任政策和凯恩斯主义。20世纪80年代美国等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表明凯恩斯主义失灵,于是普遍放松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D项正确。
11.凤凰卫视《铿锵三人行》节目主持人曾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的状况:“最穷的和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可以缩小到3倍。就是说我这富人,比你就多3倍的钱。”充分说明这种政策实际上是( ) A.国家对经济大力干预 B.保障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 C.国家实行高税率政策 D.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中收入对比从交税前的17倍到交税后的3倍,可以看出税率政策事实上对穷人、富人是不同的,纳税是把富人的钱分配给了穷人,选择D项。
12.1980年,美国里根政府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到“福利社会”,此项倡议出现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B.减少政府开支,缓和经济危机 C.逐步取消国家的福利制度 D.提供就业机会,刺激消费 答案 B
解析 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社会矛盾并不尖锐,故A项错误;由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而进入“滞胀”阶段,所以进入1980年开始,新任总统里根进行经济
政策调整,以解决经济危机,故B项正确;结合史实,美国自确立福利制度以来就未取消过,故C项错误;“福利国家”过渡到“福利社会”与提供就业机会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美国工人的工资在危机期间下降40%,1932年相当于1900年的水平,20年代曾获得经济大师称号的胡佛,这时被人们称作“饥饿总统”,胡佛总统的前财政部长梅隆说:“我不相信我们有什么秘诀或灵符能补救我们今日所受的灾害,我不相信我们的社会制度在基本上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首先请允许我表明自己坚定的信念,即我们唯一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一种无名的、缺乏理性的、没有根据的恐惧,它会使由退却变为前进所需要的种种势力毁掉。
——1933年罗斯福总统就职演说
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开创了美国历史的许多“第一次”:联邦政府承担起援助贫困公民的责任;联邦政府第一次保证公民有参加工会的权利;联邦政府第一次制定了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标准。——人教版高中实验教科书必修二
(1)材料一胡佛、梅隆对待经济危机的态度如何?材料二中体现了罗斯福怎样的精神?(6分) (2)材料三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什么特点?用史实说明“联邦政府第一次制定了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标准”。(6分)
(3)有人说30年代大危机客观上给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机遇”。你同意吗?说出你的理由。(8分)
答案 (1)材料一认为经济危机无法遏制,它的发生与资本主义制度没有必然的联系。材料二体现了罗斯福的进取、改革精神。
(2)特点:政府全面干预经济。史实说明: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等法案,开展了“蓝鹰运动”,凡执行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等标准的企业可使用蓝鹰标志,以资鼓励。
(3)同意。理由:大危机表明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以罗斯福新政为开端,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竞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就愈有利于社会。……自由放任,听之任之,不要干涉,不需要计划,不需要国家元首的统治。市场会解决一切问题。——[英]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
材料二 1933年6月16日,罗斯福签署了重要的反危机法案,该法案要求企业主共同制定“公平竞争法规”,用以规定各工业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价格、销售范围、工资及工时数,禁止以低于规定的价格出售产品,并对产品产量严格限制。该法案第七条规定,雇员有权组织起来并选派代表谈判和签订集体合同,禁止雇主强迫雇员加入公司工会或反对雇员加入其
他工会,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其他雇佣条件。该法案规定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提高社会购买力。此外根据法案成立“国家复兴管理局”。在政府指导下,由雇主、雇员和消费者共同“监督”和“调节”生产。——《世界通史》
材料三 美国在参战前的1940年,联邦政府的科研拨款仅为7 400万美元,1965年升至130.1亿美元。……除科研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社会保障开支在战后年代也大为增加,各种保险、保健形式的福利开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70年代已接近20%。
——王斯德、钱洪主编《世界当代史》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阐述的经济理论出现的社会背景及其基本主张。(8分) (2)罗斯福新政与材料一的主张相比,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材料二中所说的“反危机法案”具体指什么?依据材料归纳该法案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6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策发生的主要变化。这些变化与材料二所体现的经济理论是否有本质区别?(6分)
答案 (1)背景:英国工业革命使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工业资产阶级希望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经济、政治地位,在世界市场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基本主张: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强调实行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2)国家干预经济。《全国工业复兴法》。内容:一是由国家调节各企业之间的关系;二是国家出面调整劳资关系;三是国家举办公共工程。
(3)变化:政府扩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大幅度提高各种社会保障开支(或通过福利政策的手段调节社会收入)。没有本质区别,依然体现的是国家加大对经济的干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