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每题1分,共40分)
1.完成坐位至站起课题不需要下列动作中的( )。 A.坐位身体前倾,两手着地,抬臀站起
B.坐位两上肢向前平举,两手交叉握手抬臀站起 C.两手支撑木箱,抬臀站起,注意尽量高抬臀 D.扶椅(床)站起 E.推椅子前行
2.肱三头肌有神经支配的四肢瘫患者不能完成( A.轮椅到坐厕的转移 B.轮椅到椅子的转移 C.轮椅到浴缸的转移 D.轮椅到地板的转移 E.轮椅到床的转移
3.对较深部位病灶进行电容场超短波治疗时( A.加大电极面积
B.加大电极与皮肤间隙 C.减小电极与皮肤间隙 D.加大治疗剂量 E.延长治疗时间
4.无热量超短波治疗主要适用于( )。 A.急性疾病 B.亚急性疾病 C.慢性疾病 D.恶性肿瘤 E.肢体瘫痪
5.合适的腋拐的长度应为( )。 A.腋前襞垂直到地面的距离再加5cm B.腋前襞垂直到地面的距离再减5cm C.腋前襞垂直到地面的距离再加2cm D.腋前襞垂直到地面的距离再减2cm E.腋前襞垂直到地面的距离再加3cm
6.下列有关运动处方的注意事项中,错误的是( A.循序渐进 B.持之以恒 C.老人不宜
)。 )。 )。 D.个别对待 E.及时调整
7.在应用超短波治疗时,不正确的描述是( )。 A.头部不宜进行大功率超短波治疗
B.小儿和老人的心区不宜进行大功率超短波治疗 C.大功率超短波治疗不宜采用单极法
D.眼、睾丸、心脏、神经节、神经丛对超短波不敏感,宜采用大剂量
E.慢性炎症、慢性伤口及粘连患者不宜进行长疗程的超短波治疗,以免引起结缔组织增生过度而使局部组织变硬、粘连加重
8.吹笛时呼气可以( )。 A.加速呼气 B.减少肺残气量 C.血压下降 D.促进痰液排出 E.控制支气管炎症
9.对于关节挛缩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关节挛缩是指包括关节囊、韧带等软组织在内,导致被动关节运动受限的状态 B.导致关节活动范围受限
C.关节挛缩可分为先天性挛缩和后天性挛缩 D.关节挛缩可由多种因素造成
E.关节挛缩时,均应采用主动运动来改善关节活动度
10.下列疾病中可以做心电运动试验的是( )。 A.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B.冠心病
C.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 D.急性心包炎 E.不稳定型心绞痛
11.主动运动时下列注意事项中不正确的是( )。
A.训练前向患者解释治疗的目的和动作要领,以获得患者的配合 B.对于骨折未愈合应给予充分的支持和保护
C.主动活动时尽可能达到最大关节活动范围,用力至引起轻微疼痛为最大限度。必要时结合肌肉抗阻练习
D.训练中动作平缓、柔和、有节律地重复数次,尽可能达到最大活动范围后维持数秒
E.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进行主动运动时,早期以开链主动活动为主,恢复期后以开链和闭链运动交替进行训练
12.下列关于平衡训练和协调训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两者完全不同
B.平衡训练侧重身体重心的控制
C.协调训练侧重动作的灵活性、稳定性和准确性 D.平衡训练以粗大动作、整体动作训练为主
E.协调训练以肢体远端关节的精细动作、多关节共同运动的控制为主
13.不属于中频电治疗作用的是( )。 A.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作用 B.镇痛作用
C.抑制、杀灭肿瘤细胞 D.消炎作用
E.软化瘢痕、松解粘连作用
