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意象类型的目的性角度分析
张中成
(盐城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盐城224003)
=摘 要>诗歌意象是我国古典诗歌理论的重要内容,对于意象类型的研究,可以有诸多角度,而从意象创造的目的性角度切入,则是把握意象类型特征的又一途径。
=关键词>古典诗歌;意象;类型;分析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3-6873(2005)02-0044-04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是诗人借以表情达意的重要组成/元件0,是诗人进行诗歌创作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优秀的诗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遵循意象创造的规律进行诗歌艺术的创作实践活动。意象包括/意0和/象0两部分,是诗人独特的内在情思与生活中典型的外在物象艺术的统一,是诗人将意融入客观物象后创造出来的可感触、以表意的具象。意象是中国独具民族特色的基本美学范畴,前人早就对它进行过论述。从现在所看到的资料分析,关于意象理论的阐述,其渊源最早可上溯到5易传#系辞上6:/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0。意思包含:/象0来自自然又超脱自然,是诗人对自然物象的再现、表现,自然物象创造为诗歌意象后可以帮助/尽意0;另一方面,取象本身并非目的,/立象0是为了达/意0[1](P.49)。当然,5易传6所云/意0、/象0与后来诗歌理论中的/意象0还有相当距离,但提出/立象以尽意,系言以明象0的主张,为后人把/意象0作为诗歌美学的基本范畴奠定了基础。意象概念在六朝刘勰5文心雕龙6中得到了进一步阐述,刘勰在5文心雕龙6里明确提出意象概念,并认为/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诗篇之大端。0刘勰把/意象0的作用提高到/驭文0、/诗篇0之/首术0、/大端0的位置。意象内涵在唐代得到继承和发展,皎然就说:/取象曰比,取义曰兴,义即象下之意。凡禽鱼草木人物名数万象之中,义类同者,尽入比兴,5关雎6即其义也。0[2](P.164)皎然已经精
辟地指出了意象创造的方法,并认识到/禽鱼草木人物名数0均可入象达意的规律,关于意象内涵的认识深化了。意象理论在明清时期已渐趋成熟,
李东阳曰:/意象俱足,始为难得。0[3](P.514)何景明曰:/意象应曰合,意象乖曰离。0[4](P.246)王廷相曰:/夫诗贵意象透莹,不喜事实粘着。古谓水中之月,镜中之影可以目睹,难以实求也。,,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邈哉深矣。此诗之大致也。0他们强调意象创造的艰难、象和意有机结合的要求等,至此,意象已经成为一个有关中国古典诗歌形象创造的根本范畴,具有审美本体的意味。
古代诗歌意象理论指导着诗歌创作的实践,产生了难以胜数的丰硕成果,呈现在今人面前的是瑰丽多姿、绚烂多彩的意象世界。她们像夜晚满天的星斗,交相辉映,各放异彩;又像百花园圃里盛开的鲜花,品种繁多,姿态万千。为了认识这些意象,准确把握古典诗歌的内涵,人们开展了大量的关于意象类型的研究工作,或从形式的角度,或从结构的角度,或从手段的角度等等,产生了不少成果。笔者认为,如从意象创造的目的性角度切入,可以高屋建瓴,很清晰地把握意象的类型。因为诗人创造意象的目的不外乎描摹物象、抒发胸臆两种情况,所以,我们把古典诗歌意象的类型分为两类,即再现性意象和表现性意象,下面分别进行论述。
[5](P.126)
[收稿日期]2005-02-02
[作者简介]张中成(1964) ),男,盐城工学院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高等教育研究。
#44#一、再现性意象
