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劳动人口结构变化与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探讨
作者:林友兴 杨丽娜 刘涛
来源:《农家科技中旬刊》2017年第03期
摘 要: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日益加快,耕地面积不断缩小,同时农业生产工具效率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农村农业生产劳动力剩余出现大量剩余,加之城镇与农村二元化结构及收入差距未得到根本改变,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特别是有文化、有素养的精壮年人口大量逃离农村,致使农村农业劳动劳动力人口逐渐呈现出老龄化、妇女化等现象,同时带来了空心村和留守儿童严重问题。生产工具的进步和农村人口的迁移使得原来的土地承包到户土地经营方式随之发生着转变,开始向更加集体化、规模化、高效化组织模式转变,如企业加农户、合作社、观光旅游农业、电商农业、土地流转与承包大户等新型农业生产及经营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同时一批新型农民和农业生产经理人也随之成长起来。对我国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社会结构稳定、农业生产有序进行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口红利,保障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人口结构;土地经营模式;人口迁移 1.农村劳动力人口结构发生转变原因
农村劳动力人口的改变得益于多种因素,诸如农村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婚嫁标准等风俗的改变、农村教育素质的提高、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差距等,都会造成农村人口主动或被动向城市转移,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导致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最主要原因,而其它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人口迁移满足了部分人的需求和促进了城镇化的同时,也给我国农村带了诸多不稳定因素。
1.1人均耕地面积少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得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
我国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均耕地面积小,并且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农田用地不断被城市住房用地和工业用地蚕食,及工业污染、沙漠化、退耕还林等因素,造成耕地面积逐年缩减,每家农户耕地不足1公顷,且较为细碎化,通常分布在不同的区块,不利于规模化和机械化操作。而随着我国工业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业生产工具效率大为提高,耕作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农田翻耕、播种、除草、喷药及收获等通常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田间劳作环节均已实现了机械化,农村劳动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农村劳动力也出现了大量剩余。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及土地承载量不足,是导致农村劳动力人口外流和兼职农业生产的最主要原因。
1.2城乡收入差距使得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国家近些年来,对农村生活改善做了大量工作,如减免农业税、农业补贴、健全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等工作,但大多仅限于减轻农民负担,农民增收渠道仍然不容乐观,从事行业和就业区域较为单一,就业面狭窄。家庭土地经营收入较低,农产品收入大都被生产资料和机械田间劳作费用所抵消,大部分留守农户的收入较低,加上人均土地占有量少,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导致单一依靠农事劳作难以维系家庭支出费用,目前农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外出务工的非农收入。政府的城镇化推进使得城市的机会更多,收益回报率高,农村有文化、有知识的精壮年大都选择了逃离农村,在城镇中寻找工作机会,使得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镇。 1.3家庭观念与农村风俗的影响
随着我国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稳步有序推进,农民思想也获得解放,农村的家庭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也在发生着改变。父母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区域标准已不再限于农村,而是希望子女脱离农村,进入城市寻找体面的工作。现在的农村舆论中,留在农村的年轻人通常被视为没出息、没本事的人,农村中的年轻人开始向城镇迁移。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嫁娶标准,嫁女已从早些年的农村自建房转变成要求城市商品住房。这种婚嫁标准使得早期有能力在城镇中找到工作的农村人主动进城,变成有婚嫁需求的年轻人被倒逼进城。婚嫁择偶标准俨然成为农村人口向城镇流转的催化剂。农村人已从早期温饱要求转变为追求城市中有品质的生活,农民进城成为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的潮流。 1.4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
