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练习题(Word版 答案不完整)

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练习题(Word版 答案不完整)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练习试题

一、选择题(1-47 为单选,48 为双选题)

1.如图所示,用手电筒对着平面镜中像照射时,观察到的像比原 来亮多了,其原因是( ) A.镜子比原来亮,所以像也变亮 B.光射到像上,所以会变亮

C.有光照射,更便于观察,所以觉得像变亮了 D.光反射到物上,物变亮,所以像也变亮

2.甲、乙两人并排骑自行车前进,甲看到乙是静止的,甲选取的参照物是( A.地面 C.甲

B.迎面驶来的另一辆车 D.道路两旁的树木

3.地球的自转让我们每天能看到“日出”和“日落”现象.若地球表面不存在大气层(假设), 则“日出”和“日落”时间,相比现在( A.“日出”提前,“日落”推迟 C.“日出”和“日落”都会提前

B.“日出”推迟,“日落”提前 D.“日出”和“日落”都会推迟

4.静止、密闭的客车上有一个系在座椅上的氦气球,一个悬挂在车顶的小球。若客车突然 启动向左驶出,图中氦气球与悬挂小球最可能出现的相对位置变化是( )

A.

B.

C.

D.

5.如图为伦敦四大地标性摩天大楼:“对讲机”、“小黄瓜”、“奶酪刨”、“碎片大厦”。其中一 座大楼的设计考虑不周,曾经由于玻璃反光将停放在附近的小轿车某些部件“烤”化了,你认 为这座大楼最有可能是(

A.

对讲机

B.

小黄瓜

C.

奶酪刨

D.

碎片大厦

6.录音棚的墙壁通常装有皮质材料的软包,如图所示,这样做的最主要 目的是( ) A.减弱声音的反射 C.增大声音的响度

B.增强声音的反射 D.提高装饰的效果

7.如图所示,点光源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图中未画出凸透镜的位置),

当点光源位于 A 点处,像成在 B 点;当点光源位于 B 点处,像成在 C 点。己知

AB=5cm,

BC=10cm。则凸透镜的焦距大小为(

A.lcm

B.5cm

C.30cm

D.60cm

8.公共汽车站每隔 t0 开出一辆汽车,汽车始终沿直线运动,汽车的速度时间图线如图所示, 则汽车出站后,与前方相邻汽车之间的距离( ) A.先减小,后保持不变 B.先增大,后保持不变

C.先减小,后增大,最后保持不变 D.先增大,后减小,最后保持不变

9.某段铁路有长度 L 的铁轨一根一根地铺设,一列火车匀速前进,车内一乘客欲测出火车运行的速度,他测得火车经

铁轨接缝时连续发生 N 次振动的时间间隔为 T,则计算车速 v 的关系式应是(

A. v= LB. v=

NL v= C.

(N 1)L v= D.

(N 1)L t t t t 10.如图所示,过生日的小朋友正准备吹蜡烛,此刻给他照相,结果发现照 片里烛焰的左侧出现两个“亮影”(箭头所指位置)。关于“亮影”形成原因的猜想,下列说话正确的是(

A.人脸就是凸面镜,“亮影”是烛焰通过人脸形成的虚像 B.烛焰是周围空气密度不均,“亮影”是折射形成的“蜃景” C.“亮影”是放蛋糕的玻璃茶几表面烛光形成的虚像

D.“亮影”是烛光在相机镜头中被不同的镜片表面反射形成的虚像

11.用普通相机拍照时,要根据物距进行“调焦”,使用起来不太便捷。有一种“傻瓜”相机, 只要将景物全部纳入取景区内,不论景物的远近,都能得到比较清晰的像,从而使拍照的过程变得十分快捷。这种“傻瓜”相机不用“调焦”的奥秘是( A.采用了长焦距的镜头,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差不大 B.采用了短焦距的镜头,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差不大 C.采用了长焦距的镜头,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同 D.采用了短焦距的镜头,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同

12.用同种材料制成的四个正方体,它们的边长分别为 1cm、2cm、3cm、4cm,质量分别为 3g、24 g、54g、192g,其中一个是空心的是( ) A.边长为 1cm 的正方体 C.边长为 3cm 的正方体

B.边长为 2cm 的正方体 D.边长为 4cm 的正方体

13.仔细观察图中船和房子上的小旗的飘动情况,关于船相对岸上楼房的运动情况,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 A.一定静止不动 B.一定向左运动 C.有可能向右运动 D.以上三种情况都不可能