所谓再现性意象是指诗人以个性化的诗歌语言再现生活物象,以达到描摹物象、表达情思目的的那么一种意象。从意象形式的角度研究意象类型的研究者称之为/描述性意象0[6](P.364)。再现性意象是一种侧重描述物象的意象,由于这类意象创造的目的是艺术地再现生活物象,它的特点是诗人忠实于客观自然事物的原生状态,一般不作曲折、深奥的寄托性的主观/附着0,诗人遵循客观存在和创作的规律,通过自己独特的观察和体验,用诗歌语言来描绘和渲染自然万物。我国许多古典诗诗歌就以再现性意象的创造性、独特性、新颖性而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生命力。如晋人傅玄5天行歌6:/天时泰兮昭以阳,清风起兮景云翔。仰观兮辰象,日月兮运周。俯视兮河海,百川兮东流。0通过对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这些物象的描述,歌颂了自然的伟大力量及其运转不息的精神,全诗气势磅礴,境界雄阔,完全忠实于自然原生状态。再如杜甫5绝句6:/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0诗歌展现的自然物象选择之精当、声音表现之婉转、色彩搭配之和谐、空间转换之灵动,逼真、谐和地再现了诗人对自然世界的原生印象,透露着原生态自然的动人气息,洋溢着欢快激越的情绪。全诗格调清新,摄像开阔生动,确如东坡所云:/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0这显然是诗化的自然美的再现,也是诗人审美情趣、审美理想的渲示。又如李白5望天门山6:/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自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0诗歌通过自然意象的再现,直接呈现了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雄奇、瑰丽。上述诗例均以再现性意象的高超艺术取胜,在古典作品中俯拾皆是。
古典诗歌创作的再现性意象有两种构成形式。一曰点象,一曰群象。点象就是单个意象,它是构成诗歌最基本的/元件0。一般说点象只是一个词、一个短语,只是一句诗、一首诗中的一部分,如元稹5离思6(其四)/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0,/花丛0是点象,是/美女群0之意。点象如同水的一个分子,它对于构成群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我们把握诗篇群象和全局的基础。古典诗歌中绝大多数的情况是诗人按照对生活的理解,根据创作的需要,把一个个点象艺术地组合
起来,构成群象,以表达主题。群象的创造不是点象杂乱的堆砌,而是诗人艺术匠心的体现。如温庭筠5商山早行6有句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0,诗句全由意象组合而成,两句诗之意象竟然有六个之多:/鸡声0、/茅店0、/月0、/人迹0、/板桥0、/霜0,每一点象都不体现诗意,但是一旦六个意象精巧组合后就包含/道路辛苦,羁愁旅思0这种早行人特有的心情和氛围的含义。梅尧臣评道:/道路辛苦,羁愁旅思,岂不见于言外乎?0[7](P.267)再如王昌龄5出塞6/秦时明月汉时关0,每一个点象孤立地看没有明确的指向,但艺术组合以后立即就表现一个深刻的意蕴:秦时之明月依旧,汉时之边关仍在,它们仿佛诉说着昔时国防的强大,胡人岂敢觊觎。可见群象的创造是经过诗人精心选择和组合的。
意象组合在一起成为群象,群象构成一个意象系统,起到统摄全诗的作用,这样的诗歌又可以称为意象诗。意象诗数不胜数,如杜甫5春夜喜雨6,全诗围绕第一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0中/春雨0这一意象体系,从听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0;视觉/野径云俱黑,江火船独明0;到全局/晓红看湿处,花重锦官城0,层层递进,逐一对/春雨0意象进行描述。像上述这样集成组合式的再现性意象,在古典文论中还被称之为/赋象0,无论是点象还是群象均是作家的诗情、才情对现实的最直接反映,我们把握诗歌点象、群象的类型特点,考察领悟群象之间的关系,对于准确领会诗歌内涵,十分重要。
二、表现性意象
表现性意象是指诗人借物象以表达含蓄、蕴藉、曲折情思的意象,它的创造目的是以象达意。表现性意象往往侧重于对社会性内容的思考。它与再现性意象的区别,可以从两首以/秋0为主题的诗的比较中看出来。
其一是白朴5天净沙#秋6:/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0在这首诗中,白朴选择/孤村0、/落日0、/残霞0等12个意象组合在一起,目的是通过描述物象,/再现0秋天的景色,并无寄托,所以我们说诗歌中创造的意象类型属于再现性意象。其二看马致远5天净沙#秋思6:/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0在这首诗中,马致远通过/枯藤0、/老树0、/西