随着我国农村教育资源投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人的文化水平显著提升,导致越来越多的有知识、有技能的农村劳动力选择外出从业,从而使得农村高素质人才脱离农村。虽然城镇和农村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水平上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我国高考制度的公平性,使得农家子女看到了希望,农村子女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更高水平的教育,来获得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农村中,通过高考成功获得学业及事业成功的农家子弟被视为村中的典范效应,父母则以子女学业上获得成功引以为豪。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导致高等教育普遍收费较高,教育投入通常成为农村家庭的主要开支,且部分家庭为供养子女大学费用开支变得负债累累,即便如此父母也会积极对子女教育进行投资。农村籍大学生毕业后使得他们有能力留在城市就业谋生,只有少数人选择回到农村就业。此外,还有大量的职业技校教育也使得大量的年轻人涌入了城镇。
1.5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设施方面的差距
城乡公共资源投入的差距及资源占有方面存在着城乡二元化差距。我国农村养老体系相较于城镇还不够完善,农民务农通常是终身制的,更没有退休金,养儿防老依然是农村老人的生活保障,其生活品质通常决定于子女的经济条件和道德素质,使得农村人对养老生活存在着一定不安全感,也增加了子女的生活压力。同时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中,教育资源也存在着不平等现象,优质的教育资源过度集中于城镇,甚至部分农村的父母为让子女在城镇读书,不惜在城中高价购买学区房,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子女想在城市中获得优质的教育通常要付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更高的成本。同时城乡之间在公共交通、医疗资源、环境绿化、购物便利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也吸引着追求品质生活的年轻人到城镇中定居生活。 2.我国农村土地经营组织方式的转变类型
由于以上种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劳动人口快速流失,特别是农村的精壮年比例的减少致使农业劳动人口结构迅速恶化,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粮食的安全。然而,我国的农民从来不缺少智慧和忍受力,在不断的摸索与调整中实践总结出了多种多样的土地经营管理模式,在当下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中更好地实现农业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和给与家庭更好的生活条件。
2.1家庭全职或兼职农业生产方式
家庭全职农业生产是指一家几口人大部分收入都依靠土地经营获得,农田中大多是种植园艺类等高附加值的作物,如水果、蔬菜、花卉等,需要较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投入,一般经济回报率也较高,家庭成员之间按实际情况分工合作,在农闲季节通常也会做一些零工补贴家用。目前从事家庭全职农业生产的农户只占少数,多数农户是以家庭兼职农业生产方式从事土地经营,一般指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多从事非农工作,只承担家庭中少量的农事劳作,主要田间劳作依靠老人和妇女进行,家庭中男性壮年劳动力长期靠外出务工获得收入,通常也是家庭中主要经济来源。这种生产组织方式虽然给家庭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但老人和妇女从事农业劳作会使得农业劳作效率和质量下降,同时也带了农村老龄化、妇女化、空心化和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
2.2与电商平台合作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
随着我国互联网终端产品的普及、电商品台的不断完善及快递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农产品与消费者紧密的联系起来,也为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根据2015年12月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网民数量达6.88亿,智能手机网络终端持有量达6.2亿,且网速不断提升、资费使用降低,使得网民可以便捷的进行网上浏览消费。近些年来,我国快递物流行业迅猛发展,形成了“四通一达”、顺丰、京东等快递企业百家齐放的激烈竞争场面。淘宝、天猫、微信等电商平台已影响到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以往农产品从农户到消费者手中,通常要经过层层物流环节和中间批发商,造成了农民手中农产品的难卖、低价,而消费者手中的农产品难买、高价。现在,通过手机等互联网终端、电商平台、快递物流服务,在农户和消费者之间搭建直接联系,从而降低了农产品物流成本,使消费者得到实惠的同时,也解决了农户市场信息掌握能力低下、批发商压价、增产不增收等难题,切实提高了农民收益,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2.3企业加农户的农业生产合作方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农产品加工产业是发展农产品产业化的关键环节,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农产品加工企业将农户和市场紧密连接起来,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实现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切实提高了农业土地经营效率和农民实际收入,形成了企业和农户合作的农业高效生产组织方式。企业和农户之间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可建立不同的合作方式,如契约、合同、入股、入社等方式,农户付出土地使用、生产资料或劳动力等获得收益,很好地调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在合作过程中,农户只需要考虑如何种植出合格的农产品,并且能接受到先进科学的种植理念和种植技术指导,提高自身的种植技能和农业生产水平,降低了因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农业生产风险。企业加农户的农业生产合作方式对提高我国整体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加农户收入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4土地流转与承包大户的经营模式