14.某房地产开发商的广告称:开车从新楼盘到一家大型商场正常行驶的时间只需 3 分钟。据此你认为从新楼盘到该大型商场比较接近的路程是( A.200m

B.400m

C.2000m

) D.10000m

15.下列关于一些物理量的估计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A.手机的质量约为 2.5kg C.物理书的长度大约是 26cm

B.人体感觉舒适的温度是 37℃ D.你正常眨一次眼的时间大约是 5s

16.下面成语所描述的情景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A.镜花水月 C.坐井观天

B.海市蜃楼 D.立竿见影

17.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地震幸存者在废墟中敲打铁管向外传递信息是利用了铁管传声性能好的特性 B.小提琴演凑者通过变换手指按压弦的位置来改变琴弦发声的响度 C.蝙蝠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和发现昆虫

D.学校楼道内设立“轻声慢步”标志的目的是防止噪声产生

18.把用相同玻璃制成的厚度为 d 的正方体 a 和半径为 d 的半球体 b,分别放在报纸上,且让半球的凸面向上。从正上方分别观察 a、b 中心处报纸上的字,下面的观察记录中正确的是 ( )

A.a 中的字比 b 中的字高 B.b 中的字比 a 中的字高 C.一样高

D.a、b 中的字较没有玻璃时都高

19.某同学在郊游时,用照相机拍照时,一只苍蝇刚好落到镜头上,所拍出的照片( ) A.不能成像 C.成一半像

B.成苍蝇的像

D.成所拍的景物像,不过像会变暗一些

20.鸡尾酒是由几种不同颜色的酒调配而成的。经调配后不同颜色的酒界面分明,这是由于 不同颜色的酒有(

A.不同质量 B.不同密度 C.不同温度 D.不同体积

21.如图所示,两个并排且深度相同的水池,一个未装水,另一个装水,在两池的中央各竖 立一长度相同且比池深略长的标杆,此时,阳光斜射到 水

池.下列关于两水池中标杆的影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 B.未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 C.两池中标杆影子长度相同 D.装水的池中标杆没有影子

22.穿绿上衣、白裙子的演员站在台上,红光照在演员身上,没有其他光源的前提下,观众 看到她(

B.上衣呈红色,裙子黑色 D.上衣呈黑色,裙子呈红色

A.全身都呈红色 C.绿衣、白裙不变

23.我们都知道猴子不能捞起水中的“月亮”,对水中的“月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中的月亮是缩小的虚像

B.井水中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大于井的深度 C.水中的月亮是缩小的实像

D.井水中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等于井的深度

24.如图所示,平面镜 OM 与 ON 的夹角为θ,一条平行于平面镜 ON 的光线经过两个平面镜的多次反射后,能够沿着原来的光路返回.则平面镜之间 的夹角不可能是( ) A.1° C.3°

B.2° D.4°

25.下列关于光学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硬纸板可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B.探究光的折射特点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传播方向一定会发生改变 C.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使用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D.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当蜡烛燃烧变短,光屏上的像会向上移动 26.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岸边的人在水中所成的“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验钞机利用红外线辨别钞票的真伪

C.使用投影仪可以在屏幕上形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D.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用来矫正近视眼

27.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作出的像距 v 和物距 u 的关系图象,根据图象可以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20cm

B.当 u=l8cm 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当 u=8cm 时,该凸透镜的成像特点与照相机的工作原理相同 D.物距 u 从 15cm 增大到 30cm 的过程中,光屏上成的像逐渐变小 28.当物体距凸透镜 8 厘米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光屏上成一个清晰

放大的像,若是将凸透镜向光屏方向移动 2 厘米,则在光屏上又成一个清晰像,那么这透镜的焦距 f 为( A.2cm<f<4cm C.5cm<f<8cm

B.4cm<f<5cm D.无法确定

29.甲乙两物体分别以 2m/s 和 3m/s 的速度在同一水平直路面上自南向北做匀速直线运动,若以乙物体作为参照物时,甲的速度大小和方向是( ) A.2m/s 向南

B.5m/s 向北

C.1m/s 向南

D.1m/s 向北

30.自行车尾灯能够把车后任何方向射来的光都朝着相反方向反射回去,这是因为尾灯上安 装了(

A.平面镜 B.多组直角棱镜 C.多组凹面镜 D.多组凸透镜

31.如图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瓶内装有深度不同的水.用筷子轻轻敲击瓶口或用嘴贴着瓶 口吹气,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下列关于所发出声音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用筷子轻轻敲击瓶口,甲瓶的音调最高 B.用嘴贴着瓶口吹气,甲瓶的音调最低 C.用筷子轻轻敲击瓶口,丁瓶的音调最高 D.用嘴贴着瓶口吹气,丁瓶的音调最高