14.下列不属于主动运动的训练是( )。 A.偏瘫患者的穿衣训练 B.截瘫患者的体位转移训练 C.脑瘫患儿的行走训练
D.脑外伤后昏迷患者的肢体活动
E.腓总神经损伤后足下垂的踝背伸活动
15.中频电作用后产生镇痛作用的有效时间为( A.5分钟
B.10~15分钟 C.15~30分钟 D.30分钟 E.45分钟
16.皮肤电生物反馈的作用是( )。 A.治疗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的疾病 B.调节情绪 C.调节血压
D.调节周围血管张力 E.促进汗液分泌
17.皮牵引应用于( )。
A.小儿髋关节滑膜炎、小儿骨干骨折 B.矫正关节挛缩、预防关节畸形 C.腰椎间盘突出症 D.腰椎管狭窄症 E.腰椎小关节紊乱
1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音频电疗法适应证的是( A.瘢痕疙瘩
B.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C.蟹足肿
D.狭窄性腱鞘炎
)。 )。 E.腔道内粘连狭窄
19.运动再学习技术的基础不包括( )。 A.生物力学 B.神经学 C.运动学 D.遗传学 E.行为学
20.对运动再学习技术的原则理解错误的是( )。 A.任务导向性训练
B.部分和整体训练密切配合 C.按运动发育顺序训练 D.反复强化训练
E.按运动技能学习过程的规律训练
21.Bad Ragaz训练法兴起的国家是( )。 A.瑞士 B.瑞典 C.前苏联 D.美国 E.加拿大
22.感应电疗法属于( )。 A.中频电疗法 B.高频电疗法 C.低频电疗法 D.中波疗法 E.直流电疗法
23.TENS疗法与传统的神经电刺激疗法的镇痛作用主要区别在于( A.刺激频率不同 B.作用原理不同 C.适应证不同
D.刺激的纤维类型不同 E.治疗部位不同
24.磁场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影响正确的是( )。 A.影响血液成分 B.扩张血管 C.收缩血管 D.双向调整血管 E.增加血液黏滞度
)。 25.为了使踝关节背屈,以帮助患者行走,应用功能性电刺激疗法的脚踏开关控制电流刺激的神经是( )。 A.胫神经 B.腓神经
C.股外侧皮神经 D.坐骨神经 E.闭孔神经
26.对PNF技术基本原则描述错误的是( )。 A.治疗患者局部存在的障碍 B.治疗方法多种多样
C.遵循人体神经发育的规律 D.患者需要主动参与
E.最大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
27.患者肌力0级时,应选用的肌力训练方法为( A.等速训练 B.等长训练 C.等张训练
D.传递神经冲动训练 E.助力训练
28.抗阻训练最适合于( )。 A.肌力0~1级 B.肌力1~2级 C.肌力2~3级 D.肌力2~4级 E.肌力4~5级
29.直流电额-枕法( )。 A.副电极置于腹部 B.副电极置于枕部 C.副电极置于腰部 D.副电极置于背部 E.副电极置于肩部
30.直流电流的特点是( )。 A.低电压、大强度 B.低电压、小强度 C.高电压、小强度 D.高电压、大强度 E.电流方向随时间变化
31.下列不属于附属运动手法的是( )。
)。 A.分离 B.滑动 C.按揉 D.滚动 E.牵引
32.感觉输入与运动输出直接相关,某些持续的感觉输入可以引起持续的感觉反应,可以随时利用的持续的感觉输入是( )。 A.冰刺激 B.温水浴 C.重力 D.体位 E.拍打
33.步行功能分级3级为( )。 A.监护
B.依赖性/等级Ⅱ C.依赖性/等级Ⅰ D.独立性/等级Ⅰ E.独立性/等级Ⅱ
34.对徐动型脑瘫患儿需鼓励的活动是( )。 A.单侧上肢活动 B.单侧下肢活动 C.双侧上肢活动 D.双侧下肢活动 E.肢体中线活动
