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按照这一理念,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构建一种真实的问题情境。
一、构建问题情境,促使主体自主参与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现实的社会生活,体验某个典型角色,体验实践探索过程和体验某种社会情感等,都能使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激发学习内驱力,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促使主体自主参与,形成正确认知,陶冶美好情感,转化为行动。
例如,教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这是个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学生缺乏实际生活经验,要让学生掌握1公顷=10000平方米这个进率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学这个内容时,正好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活动场所有一块很大的空地。我就组织学生先体验一下100米大约能走几步,再观察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有多大(在4个角上各安排一个学生站着)。让学生把“1公顷”实际面积大小形象地建立在脑海里。许多学生都发出由衷的感叹:“哇,原来1公顷的面积有这么大呀!”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使本来枯燥的教学内容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构建生活情境,感悟“生活中的数学”
1
大量的课堂实践证明,一旦与学生讨论生活中的具体数学问题,每个学生都会津津乐道,因为这些生活中的事物、活动都是学生经历过的,或者能感受到的,他们有感性认识的基础,所以在分析这些事物、活动中的数学问题时,很容易在他们头脑中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容易使他们用积累的经验来感受其中的数学问题。
1、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
例如,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可以从同学们熟悉的课间游戏“老鹰捉小鸡”入手:10个学生排成一队在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让学生数一数自己的朋友排第几,并思考是从什么方向数的,还可以从什么方向数,初步明确基数和序数的含义。体育课跑步,是同学们再熟悉不过的情境了,课件展示几个学生在赛跑的情境,小运动员身上都带着号码,学生在观察谁跑第一、第二``````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字不但可以表示“几”、“第几”,还可以表示“几号”。
用好生活素材能有效地开发教学资源。如:小红买笔,她去先锋文具店买2枝用5毛钱,可是她去奋进文具店买6枝要用1元8角,要是你,会去哪家店买笔呢?又如:关于“角”,实际上在儿童生活中已经建立了某些经验,不但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许多“角”,即便是儿童自己的身体上,也有着许多“角”的现象:弯曲的胳膊(或腿)形成的角,双手伸直或上举形成的“角”,弯腰形成的“角”等等。如:“用你的两个手臂组成一个角,然后将手臂举起和放下,看看角发生了什么变化?什么时候最大?什么时候最小?可见,运用生活素材,能有效地开发教学资源,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提高了他们应用数学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
2、联系生活实际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学生学习数学就是为了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后,我有意识在晴天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操场边的榕树高。“榕树那么高,如何测量?”部分学生摇头,少数学生提出爬上去量,也有人提议先用绳子量树,再量绳子,可是都没有测量成功。这时我适时拿来一根2米长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影长一米。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长的2倍,你能想出测量树高的办法吗?”学生回答:“树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教师补充“在同一时间内”)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树影的长算出了树高。接着,教师又问:“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树高的公式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又如,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它们的特性等等。通过让学生经常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用处,培养他们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增强了他们的应用意识,进一步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三、构建操作情境,促进学生发展
学生动手操作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又能使他们在亲自感知事物的同时,发展思维,开发智力,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拿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纸盒,沿棱剪开,再展开,让学生数一数各有几个面?量一量每个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每个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想一想表面积如何算?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可以在操作活动中得到解决。再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一节练习课,出示这样一题:有两个长方形木框,长都是4厘米,宽都是2厘米,拼成一个图形,求它
3
的周长。大家可以用实物操作一下,把周长指给同桌看,再算一算。这样的操作会牢牢地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课堂气氛轻松热烈,学生得到的结论既准确又全面。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学生很容易理解,有这样的题:爸爸要做一个小木盒子,于是,拿来一根细木条,将它锯成六段。兵兵发现,爸爸每锯断一次,要用2分钟,想一想,爸爸做完这项工作要花多少时间?如果学生不动手试一试,就非常容易出错。
在学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之后,教师为了巩固学生的认知,提供了一个“操作情境”:一个大三角形任意剪成两个小三角形。学生们争论起来,引发了不少质疑:每个内角和小于180度吗?其中钝角三角形内角和比锐角三角形内角和大吗?这时,有的学生就说要亲自折折、拼拼、量量,最后,学生们终于弄明白:无论什么形状、大小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实践证明,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经验,依据教学的内容和现实的条件创设情境,能迅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自觉兴奋地投入到学习和探求新知的教学活动中。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