32.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从高空飞机上拍摄到的画面,若用一镜头焦 距为 60 mm 的相机在高空拍照,此时胶片到镜头的距离(

A.略大于 60 mm C.小于 60 mm

B.恰为 60 mm D.大于 120 mm

33.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脍炙人口的不朽名篇《岳阳楼记》中写道:“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文中 ( A.“皓月”是人造光源

C.“静影沉璧”是反射形成的虚像

B.“皓月”是自然光源

D.“静影沉璧”是折射形成的虚像

34.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听到起跑的枪声后立即开始计时,测得李明同学百米赛的 时间是 14.00 秒,当时气温 15℃,则李明同学跑百米的真实时间是(

A.14.29 秒

B.14.00 秒

C.13.71 秒

) D.无法确定

35.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在竖起的玻璃板前后各放一支蜡烛,对着玻璃板既可看到前面蜡烛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同时又可看到放在玻璃板后的“蜡烛”.下列说法中正确 的是( )

A.两者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

B.前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后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 C.两者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

D.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后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

36.老奶奶用放大镜看报纸时,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她常常这样做( ) A.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些 B.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近一些 C.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远一些 D.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近一些

37.在物理图像中纵坐标和横坐标分别代表特定的物理量,图像的斜率和面积将具有特定的 物理意义。对图中的两个图像是所含信息的理解,错误的是 ..( )

A.图 a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该物质的密度大小 B.图 a中的斜率越大,表示物质的密度越大 C.图 b中水平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D.图 b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该物体在对应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8.将 22g 盐完全溶解在如图甲所示的量筒内的水中,液面升高后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盐水的密度为多少? ( )

A.1.2g/cm3

B.2.2 g/cm3

C.1.1 g/cm3

D.1.4 g/cm3

39.某同学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之前,将游码错误地放在 0.1g 的地方就将横梁调平衡了,这样测某个物体的质量时,右盘放了 45g 的砝码天平再次平衡,该物体的实际质量为 ( ) A.44.9g

B.45.0g

C.45.1g

D.无法测量

40.关于惯性的理解和现象解释,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高速行驶的火车不容易停下来,说明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B.汽车驾驶员系安全带,是为了消除汽车行驶中的惯性

C.行驶中的公交车紧急刹车时,乘客会向前倾,是由于受到了惯性力的作用 D.百米赛跑时运动员到达终点不能马上停下来,是由于运动员具有惯性 41.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人靠**面镜时,镜中人会变得越来越大

B.城市中大面积安装玻璃墙造成的光污染是由于光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C.岸边景物在湖水中形成倒影,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D.白光通过棱镜发生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42.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声音,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音乐厅内,观众能够辨别美妙的钢琴声,是依据音调的不同

B.公园里,游客听见鸟的鸣叫声,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C.闹市中,人们关紧门窗,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停车场内,司机倒车时用的倒车雷达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43.如图所示,F1、F2 是凸透镜的焦点,S 是放在凸透镜前的点光源, S′是S 经凸透镜所成的像。当光源 S 沿平行主轴的方向向透镜移动时(始终保持 u>f),像 S′远离透镜移动的情况是( ) A.沿 F1 与 S′连线方向 B.沿 F2 与 S′连线方向 C.沿 O 与 S′连线方向 D.沿平行主轴方向

44.将一只点燃的蜡烛靠近家里的镜子,会发现镜子中出现了多个蜡烛的 像,如图所示.对于这种现象,下列解释中正确的是 (

A.镜子的质量不好,反射面不平整

B.光经玻璃前表面和后表面发生多次反射后形成了多个虚像 C.烛焰将附近的空气加热后,由于空气密度不均匀导致的折射形成了多 个虚像

D.火焰抖动的过程中,由于视觉暂留效应形成的错觉

45.长途汽车经过长时间行驶后,驾驶员常常会停下车,拿根铁棒敲打车轮,凭借声音可以 判断轮胎内的空气是否充足.这主要是因为敲击的轮胎内空气充足时发出声音的(

A.响度较大 B.音调较高 C.音调较低 D.响度较小

46.车站上,坐在火车里的乘客从窗口发现有两列火车沿相反的方向运动,由此得出的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A.乘客坐的火车和看到的两列火车中一定有两列在沿相反方向运动 B.乘客坐的火车可能在运动 C.三列火车可能沿同一方向运动

