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策略探讨_解巧茹

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策略探讨_解巧茹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本文摘自内蒙古中医药nmgzz.com.cn

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策略探讨

解巧茹(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河北石家庄,050800)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

的职业精神。针对高职院校在学生职业精神培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合理的策略。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策略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6401(2016)05-0032-01高职院校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具备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生产建设及其管理等。同时,高职院校教育也是为特定的职业群体培养需要的职业型人才[1]。职业型人才具体是指专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兼备的人才,这就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培养学生能够胜任相关岗位的专业技能,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由于当前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精神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造成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后,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如何处理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精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成为了当务之急。

一、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出现的主要问题我国高职院校的水平评估体系对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师资队伍等均具备比较规范的评价及考核标准。但在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及精神方面,尚且存在不足。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未能对大学生的职业精神及素养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措施。往往都是通过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课、就业指导课来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由于受到教学实践的限制,导致很多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精神方面取得的效果不太理想[2]。另外,教学内容单一,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手段不适用,以及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自身缺乏职业精神,也是造成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精神方面取得的效果不太理想的原因。

二、针对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精神问题的合理策略(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我国的储备人才,他们所需要拥有的职业精神素养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针对当前高校教学观念过于落后的现状,应该转变思想,积极主动地更新培养人才的理念,将学生就业作为重要指导方向,根据市场环境及需求,同时以社会对人才的准则要求为依据,强化对学生职业精神的教育和培养,使学生在毕业以后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3]。在职业精神培养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还应该从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出发,组织专业的工作人员对未来职业的发展和企业对职业人的素质要求展开深入的探索和研究。通过和相关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互惠互利。

(二)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培养集理论、实践应用于一体的现代型人才。不仅要表现出层次的高等性,还要表现出职业性所具有的特征,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和中等职业教学与普通教育加以区分。高职院校属于一类特殊的人才层

次,在职业理念、态度、情感、作风等方面必然会存在很多相同的特点,再加上各行各业对岗位拥有特定的要求,因此,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按照各行各业的实际要求,从中提取出核心的职业精神要素,将这些职业精神要素合理地引入到课堂教学和实训中,再运用有效的手段使学生的自觉意识得到全面转化。需要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兴趣进行有效培养,使学生具备喜欢自身岗位的职业观;在工作中认真、仔细、乐于奉献,善于技术创新的职业态度;以吃苦为乐、以勤劳为荣、尊师爱友的职业情感;善于合作、重视规范的职业作风。

(三)创建素质拓展基地

所谓拓展训练是指目前的企业以领导艺术为依据,同时结合队伍建设,对企业高职人员进行相应的素质培训,培训努力需符合职员个人发展特点及目标,以便职员能够认清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提升自我职业素质等,最终实现企业凝聚力的提升[4]。从上可以发现,素质拓展训练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使非常有利的。因此,倘若高职院校条件允许,可基于内部构建素质拓展基地,在此基地将实际教学规划融入其中,让每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够参与到拓展训练当中。在国内,还有一些高职院校条件受到限制,在没有能力构建拓展训练基地的前提条件下,可以借助外部资源,通过合作、沟通的形式,合理、科学地利用外部拓展训练基地,并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择取部分有意义,且符合学生实际的项目对学生开展训练工作。通过有计划的素质拓展训练后,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有效培养。

综上所述,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高职院校应该从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建素质拓展基地这几个方面出发,从而把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参考文献:

[1]王耀燕.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111-113.

[2]马远.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应对策略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128-130.

[3]夏和先,许玲.构建职业特色校园文化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精神[J].卫生职业教育,2011(8):16-18.

[4]王金娟.校企联合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具体路径[J].煤炭高等教育,2012(6):101-103.

解巧茹(1979—),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高职教育。作者简介:注:本文系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院级立项课题“河北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性研究”(编号:2014013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