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巧点拨。
1. 找出相关事件确定人物形象。
2. 找出人物的细节描写(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确定人物形象。
3. 找出文中的关键词进行概括。
二、例题指引。
一只墨水瓶
早晨,我进教室的时候,老师还没有来。有三四个人正在戏弄红头发的克洛西——就是那个一只胳膊已经残废、靠母亲卖野菜为生的孩子。他们用尺子捅他,拿粟米壳掷他的脸,学他一只手挂在脖子上的样子,把他比画成残废的巨物。克洛西一个人坐在凳子边上,脸色煞白,一会儿看看这个,一会儿看看那个,好像正在向他们求饶。忽然那个一脸无赖相的弗兰德跳到凳子上扮起克洛西的母亲挑菜担的样子,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起来。克洛西气极了,从桌上抓起墨水瓶,狠命朝弗兰德头上扔过去,弗兰德闪在一边,墨水瓶恰好打在正走进来的老师身上。
大家赶紧逃回到自己座位上去,吓得不敢出声。老师变了脸色,走到教桌跟前,厉声问道:“谁?”
没有人回答。
老师提高了声音,又问:“谁?”
这时卡隆突然站起来,毅然地说:“是我!”老师看了看他,又望了望发呆的同学们,平静地说:“不是你!”
1
等了一会儿,老师又说:“绝不处罚,扔墨水瓶的人站起来!”
克洛西站起来,哭着说:“他们打我,欺负我,我气昏了,就……”
“坐下。欺负他的人站起来。”
“你们欺负了无辜的孩子,侮辱了弱者!你们做了一件最可耻的事。”
说完,老师从讲台上下来,走到卡隆跟前,托起他的头来,注视着他的眼睛说:“你的心灵是高尚的!”
请写出你对下列人物的评价。(4分)
卡隆:
老师:
思路点拨:找出相关人物的事件!→卡隆并没有扔墨水瓶,但却站起来替克洛西顶罪。→勇于帮助同学、心灵高尚
老师没有处罚克洛西,而是批评了欺负他的同学,并且表扬了卡隆。→明辨是非、惩恶扬善。
答案:卡隆:是一位勇于帮助同学、心灵高尚的孩子(2分)老师:是位明辨是非、惩恶扬善的老师(2分)
三、课堂小练。
(一)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节选)
伯父逝世以后,我见到他家的女仆阿三。阿三是个工人的妻子,因为过于劳苦,年纪轻轻的背就驼了,颧骨也凸起来了。后来她丈夫失了业,她愁得两只眼睛起了蒙,看东西不清楚,模模糊糊的就像隔着雾似的。
2
她跟我谈起伯父生前的事情。她说:“周先生病得那么厉害,还经常写文章到深夜。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可是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接连不断——( )
反义词:模模糊糊——( )
2. 选文借阿三的话来描写鲁迅先生,这种描写属于 描写。
3.找出文中的中心句,说一说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4.这两段选文表达了鲁迅先生怎样的品质。
参考答案:
1.连续不断 清清楚楚
2.侧面
3.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3
这一句点明了主题,对整篇文章作了总结。
4.表达了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
(二)永不倒下的“门神”
他叫切赫,是捷克近20年来最具潜力的守门员,他也打破了英格兰顶级联赛中最少失球和最多场零封对手的纪录。因为他加盟的球队队服是蓝色的,加上他在赛场上顽强的作风,世界球迷称他为“蓝军门神”。复出两个月后,他的头部再次受伤,缝了30针,面临患上医学上称为“第二影响综合征”的危险,大家都以为他会放弃,两周后,他又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2011年11月5日,我们再次见证了神一般的切赫,一个脸上流着血的男人,屹立在门前,一次次将对手的射门拒之门外。比赛进行到第9分钟,惊险的一幕发生了,他在出击扑球时和对手相撞,捂脸倒地不起。等在队医的搀扶下起身抬头时,切赫鼻梁上的一道伤口流血不止,他的鼻梁骨折了。
经过近7分钟的治疗,切赫站了起来,脱掉了自己的球衣,他是要下场吗?不!原来是换下血染的战袍,塞住流血的鼻孔,换件衣服继续奋战!切赫坚守了上半场。
下半场开始,切赫的脸上做了特殊处理,一块纱布牢牢地糊在了他的鼻子上,他只能用嘴巴呼吸。他扑出任意球,接着用脚挡出了对方近距离的势在必进的补射;第78分钟,角球直飞大门,他用双拳将球惊险击出。全场8次射门全被他挡出,一个受伤的身体,成为了对手不可逾越的雄关,比赛的胜利,流血奋战的切赫是首功之臣。
一个真正的强者,即使得不到命运的眷顾,但只要知道自己追求的目标在哪里,他就不会倒下。
1. 文中画线句子是一个 句,把 比作 。
2.题目中“门神”指的是 ,作者之所以称他为“门神”是因为:
4
3.下列选项对最后一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强者都得不到命运的眷顾
B.人只要有目标,就不会倒下
C.虽然遭受许多伤痛、许多磨难,但是只要有追求的目标,我们就会勇往直前,精神永远不倒,成为一个强者
4.切赫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
参考答案:
1.比喻 切赫受伤的身体 不可逾越的雄关
2.切赫 他虽然面对巨大的伤痛,但是他用自己受伤的身体,阻止了对手射门,为球队取得了胜利。
3.C
4.切赫遇到困难,永不放弃,时刻牢记自己的目标,这样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三)倔强的小红军
陈赓同志回顾自己革命经历的时候,曾经深情地谈起这样一件往事。
5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万分疲惫。这一天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红军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上去,骑一段路再说!”