D.三列火车中可能有一列是静止的

47.你在用钢笔答题过程中,笔中墨水的物理量不变的是( ) A.体积

B.质量

C.密度

D.重力

48.平面镜 M,N 镜面垂直放置,一束会聚光束(图中未画出)入射到平面镜 M 的镜面上,通过两个平面镜的反射可能( ) A.成一个实像,没有虚像 B.成一个实像和两个虚像 C.成两个虚像,没有实像 D.成一个实像和一个虚像二、填空题

49、“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应该保护好自己的眼睛。但有些同学因为不良习惯导致眼 睛近视了。近视眼的形成原因是晶状体变厚,折光能力太强,使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的 (选填“前面”或“后面”),要用 透镜(选填“凸”或“凹”)来矫正。

50.将蓝光照在白纸上,再透过红玻璃看这张白纸,纸的颜色是 色。

51.放学了,某同学在离校回家的路上,运用所学到的物理知识估测出他在前一半路程中的 平均速度为 2m/s,后一半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3m/s。那么,请你帮他计算一下,该同学在回家的全程中的平均速度应为 m/s。 52.如图所示是声音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声音音调相同的是

图和 图;响度相同的是

图和

图.

53.飞机设计师为减轻飞机的重力,将一个钢制零件改为铝制零件,使其质量减少 104kg, 则所需铝的质量是 =2.7×103kg/m3)

54.在一个圆筒内垂直地放了两个平面镜 M1 和 M2(如图).一束入射光射入筒内,经两平面镜反射后又从筒内反射出去.出射光与入射光 的位置关系是(选填 “互相平行 , 相交,不在同一平面内”) 三、作图题

55.如图所示,一束光线垂直射到玻璃砖的一个面.作出这束光线进入玻璃砖内的径迹和从 斜面离开玻璃砖后的大致径迹.要求在斜面处标出法线.

kg.(ρ钢=7.9×103 kg/m3、ρ铝

56.如图所示,CC′是透镜的主光轴,AB 是物体,A′B′是物体经透镜所成的像。试用作图的方法找出透镜的位置,并表示出透镜的种类。

57.如图所示,凸透镜与水面平行,一侧的焦点恰好在水面上,水 中一束入射光线射向凸透镜的焦点,请画出这束光线发生反射和折 射后的光路图.

58.请在甲图中画出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四、实验题

59、学校某实验小组为了测量茶油的密度, 进行以下实验: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到称量标尺的 螺母,使天平平衡;

(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茶油和烧杯的总质 量,操作情景如图甲所示,错误之处是

处,调节平衡(3)在老师的指导下,重新调节好天平,他们

称得茶油和烧杯的总质量为 60g,然后将一部分茶油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再将烧杯放在天平上,称得剩余茶油和烧杯的总质量如图丙所示,由此可知:量筒中茶油的体积是

cm3,量筒中茶油的质量是 g,茶油的密度是 g/cm3

60、如图所示,利用一个烧杯、天平和水测出了一小块不规则小石块的密度。

(1)用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右盘中的砝码和标尺上的游码如图所示,则石块的质量为 g。

(2)由于该石块无法放进量筒内,小明按如图所示的方法测小石块的体积: A.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用天平测得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 132g; B.将小石块浸没在水中(水未溢出),在水面的位置做标记;

C.取出小石块,往烧杯中加水,直到水面到达标记,测得此时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 152g。

(3)计算小石块密度 kg/m3;

(4)按照上述方法,由于取出小石块时带出一部分水,会使小石块的密度的测量值与实际值 相比 。(选填“偏大”、“偏小”或“相等”)

61、如图所示,甲、乙分别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 置.

(1)在利用 23—甲图“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 是利用了玻璃板的

(填物理属性的名称);某同学在做甲图实验中,无论如何移动蜡烛 B 都难以和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你认为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可能是

(2)小明把蜡烛放在如图—乙所示 A 位置时,光屏应向 M 点的左侧移动,才能接收到一个清晰的像,调整后,光屏上烛焰的像是倒立

(填“缩小”“等大”或“放大”) 的实像.