#45#风0、/瘦马0、/夕阳0等极具典型萧瑟秋天特色而又富有独特感情内涵的审美意象的巧妙叠加,再加上/断肠人0远离故乡流落/天涯0这一孤独痛苦心情的诉说,创造了一种既含蓄深沉又悲怆欲绝的艺术审美意境,寄寓了诗人极其深邃的/秋思0之情。这里,诗人的目的已经不是通过描述以再现这些自然物象,而是要借助一系列意象以表达曲折、含蓄、蕴藉的情思,两种类型意象的创作出发点显然不同。白朴的/秋0诗中,意象是诗人情思直接倾诉的对象;马致远之/秋思0诗中,诗人的情思不直接倾诉在意象身上,两种类型意象的创作构思不同。前人说白诗有象而无甚寄寓,诗意较为浅易,受到较多垢病;马诗聚象巧妙谐和已胜白氏一筹,加之诗歌根本上是为了寄托/秋思0,表现得含蓄蕴藉,所以元人周德清5中原音韵6誉之为/秋思之祖0。
通过上述分析比较,我们可以概括两种意象类型的根本区别:再现性意象是以象达意,意在象中;表现性意象是借象达意,意在象外。由于再现性意象/意在象中0,诗人的情思吐露较为明显,容易分析识别,这里不再阐述。表现性意象因/意在象外0,加之诗人的背景、际遇、风格表现的不同,诗意往往比较曲折、含蓄、蕴藉,有时甚至比较隐晦、艰涩,其在表现形式上又可分为比拟型意象、比喻型意象、象征型意象三种情况。
1、比拟型意象。这种表现型意象就是诗人将抽象的情思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物象,把情思拟物化、拟人化,或将本身抽象的感觉转换为常人易感的感觉,一句话,变抽象为具体,变较抽象的为不抽象的。比拟型意象的根本特点在/拟0,即将彼物虚拟成、幻化成此象;/比0是比较、比照之意,而非喻,它是抽象和具体得以转化的桥梁。有些论者从表现手段的角度分析意象类型为拟喻型、明喻型和隐喻型,是从比喻修辞格的类型着手,混淆了/拟0和/喻0的区别。比拟型意象的精巧独特在于诗人的慧眼和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杰出的诗人为了抒发胸意,确实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0,但一旦文思泉涌,艺术地进行转化,诗意也就浓郁地呈现出来。如/红杏枝头春意闹0前人说著一/闹0字,而境界全出。其实,奥妙就在于它巧用了比拟型意象,即把/春意0拟为能够/喧闹0的人化物,借以暗示红杏盛开、蜂飞蝶舞,使抽象的/春意0化为具体可感的意象,从而表现了那种春#46#风吹拂,万物复苏的一派春光。又如骆宾王5在狱
咏蝉6/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0抛开诗人寄托,就意象原意讲,说蝉声因风大而易潜沉,这是将听觉意象转换成重觉意象,明显更易理解。有论者把这种意象称为通感意象,这不错,但通感意象本质上是两象对照比较的虚拟、幻化、移就,只不过是感觉之间的转换,所以笔者把它归入比拟型意象。
2、比喻型意象。就是以一个具体形象的意象比喻要表现的意象。比喻型意象在古典诗歌中运用得非常普遍。如李贺在5李凭箜篌引6中把箜篌声这一意象比喻为/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0、/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0、/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0,这些意象丰富、奇特、具体、荒诞,使箜篌声这一抽象难会的意象,得以形象地表现。又如/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更生0,/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0,/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0,/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0等等都是杰出的诗章。
从上面的诗例可以看出,比喻型意象和比拟型意象有两点相同:目的相同,就是使诗歌更形象,更具体,更生动,更富有表现力,这是其一;其二,均是两象之间的关联。但它们有根本的区别:比喻型意象本质特征是/喻0,即将彼物喻为此象,两象之间有相似点才能/喻0;比拟型意象重在/拟0,两象之间不一定有相似点。另外比喻型意象可分为比喻辞格那样的几种情况,论者之述备矣,不再重复。
3、象征型意象。象征型意象是指诗人通过联想,以常见的或约定的特殊物象表现某种事物、或表现某种情趣、精神、追求的意象。象征型意象创造的目的不是为了再现物象,也不是如比拟型意象和比喻型意象那样,通过两象的比拟、比喻来达意,而是通过意象的某些特性,来婉转地体现某种事物特征、表现某种精神内涵。象征型意象的根本特点是被象征对象不出现,象征意象本身倒仿佛是成了诗人着力表现的主体,要表现的含蓄深刻的内蕴隐藏在象征型意象之后。如果说比拟型意象是意象间的转化,比喻型意象是寻找相似点以象喻象,那么,象征型意象是借象寓意。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松、竹、梅等物象历来是文人墨客描写、歌颂、赞美的对象,这些诗歌最具
