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打造文化强县

打造文化强县

2023-08-13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建设“文化强县”的若干思考

近年来,仪陇人抢抓机遇,负重拼搏,实现了新县城搬迁和两年大变化,同时也给仪陇未来的飞跃和繁荣创造了契机。为加快实现我县建设“文化强县”的目标,针对我县文化事业的发展现状,作几点建议。

一、我县文化事业和文化名县建设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县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群众性文化活动日益增多,文化事业逐步走向繁荣,文化产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一)我县发展文化事业的优势。

1、党委政府重视支持文化事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建设,努力争创全国文化先进县并巩固成果,重视抓好文化事业单位班子配备工作和队伍建设,切实解决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2、文化基础设施较为齐全。我县通过抓好群众文化、艺术创作、公共图书、电影下乡、文化遗产、文化市场等中心工作,初步建成了县、镇、村三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县城建有文化馆、图书馆、文化广场,县城以“广场文化”推动群众文化活跃和发展。文化精品创作和生产推陈出新,艺术创作位居我市前列。实现了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事业飞跃发展。红色文化已走进校园、进入景区、搬上舞台。“三下乡服务”开展正常。文物工作和非遗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文化市场管理比较健全。

3、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贯通巴蜀, 4A级琳琅山风景区、张思德故里、

“丁氏庄园”、新政离堆、太子湖、金粟书岩等旅游景点造就了神奇的仪陇。仪陇这块红土地,具有仪陇特色的农耕民俗文化和天然、绿色食品文化。还出产大山香米、红司令酒、仪陇花雕、观紫豆干、腊獭兔等优质土特产,让外来游客一饱眼福、二饱口福,既弘扬了仪陇这个礼仪之帮的文明,又作为馈赠纪念之物,让来客带走无尽的怀念。

4、教育事业取得可喜成绩。我县现有学校118所,在校学生203229人;现有教职工7158人,其中专任教师6849人。1999年,全县完成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教育局的精心指导下,我县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努力增加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两基” 成果不断巩固和提高,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连年跃上新台阶。

(二)存在问题。

我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发展的要求和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少的差距。特别在文化产业发展上,还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阶段,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对价值观念取向与科学发展要求存有差异。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人的思想在多元化中发展,一些人的价值观念发生偏移,淡薄了对人文精神的培育。

2、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不够开阔,办法不多。在抓经济工作和文化工作方面,部分领导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现象。尤其是由于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一些领导对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够深刻,导致工作的主动性不强,组织实施的力度不够大,因而文化产业开发力度小、质量低、步子慢、效益差。

3、文化产业发展投入不足。文化产业项目综合性强,工程量大,资金需求量大,由于缺乏专项资金投入,同时,现行投融资体制不利于产业资本扩张,特别是社会性投融资渠道不畅,又缺少吸引外资,致使文化经济没有得到完全落实,文化产业项目发展缓慢。

4、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文化设施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基层文化阵地基础不牢、运转不灵的状态普遍存在。有些镇文化站“失守”,场馆设备、人员俱空;镇、村级文化阵地不配套、不作用;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及文化中心未能达到文化先进县新标准。县城没有一所高水准的电影院。

5、缺乏各类文化事业人才。人才教育培训跟不上发展需要,文化从业人员与文化创新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文艺创作、文艺展演、文化传承、文化经营与文化管理的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甚至青黄不接,基层文化人才失去作用,特别缺乏高层次文化人才。

6、特色文化品牌重视不够。仪陇的“三乡文化”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以创作队伍庞大、艺术作品量多质优而闻名全国。1993年12月,仪陇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1995年6月,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化先进县”和“剪纸、书法、篆刻之乡”;同年10月,又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文化先进县”。多少年来,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为使“三乡文化”得以良性传承,也采取了一定的扶持、保护、激励等措施,但力度仍然不够。仪陇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保护、开发与利用,目前,仪陇县仅民间剪纸列入南充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列,其余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俗文化等因资金人力不足而被拒之门外,实乃仪陇文化之憾事。

二、建设文化强县的几点建议

仪陇要加快发展,需要文化事业发展合力,针对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一)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强化人们对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认识同等重要,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在凝聚民族精神、提升公民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转型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弘扬和丰富“坚韧务实,创新图强”的仪陇人精神,努力塑造开放包容、和谐共处的文化精神;坚持“以教启智”,突出主流价值观,引领思想潮流;坚持“以文化人”,突出提升仪陇文化形象为基本要求,提高群众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

(二)转变发展意识,树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新观念。当今时代,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正日益增长。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和文化的关系,把文化的发展切实摆到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树立抓文化产业就是抓经济建设、抓社会发展的观念,正确处理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扭转过分强调文化意识形态属性、忽视文化商品属性的思想观念。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我们要加大改革力度,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机制。要解放思想、拓宽视野,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重塑文化市场主体,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坚持“宏观管好、微观搞活”的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和管办分离,实现政府职能逐步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逐步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起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运行机制。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点带面、统筹兼顾”的方针,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四)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出台优惠政策。我们要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有关加强和改进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关政策,同时结合我县实际,研究制定出产业组织政策、投资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分配激励政策、用地政策和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等政策,逐步使文化政策法规覆盖文化产业的主要领域。

(五)拓宽文资渠道,加大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投入。我们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

作用,在整合现有文化资金的基础上,设立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和文化产业扶持基金。采取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扶持有发展前景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项目,带动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规范和拓宽投资、融资渠道,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六)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我们要切实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力度;要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和引进高水平文化经营人才、各类文化专业人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在户籍、住房、职称、家属随迁等方面要以给予政策倾斜。完善用人激励机制,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积极创造有利于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

(七)丰富仪陇历史文化内涵,做大做强“德”字文章,使其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的活教材。朱德的伟大,张思德的荣光,皆为仪陇的造化。弘扬“两德”精神,彰显仪陇文化内涵,是仪陇另一文化特色,是仪陇品牌文化另一组成元素。通过文化传媒,宣传助阵,将朱德精神、张思德精神做成仪陇文化的品牌,做大做强“德”字文章,实现仪陇文化大变化大繁荣的另一精髓。

(八)抓好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奠定文化硬件基础。我们要严格按标准全面、规范推进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职工书屋建设。通过新建、改扩建、联建等方式,逐渐完善综合文化站配套建设和农家书屋建设,强化建设职工文化娱乐场所。按照国家标准规范和完善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基础设施、配套设施。

(九)重视文艺精品生产和创作,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将“三乡文化”做成名片。我们要以文化创新手段提升剪纸、书法、篆刻的文化含量,让剪纸、书法、篆刻文化成为全国示范区。县委政府应该出政策、出资金、建机制,为做大做强文化提供保障。引导全社会通力协作,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培训艺体后备人才,办好基点校,将“三乡文化”打造成与时俱进,具有传媒品牌的文化名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