(3)小明将蜡烛由距透镜很远处移至距透镜 50 cm 处的过程中,在光屏上所成的像与凸透镜间的距离均约为 5

cm,

cm,凸透镜的焦距约为

(4)如果凸透镜前的蜡烛 A 未点燃,在实验中将无法在光屏上看清蜡烛的实像,原因是光线的强度不够,请你判断我们在帮某同学拍照片时,最好让该同学脸

填“迎” 或“背”)着太阳光的方向站. 62、小刚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 验时:

(1)实验时,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摆放的位置如图所示,其中明显需要调整的 是

调整的目的是

((2)若测得凸透镜的焦距 f=10 ㎝,调整后,移动光屏得到一个清晰的蜡烛的像,该像是

。(填“倒立、正立,放大、缩小,实像、虚像”)

(3)此时,小刚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靠近凸透镜的位置,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若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应将光屏向

选填“远 离”或“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才能使蜡烛的像变得清晰。 63、同学们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让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此可知, 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用该凸透镜做成像实验,把蜡烛放在距凸透镜如图乙所示的位置,移动光屏,在光屏 上形成清晰的像.若撤去光屏,人眼在图示位置 (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蜡 烛的像。

(3)接着把蜡烛放在距凸透镜 25cm 的位置,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清晰

的像“A”;再接着把蜡烛放在距凸透镜 28cm 的位置,再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B”,由实验可知像“A” (选填“大于”或“小于”)像“B”。

(4)根据上述(3)的操作,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B”之后,张老师取下自己戴的眼镜 放于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的像又变得模糊,小李同学发现:当光屏向左移动适当距离 后像又清晰.由此可知,张老师所戴的眼镜是 透镜,张老师的眼睛属于 (选填“近视眼”、“远视眼”或“正常眼”).

,做成像实验,记(5)小王同学将透镜及蜡烛、光屏置于光具座上(如图丙)录每次成实像的物距 u,像距 v,物像间距 L(u+v),绘出图线丁(以 f 为长度单位).由图可知,要想成实像,蜡烛与光屏的间距应满足 L≥4f.经“百度”发现,物理学中,有一个凸透镜成像的“新概念”:放大率 n=A’B’/AB=v/u,结合丙、丁两图,可知当物距 u=1.5f 时,n= 。

64、小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利用天平(砝码)、量筒、烧杯和细线等器材,对某种合金和 水进行了探究

(1)小军首先对该种合金材料制成的不同合金块进行探究. ①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并游码归零后,若指针静止时位置如图 1 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端调节; ②图 2 是正确测量合金块质量时使用砝码情况和游码的位 置,它的质量为

g;

③图 3 是他用量筒测最②中合金块体积的情景,则该合金块的体积是 cm3;

④换用大小不同的合金块,重复上述测量.他得到不同合金块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像如图4 所示.由图像可知,合金块的质量与体积成 比;

⑤通过上述探究,若合金块的体积为 l0cm3,则它的质量 m= g; (2)小军接着对水进行探究,描绘出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线如图 5 中甲所示.他分析后发现, 由于误将烧杯和水的总质量当作了水的质量,导致图线甲未经过坐标原点.由此推断:水的

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线应是 (选填图 5 中“乙”、“丙”或“丁”)五、计算题

65、红砖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密度为1.5103 kg / m3 .

(1)现有一辆载货量为 4t 的载重汽车,其车厢长为4m ,宽为 2m,高为0.5m,如果用这辆车运送红砖,能不能把砖装满车厢?

(2)为了减轻建筑物对地面的压力,现代新型建筑都采用硬度更大、强度更高、密度更小 的水泥砖来代替红砖,已知水泥砖的密度为0.8 103 kg / m3 ,那么这辆载重汽车能“满载而归”吗?

66、小明有一个小铝球,他一直都不知道这个铝球是否空心,当他学完密度的知识后,利用 身边的天平和杯子,测出了这个铝球的密度,并判断出了铝球是否空心.步骤如下:用天平 测出杯子的质量为 100g,杯子中装满水后的总质量为 180g,再测出小铝球的质量为 54g, 将这个小铝球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杯中,测得总质量为 204g;(ρ铝=2.7×103kg/m3) (1)请你计算出小球的体积. (2)请你计算出小铝球的密度.

(3)判断该小铝球是不是空心球,如果是,空心部分有多大?

67、有一玻璃瓶,用它装满水时总质量为 1200 克,用它装满煤油时总质量为 1000 克,用它

装满另一种液体时,总质量为 1050 克,已知煤油的密度为0.8 103 kg

/ m3

体的密度。

,求另一种液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DCBBA 6-10.ADDCD 11-15.BCCCC 16-20.BBADB

21-25.BDBDB 36-40.AAABD 26-30.DDBCB 41-45.DBBBB

31-35.CACAD 46-47.AC

48.A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