35.下面关于上肢保护性伸展反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病理反射
B.终身持续保持的反射 C.婴儿期出现,青春期消失 D.偏瘫时出现的病理反射 E.脑瘫出现的病理反射
36.腰椎牵伸技术中,有关腰椎前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牵伸肌群:腰背部伸肌群
B.牵伸目的:增加腰椎后伸活动范围(以牵伸腰部伸肌群) C.病人体位:站立位
D.治疗师位置:站立位,上方手放于胸椎背部,下方手放于腰骶部
E.牵伸手法:下方手固定腰骶部,上方手在胸背部,轻轻向下压,牵拉腰椎,使腰椎前屈达到最大的活动范围
37.蓝紫光的波长是( )。 A.540~820nm
B.420~460nm C.380~720nm D.280~400nm E.760~1000nm
38.可见光中波长最短的光是( )。 A.黄光 B.青光 C.红光 D.紫光 E.橙光
39.在指导患者独立完成从坐位到站位时,应避免的成分是( )。 A.身体重心向前 B.躯干前倾
C.双膝屈曲超过双足 D.脊柱伸展 E.身体重心向后
40.高强度激光的主要治疗作用是( )。 A.杀菌 B.软化 C.腐蚀 D.依附 E.凝固
二、多选题 (每题2分,共40分)
1.超短波疗法的适应证有( )。
A.软组织化脓感染、阑尾脓肿、术后伤口感染、静脉炎、淋巴结炎、骨髓炎 B.扭挫伤、血肿、烧伤、冻伤、肌筋膜炎、睾丸炎、附睾炎、前列腺炎 C.脓疱疹、带状疱疹、痤疮
D.支气管炎、胆囊炎、膀胱炎、溃疡病
E.周围神经损伤、坐骨神经痛、偏头痛、脊髓炎、盆腔附件炎
2.使用腋拐时把手高度为伸腕握住把手时( )。 A.肘部呈20°屈曲 B.肘部呈30° C.肘部呈40°
D.手柄与股骨大转子持平 E.手柄与髂前上棘持平
3.耐力训练出现训练过度的表现为( )。 A.情绪改变
B.运动后出现失眠 C.关节肌肉收缩 D.出现慢性疲劳
E.运动次日清晨安静心率突然出现明显变快或变慢
4.属于有氧运动训练的项目包括( )。 A.步行 B.游泳 C.慢跑 D.举重 E.骑车
5.下列选项中属于CPM适应证的是( )。
A.大关节骨折,特别是关节内或干骺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 B.关节成形术、人工关节置换术、关节韧带重建术、滑膜切除术后
C.创伤性关节炎、退变性关节炎、肩周炎、类风湿关节炎以及化脓性关节炎引流术后D.关节挛缩粘连松解术后
E.关节软骨损伤、自体骨膜或软骨膜移植修复术后
6.协调是指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能力。所完成运动的质量应包括( A.按照一定的方向 B.按照一定的节奏 C.采用适当的力量 D.采用适当的速度 E.达到准确的目标
7.传统干扰电疗法的特点有( )。
A.采用两组差频为0~100Hz的中频电流交叉作用于人体 B.两组电流交叉处产生内生的干扰场 C.电流频率较高,作用较深 D.因有差频,会产生电解作用
E.深部的干扰电场是一种有刺激性的中频电流
8.生物反馈形成条件反射时需要的基本条件包括( )。 A.主体反应 B.强化刺激 C.电子仪器 D.仪表 E.肌电图
9.腰椎牵引方法有( )。 A.骨盆重锤牵引 B.斜位自重牵引 C.电动骨盆牵引
)。 D.三维多功能牵引 E.徒手腰椎牵引
10.脑卒中患者站立平衡训练中迈健腿训练时应提醒患者注意( )。 A.健腿屈髋
B.患侧髋关节保持伸展 C.骨盆不过分侧移 D.健腿屈膝 E.患侧踝背屈
11.与肌力的大小有关的是( )。 A.肌张力
B.与肌纤维的数量成正比 C.肌纤维的排列方式 D.肌纤维的长度
