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教育对策

浅析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教育对策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浅析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教育对策

东营职业学院 杨丽锦

二十世纪末,计算机网络在全球迅猛的发展,已成为了现代信息社会的重要标志。当代大学生是最早接触互联网的人群之一,互联网已走进了他们的生活学习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生们正充分享受着互联网所带给他们的便利:实时快捷的通讯,不远千里一样可以完成面对面的实时交流;及时了解国内外的时事新闻,关注民生、了解社会;数不尽的共享资料,大大开扩了视野; 丰富多彩的娱乐方式……但我们也要清楚的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在悄悄的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尤其是引起了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失范。如何加强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网络道德教育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特别是高等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成为高校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1、网络诚信正在逐步丢失。

网络世界由于缺乏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使一些不讲信用、不讲良心、相互欺骗的行为得以存在。通过对部分大学生的了解,他们大多数表示,不会相信网络上的人,在网络交流中不会透露自己的真实信息。他们想方设法的隐藏自己,随意作假,更有甚者对自己在网上的骗人经过大肆鼓吹宣扬,认为自己是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2、“黑客文化”在大学生中受到广泛的欢迎。 调查中发现,不少学生存在恶意制造、传播病毒和非法入侵他人计算机的行为。当代的大学生对“黑客”的起源一般都不甚了解,他们认为可以攻击他人机器,或给他人制造麻烦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于是他们就模仿黑客,非法入侵政府、企业、学校或个人的电脑系统,安装木马后门,传播病毒,修改主页,使企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3、网络犯罪的滋生。

在网上世界中,传统道德的约束力、法律的权威性均被弱化。在现实生活中遵纪守法的大学生一旦进入了有着高度自由的网络,就像一匹匹拖缰的野马,在网络世界中任意驰骋。据报道,湖北省黄石高等专平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王群在2001年8月以“花花公卞”的网名,先后侵入“中巨大冶”、“科技之光”、“黄石热线”等网站,涂改网站主页,导致这4家网站无法正常运行。而校方提供给司法部门的材料却称:“王群同学入校两年,学习刻苦,学习能力强,为人忠厚诚实,团结同学,尊敬师长,无违纪记录。”可见这些在现实社会中遵纪守法的好学生,一旦失去现实社会中的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就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4、恶意传播网上的不良信息甚至反动信息。 同于网络世界的疆域性不明显,使得黄色及反社会的信息,随着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无障碍地传播着。据有关调查,网络上非学术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每天约有2万张色情照片进入互联网中,由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社会价值观和社会制度的缺乏,自觉抵制的意志坚定,受到的影响也特别严重。他们不但自己观看这些信息,还积极的传播着相关的信息。

5、网络言行随意放纵。

有一份关于大学生网络生活的调查显示,有23.6%的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自己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缩写;有61.3%的学生表示在聊天室或论

坛中曾遇到过其他网友使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90. 2%的大学生曾遭遇到网上不文明现象,只有72. 3%调查者非常反感聊天室骂人现象,其中30. 3%的同学曾经在网上对别人进行过恶意攻击和散发虚假消息,受到别人恶意攻击的占40.5%。

6、侵犯他人隐私。

保护隐私是对人性自由和尊严的尊重,是一项基本的社会伦理要求,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然而,一些大学生破译、窃取、盗用他人的网络账号和密码,窥视、利用他人的电子邮件、远程登录;或肆意地对个人资料进行多方传播,揭人隐私,损害他人的身心健康;或对个人信息进行任意歪曲。这种行为已经严重损害到他人的合法权益。

二、引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 1、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网络中被弱化

在校大学生往往不能将现实社会中的法律及道德约束应用在虚拟空间中。由于他们心理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道德辨别力较差、道德意志力不强,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和抗诱惑能力较弱,互联网的隐匿性造成的道德约束力和道德意志力的不断弱化成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根本原因。

2、境内外各种敌对势力对互联网的渗透。 从学生成长面对的文化环境来看,各种文化相互激荡是全球化趋势的一个重要特征,特别是西方文化对大学生往往带有极大的诱惑。网络时代,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网络技术和网络基础设施上的绝对优势,在有限的时空投放密集的信息容量,进行信息轰炸。他们或借助网络论坛、聊天室、虚拟社区、新闻跟帖等方式,散布种种自由化言论,攻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或利用热点和敏感话题,蓄意制造谣言,以偏概全,煽动社会不满情绪。对思想道德认知能力很不稳定的大学生产生较大负面影响,使其难以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

3、校园内外不良文化的误导。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复杂多样,很容易受一些非主流文化、不良文化因素的误导。与传统文化相比,校园非主流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示个性、表达情感的机会,但其对形式和感觉的过度追求,容易导致他们对社会的参与被限制在直观、感性层面,缺乏理性思考与鉴别,使其网络道德的形成变得困难。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对策

1、教育大学生树立健康的网络心态及正确的思想观念。

网络道德的遵守是非强制性的,人们可以选择“遵守”或“不遵守”,而近来的网络犯罪日益增多,网络垃圾无处不在。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有正确健康的网络心态,才能抵御这些“网络鸦片”的诱惑。大学时代正是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成形稳定的时期,所以可以通过组织网上专题讨论、师生交流、学生交流自我教育、名人讲座等,让他们清楚认识到网络的优缺点,建立健康的网络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加强网络管理,努力减少对人学生的呵言息污染。

高校要建立网络信息管理的常设机构,来统一协调网上信息管理工作,从技术和法制两力而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开发能滤除有害信息和垃圾信息的软硬件,限制对某些有害信息网站的访问,出台某些网上传播有害信息的相关规定。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强化学生法制意识和安个意识,制定本校人学生上网管理条例和制度,对上网时间做出具体规定,落实责任到人同时可有日的进行网络知识培训,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提高自身网络道德素质,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污染。

3、把网络教育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校园文化层次的重要标志。在网络媒体时代,用户对内容的接受几乎完全是主动和有选择的,网络活动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吸引用户注意力为主的,而所能引起的注意力的高低取决于传播的内容与形式的质量。能否有效地进行网络德育工作就决定于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高校德育工作应针对网络的虚拟性和超时空性的特点,运用新方式和新手段,努力开发能够有效地、长久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内容和方式,通过丰富多彩的网络内容展示,使学生受到更直观、更生动、更丰富多彩的德育。

4、加强诚信教育和法制教育。

网络健康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要保持真实杜绝欺骗,共同维护和提高网络信息的可信度,使网络生活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从而树立起良好的道德规范,所以加强人学生的诚信教育和法制教育既是网络道德建设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贤卿:《论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心理困境与道德教育》,《毛泽东邓小

平理论研究》, 2006年第8期。

[2] 周朝霞:《大学生网络传播行为嬗变的实证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

版)》, 2006年第4期。

[3] 周玉珍.大学生网德失范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西部科技, 2004(1):

40-4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