小红军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赛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红军,说:“你把它吃了。”
小红军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的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红军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
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红军,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红军,小红军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6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红军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红军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红军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红军,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1.解释文中画线词语的意思。
荒无人烟:
满不在乎:
1. 文中画线的句子属于 描写,从这段话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
的小红军形象。
3.那个小红军的干粮袋里装的是 ,但他不要陈赓的青稞面,这么做是为了 ,小红军死亡的原因是 ,我是从文中“ 。”读出来的。
4.你认为短文中的小红军是一个怎样的人?陈赓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参考答案:
1.形容地方偏僻荒凉。
7
完全不放在心上。
2.外貌 面黄肌瘦
3.烧得发黑的牛膝骨 把粮食留给陈赓,让他不挨饿,能够生存下来 饥饿 上面还留着几道白白的牙印
4.小红军是一个舍己为人的人,陈赓是一个关爱战士的人。
(四)我的“懒老师”
给我们上过课的老师可多了,但在我心目中留下美好印象的却是被我们称之为“懒老师”的罗老师。
别看他“懒”,他可讲究了:一头乌黑的头发,身上一套整洁的西装,脚穿一双普通的皮鞋,擦得铮亮,可精神啦!
同学们为什么称他“懒老师”呢?这还得从他上课说起。在一、二年级时,无论是教拼音,还是教识字、写字,他都非常认真,生怕教漏了一点。可是到了三、四年级后,罗老师像换了个人似的,变得让我们越来越不认识了。就拿学习一篇课文来说吧,他总是要我们先自己预习,读课文,查字典,勾画生字、新词等,上课时让我们明确应达到哪些目标,然后让我们自己去读、去想,或分组讨论。而他呢?这组看一下,那组听一听,有时遇到较难的问题,也仅仅提示一下了事。
至于独立阅读课文就更是我们自己的事了。时间长了,“懒老师”的外号自然就叫开了。可说来也怪,每次考试,我们班的成绩都是年级首位。我怎么也想不明白,于是把心中的疑惑告诉了爸爸。爸爸笑着说:“孩子,你们冤枉罗老师了。你们的罗老师其实并不懒,他是一个勤奋好学、勇于探索的好老师,他写的教学论文经常在县级,乃至省、国家级教育刊物上发表呢!”
听了爸爸的话,我为错怪罗老师而感到脸红,更为有这样一位“懒老师”而高兴自豪!
8
1.用“ ”画出老师“懒”的表现。
2.对老师的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3.“我”心中的疑惑是什么?
4.“懒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参考答案:
1.他总是要我们先自己预习,读课文,查字典,勾画生字、新词等,上课时让我们明确应达到哪些目标,然后让我们自己去读、去想,或分组讨论。而他呢?这组看一下,那组听一听,有时遇到较难的问题,也仅仅提示一下了事。
2.写老师很讲究,侧面描写出老师一点都不“懒”。
3.老师没怎么教育我们,而每次考试我们班的成绩都是年级首位。
4.勤奋好学、勇于探索,懂得激发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好老师。
(五)小英雄雨来(节选)
第二天吃过早饭,妈妈就到东庄去,临走说晚上才能回来。过了晌午,雨来吃了点剩饭,因为看家,不
9
能到外面去,只得趴在炕上念他那红布包着的识字课本。
忽然听见街上咕咚咕咚有人跑,把房子震得好像要摇晃起来,窗户纸哗啦哗啦响。
雨来一骨碌下了炕,把书藏在怀里就往外跑,刚一迈门槛,进来一个人。雨来正撞在这个人的怀里,抬头一看,是李大叔。李大叔是区上的交通员,常来雨来家落脚。
随后,听见日本鬼子叽哩呱啦地叫。李大叔以最快的速度把墙角那盛着一半糠皮子的缸搬开。雨来两眼愣住了:“咦!这是什么时候挖的洞呢?”李大叔跳进洞里,说:“把缸搬回原地,你就快到别的院里去,对谁也不许说。”
十二岁的雨来拿出吃奶的气力,才把缸挪回原来的地方。
雨来刚到堂屋,见十几把雪亮的刺刀从前门进来,他撒腿就往后院跑。背后咔啦一声枪栓响,有人大声叫道:“站住!”雨来没理他,脚下像踩着风,一直朝后院跑。随后,子弹向他头顶上嗖嗖地飞来。可是后院没有门,雨来急出一身冷汗。靠墙有一棵桃树,雨来抱着树就往上爬。鬼子已经追到树底下,伸手抓住雨来的脚,往下一拉,雨来就掉在地下。鬼子把他两只胳膊向背后一拧,捆绑起来,推推搡搡回到屋里。
1.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请你给本段起一个小标题。
2.文中画线的句子是一个 句,这样写体现出 。
3.雨来为什么撒腿就往后院跑?
4.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雨来怎样的品质?
10
参考答案:
1.掩护李大叔
2.夸张 雨来跑得特别快
3.他为了引开敌人。
4.雨来遇到困难,从不退缩,十分机智勇敢。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