E.与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积成正比
12.下列选项中是等张训练缺点的是( )。
A.在活动范围内,阻力矩与最大肌力矩不一致,影响练习效果 B.训练开始时,易受到惯性力量的影响 C.需逐点训练,相对比较费时
D.在训练时,较强的肌群可能替代较弱肌群进行收缩 E.对有关节挛缩、关节内损伤、运动时疼痛者不适宜
13.PNF技术可用于( )。 A.骨科疾患的康复治疗 B.脊髓灰质炎的康复治疗 C.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 D.精神疾患的康复治疗 E.老年痴呆患者的康复治疗
14.蒸汽疗法的治疗作用主要有( )。 A.机械作用 B.热传导作用
C.气流颗粒运动作用 D.润滑作用 E.药物治疗作用
15.超声波的温热作用具有的特点包括( )。 A.产热不均匀
B.在肌腱、韧带附着处,关节的软骨面、骨皮质、骨膜等处产热较多 C.在肌腱、韧带附着处,关节的软骨面、骨皮质、骨膜等处产热较少
D.在接近骨组织、远离声头的软组织比远离骨组织、接近声头的软组织产热更多 E.在接近骨组织、远离声头的软组织比远离骨组织、接近声头的软组织产热更少
16.较新的分类法,是将康复机器人分成( )。 A.老年技术性 B.生物机器人 C.神经机器人
D.辅助型康复机器人 E.机器人护士
17.关于颈椎的前屈的牵伸下列正确的有( )。 A.牵伸肌群:颈部屈颈肌群
B.牵伸目的:增加颈椎屈曲的关节活动度 C.病人体位:病人坐位
D.治疗师位置:站立位,上方手放于病人顶枕部,下方手放于上段胸椎部位
E.牵伸手法:下方手固定脊柱,上方手放置于头部轻柔地向下压,颈部伸肌群,使颈部屈曲达到最大的活动范围
18.紫外线光敏疗法可用于治疗( )。 A.活动性结核 B.银屑病 C.白癜风 D.白血病 E.恶性肿瘤
19.用于上下肢训练的项目有( )。 A.拼图 B.排球 C.鸡蛋 D.记忆 E.游乐场
20.进行独立转移时,应尽可能做到( )。
A.水平转移时,相互转移的两个平面之间的高度应尽可能相等 B.相互转移的两个平面的物体应稳定 C.床垫越硬越好
D.相互转移的两个平面应尽可能靠近,若两者之间有距离,可使用转移滑板 E.转移时应注意安全
三、简答题 (共5题,共10分)
1.试述传递神经冲动训练的适应证及训练方法。(2分)
2.简述神经发育疗法各个技术在治疗观点上的异同点。(2分)
3.试述肘关节屈曲徒手被动牵伸的具体方法。(2分)
4.简述体位转移方法的选择原则。(2分)
5.简述步态异常的影响因素。(2分)
四、名词解释 (共5题,共10分) 1.短波疗法(2分)
2.社区性步行(2分)
3.调制波(2分)
4.向心性收缩(2分)
5.调整反应(2分)
--------------------------------答案-------------------------------- 一、单选题 1. E
2. D 3. B 4. A 5. A 6. C 7. D 8. B 9. E 10. B 11. E 12. A 13. C 14. D 15. B 16. A 17. A 18. C 19. D 20. C 21. A 22. C 23. D
24. E 25. B 26. A 27. D 28. E 29. B 30. B 31. D 32. C 33. A 34. E 35. B 36. B 37. B 38. D 39. E 40. E
二、多选题 1. ABCDE 2. BD 3. ABCD
4. ABCDE 5. ABCDE 6. ABCDE 7. ABC 8. ABC 9. ABCDE 10. BC 11. BCE 12. ABDE 13. ABC 14. BCE 15. ABD 16. ABC 17. BCDE 18. BCDE 19. ABCDE 20. ABCDE
三、简答题
1.