有象征型意象的代表性。由于这类物象所具有的不怕繁霜暴雪摧残的物性特征暗合了诗人的心意、志趣、精神、追求,所以就成了古代诗人笔端常见的、约定的表现意象。比如/建安七子0之一的刘桢5赠从弟6(其二):/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0诗歌说苍劲松柏屹立高山,任尔寒风肆虐、冰霜摧残,却能始终保持傲然端正、四季常荫的本性。诗歌显然以松柏作为象征性的意象,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挺立,永葆高洁的节操。梅花以其曲折多姿的形态,经霜耐寒的特性同样受到古代文人的反复吟咏,诗人借助这客观之象,融进自身的主观之意,赋予梅花各种美好的品格,如陆游5卜算子#咏梅6:/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0诗歌中寂寞自开、幽香如故的梅花就是象征的诗人自己。吟竹诗如宋人韩琦5长安府舍竹径6:/北榭层基下,森森竹径幽。枝繁低拂盖,根密仅通流。劲节轻环粉,狂鞭怒走虬。风霜胡可动?松柏乃吾俦。0诗歌说竹林枝繁根密,竹鞭怒生,面对如此充满生机活力的物象,诗人代竹设言:风霜怎么能动摇我们呢?我们是与松柏为伍的!寄托颇深。通过以上的诗例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象征型意象作为表现型意象的一种,意象创造的旨趣是借象表意,诗人的情感全由这种物象传达。松、竹、梅以至兰、菊、柳等物象,由于千百年来传统文化情韵的反复浸染,已经成为特殊的、约定的意象。有些象征型意象不具有上述约定俗成的特征,加之时代、政治背景的史海湮没和诗人独特的思维因素,有时较难把
握意象的旨归,因此象征型意象较之比拟型意象
和比喻型意象理性含蕴更为朦胧、婉曲。也正因为象征型意象包蕴着深邃丰厚的理性内容这一特点,才更加激发起人们探究的欲望。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以象征型意象进行创作的诗歌中,也有群象的组合,但这类诗歌中的群象往往突出一个主体意象,主体意象起到统摄群象的作用;余象的设置,都是服从、服务于主体意象,起对比、对照、烘托、陪衬的作用,因此,我们根据象征型意象在全诗中的地位,又可以将之称为中心意象。前述刘桢5赠从弟6之松柏、陆游5卜算子#咏梅6之寒梅、韩琦5长安府舍竹径6之劲竹等意象都处于诗歌群象的中心地位,是中心意象。
总之,古典诗歌中的意象虽然复杂多变,关于类型的研究也有多种说法,但如果从意象创造的目的性角度进行鸟瞰,它的类型还是清楚的。了解了这些类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古典诗歌的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1]周易#系辞上[A].中国历代文论精品[C].长春:时代文艺出
版社,1995.
[2]皎然.诗式[A].文史英华#文论卷[C].长沙:湖南出版社,
1993.
[3]李东阳.怀麓堂诗话[A].中国历代文论精品[C].长春:时代
文艺出版社,1993.
[4]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A].文史英华#文论卷[C].长沙:湖
南出版社,1993.
[5]王廷相.与郭阶夫学士论诗书[A].历代诗话[C].北京:中华
书局,1981.
[6]凌焕新等.文艺评论写作[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7]欧阳修.六一诗话[A].历代诗话[C].北京:中华书局,1981.
=责任编辑:邵霭吉>
OntheFunctionofImageTypeinClassicPoem
ZHANGZhongcheng
(YanchengEngineeringCollege,Yancheng,Jiangsu224003,China)
Abstract:PoeticimagesarethemaintopicsintheoreticresearchofChineseclassicpoem.Severalperspectivescouldbeappliedintheresearchworkofimagetype.Functionapproachpavesanotherwayindefiningcharacteristicsoftheimagetype.
Keywords:classicpoem;image;type;analysis
#4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