长期以来,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土地经营模式为农民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对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及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及信息资讯行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活动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能否及时有效的掌握农产品供求等信息成为农民种植规划和增收的重要因素。并且随着农业机械化作业的普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致使农作物不连片、不同季收获等因素严重影响了机械化操作效率,造成了操作成本的上升,增加了农民土地经营的成本。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土地经营规模小,相较于外出务工收益率较低,导致部分土地出现短期或长期撂荒现象,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进行必要的土地流转可将土地经营权交到懂技术、会经营的种植大户手中,实现规模化、高效化和市场化经营,充分发挥土地的使用价值。实践证明,这一土地流转制度对克服家庭土地分散经营的生产低效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确保粮食供给。 2.5合作社统一管理的经营模式
从目前来看,随着农村劳动力人口,特别是男性精壮年不断向城镇转移,加之农村从事土地经营的农民普遍文化素养程度低,造成了当下农民不能有效掌握最新种植技术、不懂得利用国家农业扶植政策、市场信息掌握程度低等问题,使得小农户生产效率不高,收益低下。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小农户组织起来,并引入职业农业经理人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农业职业经理人是一类有文化、有技能、懂得经营管理的新型农业人才,也是农业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证力量。大量实践证明,以农业专业合作社为单位进行组织农业生产,并依托农业职业经理人的高效管理,可实现小农户无法完成的农业生产环境,如迅速推广现代农业先进技术、农田整体基础设施改造、规模化机械生产、农业资源整合、拓展销售渠道及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等,并且合作社可以通过农产品质量的把控,注册产品商标,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价格,进一步增加农户收入。农业专业合作社对土地集中统一经营为农民节省了更多的农田劳作时间,进而农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副业或外出务工,以增加家庭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2.6观光型旅游农业的经营模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观光旅游农业是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综合农业产业,兼具农业生产、休闲观光、旅游度假、农耕文化体验、自然科学普及等功能。根据种植结构和当地农业整体特点可分为林果业、渔业、有机稻谷等类型。使生活在城镇中的快节奏的人们在乡村文化环境中放松了身心,同时也使得城市中生活的小朋友体验了农业生产的过程,使更多的年轻人有志于从事农业生产行业,为我国农业积蓄人才。同时,城镇中的人们到乡村旅游的同时,大多会在当地购买农产品,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了一条新的销售渠道,游客体验了田间采摘乐趣的同时,为农民节省了农产品收获所需劳动力,而且自行采摘的农产品价格通常高于市场价格,实现了游客与农民双赢。乡村观光旅游农业也带动了乡村餐饮业、民宿业、土特产销售等方面的发展,给农户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同时也使得更多的有文化、有素质的年轻人原意回到农村发展事业和生活,给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保障了农村和农业稳定发展。 3.结束语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和农村收入提高是建成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工具获得了质的飞越,农业生产力和生产效率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特别是青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镇中的第二、三产业,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失衡风险,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农业土地经营生产组织方式也需要创新,农业的发展需要国家更多政策的扶植,农村劳动力人口结构失衡和农村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政府部门予以更多的关注。目前,在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模式在农村自发或政府导向指引下,已经摸索出许多农业土地经营模式,根据各地区不同人文背景、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因地制宜的进行引入、试行、推广工作。 参考文献:
[1]王许沁,夏婷,杨俊.农业人口特征与土地细碎化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15):291—293.
[2]程波.基于农民合作社的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的管理与创新[J].天津农业科学,2015,21(10):73-77.
[3]张务伟,张可成.农村劳动力非农收入的微观影响因素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4, 22(11):58-63.
[4]黄祖辉,王朋.农村土地流 现状、问题及对策[J].浙江大学学报, 2008, 38(2):38-47.
作者简介:林友兴,1979年4月,男,浙江台州,本科,经济师,主攻农业经济方向;杨丽娜,1981年6月,女,辽宁鞍山,大专,初级农艺师,果树栽培专业;刘涛,1986年12月,男,河北保定,硕士,初级农艺师,果树学专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