传递神经冲动训练的适应证。
适用于肌力0~1级的患者。常用于中枢和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肌肉瘫痪,训练方法:引导患者做主观努力,通过意念的方式,竭力去引发瘫痪肌肉的主动收缩。此时患者大脑皮质运动区发放的神经冲动,通过脊髓前角细胞向周围传递,使瘫痪肌肉
逐渐恢复功能。这种主观努力可以活跃神经轴突流,增强神经营养作用,促进神经本身的再生。 2.
(1)Bobath技术:主张早期抑制不正常的姿势、病理反射或异常运动,再利用正常的自发性姿势反射和平衡反应来调节异常的肌张力,尽可能诱发正常运动,达到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反对使用不正常的反射(联合反应)及阻力(产生扩散效应irradiation)来诱发动作。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Bobath技术发生了很大的更新及发展,将“中枢性姿势控制系统”取代了“反射”这一用语。治疗中不仅考虑运动方面的问题,同时强调感觉、知觉及环境对动作的影响,对运动控制障碍的治疗作为一种管理(24小时管理)来实施。
(2)Brunnstrom技术:主张早期充分利用姿势反射、联合反应、共同运动(包括正常的或异常的运动模式)等各种方法诱发出运动反应,再从异常模式中引导、分离出正常的运动成分,最终脱离异常运动模式,逐渐向正常、功能性运动模式过渡。Brunnstrom技术对“脑损伤后的运动功能恢复的评估”得到业内广泛认同与采用。 (3)Rood技术:主张适当的感觉刺激是保持正常肌张力的基本条件,并可诱发所需要的肌肉反应。正确的感觉输入是产生正确运动反应的必要条件,有控制的感觉输入可以反射性地诱发肌肉活动。感觉性运动控制是建立在发育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强调多种感觉刺激技术。 3.
肘关节屈曲的具体方法:①牵伸肌群:伸肘肌群。②牵伸目的:增加肘关节屈曲的活动范围。③患者体位:仰卧位,上肢稍外展。④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站在牵伸一侧,上方手握住前臂远端掌侧,下方手托住肘部,注意固定好肱骨。⑤牵伸手法:上方的手被动屈曲肘关节至最大范围,以牵伸伸肘肌群。患者也可取坐位,手放在颈后部。治疗者外侧手握住肘部向上牵伸,内侧手握住腕部向下牵伸。此法对牵伸肱三头肌长头的效果较好。 4.
体位转移方法的选择原则是:患者能够独立转移时则尽量不要帮助,能提供少量帮助时则不要提供大量帮助,而被动转移作为最后选择的转移方法;患者残疾较重或存在认知障碍时不要勉强训练其独立转移活动;转移距离过远时难以依靠一个人的帮助完成,或转移频繁、不便时使用升降机。 5.
步态异常的影响因素:
(1)骨关节因素:运动损伤、骨关节疾病、先天畸形、截肢、手术、疼痛和关节松弛等对步态产生明显影响。
(2)神经肌肉因素:中枢神经损伤包括原发性原因;继发性因素;外周神经损伤;儿童患者可伴有继发性骨骼发育异常。
四、名词解释
1.
应用短波电流所产生的高频电磁场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短波疗法。 2.
是指患者可借助AFO、手杖等,独立地完成在社区内步行,包括过马路、超市购物(上下自动扶梯)、乘坐交通工具等。 3.
一种频率较高的电流的幅度和频率随着一种频率较低的电流的幅度变化而改变称为调制。其受控制(即频率较高)的电流称被调波;控制电流(即频率较低)则称调制波。 4.
指在肌力训练中,使肌肉产生向心性收缩的一种训练方式。当肌肉收缩时,肌肉的起点与止点之间距离缩短,称为向心性收缩,其运动学功能是产生加速运动。 5.
调整反应是当一种稳态(姿势)被打破时,身体重新排列获得新的稳态(姿势)的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