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专题四测评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立波于1958~1960年发表长篇小说《山乡巨变》。《山乡巨变》是《暴风骤雨》的姊妹篇,完整地描写了湖南省一个叫清溪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从互助组过渡到初级社再迅速进到高级社的发展过程。这里的“巨变”应指( )
A.成立农业合作社后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 B.山乡土地改革,农民分得土地
C.农村所有制变化,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D.农民承包土地,过上小康生活
解析: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山乡巨变》反映的是农村的农业合作化运动,B、D两项错误。通过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确立了公有制,从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故选C项。 答案:C
2下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
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1953年4月出版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解析:由图文材料中“1953年4月”“归社”等信息,可判断A项符合题意;B项与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直接相关,C、D两项不符合题干材料中的限制条件。 答案:A
3艺术创作反映了时代特征。右图可以直接用于研究(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 C.“文化大革命”的主要历程 D.经济建设中的“左”倾思想
解析:“大跃进万岁”“人民公社万岁”等信息,反映了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的泛滥,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4下图反映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其中,C点到D点发展趋势的根本原因是( )
K12资源
小初高教育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大跃进”的展开 D.八字方针的实施
解析:1960年冬,我国开始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促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图中C点到D点的发展趋势没有关系。 答案:D
5我国诗人胡风认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意味着“时间又开始了”,其主要依据不包括( ) A.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B.社会主义制度开始确立起来 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始 D.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开始转移
解析:1956年年底,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直接相关。 答案:B
6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扩散的格局。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调整了工业布局 B.人口急剧膨胀
C.国家实行城镇化战略 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解析:20世纪60年代国家开始调整工业布局,大力发展内地城市,又称三线建设,导致人口大量内迁,推动了内地城镇化,A项符合题意;人口急剧膨胀与人口由沿海到内地迁移没有直接关系,B项不正确;国家城镇化战略实施于改革开放后,“大跃进”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都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A项。 答案:A
720世纪80年代,国际舆论曾评价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是新中国成立35年来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一“行动”在当时的最主要意义是( ) A.打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B.加强了与世界各国间的联系 C.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华开放 D.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解析:35年来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是指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其最主要的作用是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不符。 答案:D
8某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收集整理“一五”计划重工业成就统计表、“大跃进”时期流行的口号、当地近30年来城市面貌变化图片、中共八大以来党的会议文献。该研究性学习小组活动的主题应是( ) A.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B.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
D.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工业的发展史
解析:“‘一五’计划重工业成就统计表”等信息,体现了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不能同时符合题干材料中的信息及其内涵。 答案:B
K12资源
小初高教育
9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生活也异彩纷呈。下列服饰既体现了中西合璧又融合了满汉风格的是( )
解析:西装源于西方国家,长袍马褂是中国的传统服装,中山装体现“中西合璧”但没有融合“满汉风格”,故排除A、B、D三项;旗袍是在满族妇女服饰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服装的长处而形成的,同时具有中西合璧、满汉风格的特点,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10“摩登姑娘、太太们……全都装饰着舶来的服饰用品……以期脱胎换骨,由黄皮肤黑眼珠渐渐地变成优生的雅利安或是斯拉夫的新种。”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服饰和饮食的西化 B.洋货在中国的畅销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解析:“全都装饰着舶来的服饰用品”等信息,说明人们出现了盲目学习西方社会习俗的现象,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11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材料主要反映了外国商品在中国的销售情况,说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材料主旨不是要说明国人办报的情况,故C项说法正确,B项表述错误。外国杂货的销售情况不能直接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故A项说法错误。1862年的时候,外国商品还不是一般百姓能享受的,故D项说法错误。 答案:C
12(原创)某征婚广告称:“女子须不缠足者;须知字者;男子不娶妾;男死后,女可再嫁;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这说明( )
A.废止缠足成为社会时尚 B.新文化运动影响深远 C.传统婚姻观念受到挑战 D.封建正统思想销声匿迹
解析:该“征婚启事”中提出的要求,反映了我国新式婚姻观念的出现,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13《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载:“梳一东洋头,披件西洋衣……宣读婚约,互换约指,才一鞠躬,即携手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这一近代婚姻礼俗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近代工业文明的影响 B.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C.民主进步思潮的熏陶 D.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解析: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以土地改革完成为标志,不是近代婚姻礼俗变化的原因,故D项符合题意;A项属于经济因素,B、C两项属于思想因素。 答案:D
14右图是晚清《点石斋画报》描绘的美国妇女驾驶轮船的情景。图中文云:男女有别,中国为重,而其等级之所判,直将霄壤。泰西各国不然,自幼入塾,男女一体,故西女通书算者为多……美妇有名玛丽,现赴某轮船经理一切,而其夫亦在该船为大管,夫妇共事一船,而又女先乎男。《易·系辞上》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于此事可谓铁板注解。从图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
K12资源
小初高教育
A.该画报是中国近代第一份中文报刊 B.国人消除了男尊女卑的旧观念
C.女性优于男子符合中国传统的阴阳之道 D.西方文明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
解析:题干材料中用男女平等的现象作为论据,证明《易·系辞上》中阴阳结合的观点,说明中国人重男轻女的观点受到冲击。A项不符合史实,《点石斋画报》为中国最早的旬刊画报,而不是中国第一份中文报刊。B项说法不符合当时史实,C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答案:D
15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成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见得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得多吗?”材料中使人们“开眼界”的是( ) A.广播 B.电影 C.电视 D.互联网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共40分。要求:紧扣题意,条理清楚,逻辑严谨,书写规范) 16识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1978~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及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情况表 年份 1978 1985 1997 1999 2000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3 624.1 8 964.4 74 462.6 82 067.5 89 442.2 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 133.6 503.2 2 090.1 2 210 2 253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重大事件?这些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后果?(6分)
(2)材料二反映了哪些历史现象?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应当汲取怎样的经验教训?(6分)
K12资源
小初高教育
解析:第(1)问中的“事件”应依据图片中的“建立人民公社”等信息进行判断,“后果”可从直接后果和间接后果两个角度说明;第(2)问中的“现象”需要在纵横比较表格中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归纳,“原因”可从宏观背景和直接背景两个方面说明;第(3)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从经济建设的依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1)事件:“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果:“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
(2)现象: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策,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3)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如答其他且符合题意,同样正确)
17“社会史”是人类全部历史的浓缩,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演进与变化。识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某家庭在民国初期的三幅“老照片”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女性服饰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民国初期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其主要成因。(10分) (2)有人说:“流行的服饰是社会发展变化状况的一个缩影。”试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10分)
解析:第(1)问中的“变化”应注意从现象和实质等角度进行说明,“原因”需要依据“民国初期”的时间条件入手分析;第(2)问应注意结合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国内外政策,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进行思考。
参考答案:(1)变化:妇女改穿旗袍并不再缠足、男子剪掉辫子,说明人们的服饰、生活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反映了妇女地位的提高、民众观念的更新和中西文化的冲突碰撞等。原因:辛亥革命的重大影响;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民国政府实行移风易俗的改革;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如答其他且符合题意,同样正确)
(2)看法:这一观点正确反映了服饰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正确的。理由: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的亲密(或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较低、高度集中的社会体制,导致了服装与政治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实行、港台和欧美文化的影响、人民生活的富足、审美观念的提高,导致了服饰的多样化。
K12资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