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散文的鉴赏与教学——以《一匹出色的马》为例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实践与反思儿童散文是儿童文学园地里的“一枝鲜艳的花朵”。[1]2“儿童文学是大人写给小孩看的文学”,“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儿童化’,充满着儿童的想象与幻想,儿童的观察视觉和表达方式,儿童的心理与情趣,儿童喜闻乐见的[1]5题材内容、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语言艺术。”同时,儿童文学又是“文学大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相对独[1]21立的组成部分”。因此,鉴赏、教学这类文章,当然应遵循一般文学作品鉴赏、教学常识,以此为基础,需有自儿童散文的鉴赏与教学己的特别之处,遵照其独有的“儿童的”特点。鉴赏儿童散文,指导学生阅读儿童散文,最重要的或者说前提是保持一颗童心,以儿童的视觉——即以“儿童[2]的感知方式、认知方式以及儿童的价值观和精神导向”进行审美观照。—— 以《一匹出色的马》为例◆ 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教科院冯发柱 陈伯吹的《一匹出色的马》,表现的是一个春天的傍晚,爸爸、妈妈、妹妹和我一起在郊外散步的情景。文章以“我”——一个儿童的视角展开,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抒情全是“儿童的”。“景”是儿童眼中的“景”:“河水碧绿碧绿的,微风吹过,泛起层层波纹”“路的一边是田野,葱葱绿绿的,非常可爱,像一片柔软的绿毯”“春天的郊外,景色异常美丽”,“碧绿碧绿”“葱葱绿绿”“柔软的绿毯”,典型的儿童目光!“事”是儿童脑中的“事”:“妈妈牵着妹妹,爸爸牵着我”“妹妹求妈妈抱她……”“妹妹转过头求爸爸……”“……蹦蹦跳跳地奔向前去”。“牵”“求”“蹦蹦跳跳”,多么富有儿童趣味!“情”是儿童心中的“情”:“我和妹妹看着都笑了……”“路已经走了不少,却还恋恋不舍,不想回去”“妹妹高兴地跨上马……笑着说‘我早回来啦’”,“都笑了”“不想回去”“笑着说”,真是儿童真情的表白!景、事、情融为一体,描绘出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碧绿的河水、摆动的柳叶、葱绿的田野,这不是正是一幅郊外美景图吗?“妈妈牵着妹妹,爸爸牵着我,一起到郊外散步”“河岸上垂下来的柳叶,拂过妈妈和爸爸的头发,我和妹妹看着都笑了”,好一幅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画……最引人注目的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以人物的对话展开叙述,颇有儿童故事性。回去的时候,妹妹求822020年第1-2期实践与反思妈妈抱她,妈妈摇摇头。妹妹转过头来求爸爸,爸爸不作声。“求”字中有倦态,有撒娇。妈妈回答的语气是轻柔的,拒绝是合理的——“我也很累,抱不动你了。”爸爸没有作声,只递给她一根又长又细的枝条,一句“这是一匹出色的马,你走不动了,就骑着它回家吧”,尽显爸爸的智慧。于是,妹妹骑上“马”回家,在爸爸精巧的设计中完全忘记了疲劳。“高兴地跨”“蹦蹦跳跳地奔”“笑”着“迎接”的情态,生动地呈现了妹妹前后情绪及心理上的变化,实在是天真可爱、孩子气十足。题目所设置的悬念在此得到解答:“一匹出色的马”其实是爸爸拾起的一根激励妹妹前行的柳枝。这是一位深爱孩子的父亲,对女儿的喜好了如指掌,充满童心且善于呵护童真;这是一个温馨的家庭,彼此之间有求有应,这里的“应”,不是简单的照办,而是充满期待,给予鼓励,巧妙激发,散发着生活的芬芳。[3]《一匹出色的马》不愧为儿童散文的范文,它是“儿童的”,它充满童趣,它优美,它表达了儿童真情,它具有一定的故事性……而这正是儿童散文的主要特点。《一匹出色的马》第一自然段“河岸上垂下来的柳条,拂过妈妈和爸爸的头发,我和妹妹看着都笑了。”以成人的视觉和儿童的视觉来读这句话,效果是不一样的。在儿童眼里,垂下的柳叶成了有生命的生灵,拂过头发,特别是拂过妈妈和爸爸的头发,“我”和妹妹觉得特别有意思,所以看着都笑了。不仅笑了,他们俩也许还会叽叽喳喳地说:“看,柳树爷爷给您梳头发啦!”“这柳叶是在挠您的痒痒吗?”“您的头发站起来啦!”……倘若没有童心,则很难走进文本的精神世界,感受文本的艺术内涵。根据当前儿童散文的鉴赏、教学实际,鉴赏儿童散文,指导学生阅读儿童散文,在保持一颗童心的基础上,须努力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一、别想得那么复杂儿童散文的鉴赏与教学主要靠读,多读是解决儿童散文鉴赏与教学问题的法宝。不要过多考虑运用多媒体技术,过多设计烦琐的教学方式、方法或过程,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运用多媒体,有时有助于学生理解,但多媒体在教学特别是儿童散文教学中不是万能的,“过分依赖媒体,可能会破坏阅读中的语感,限制想象[4]144《一匹出色的马》,学生还没有认真阅力。”读,教师就运用多媒体呈现出一幅一家四人郊外散步图,这对学生理解本文有什么意义呢?毫无意义可言,只是无端地加重了教师备课的负担。过程太复杂,方式、方法令人眼花缭乱,而且都不是以读为主导,空谈泛论,无助于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无助于学习和运用语言。儿童散文的教学怎么以读为主线来组织呢?教学起始阶段,要组织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做到学生不把课文读得滚瓜烂熟不开问、不开讲。这个阶段的读很重要,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读中识字、识词,而且为后续的深入理解奠定了坚实基础,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朗读、自学能力,一箭多雕,何乐而不为!我曾听人教社知名语文专家袁微子执教《藤野先生》,袁老十分重视帮助学生初读课文,用了很长时间,不仅安排学生自己读,还领着学生读。学生真正把课文读熟了,袁老才指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前辈的做法,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细读阶段,不管你做什么,讨论也好,探究也罢,最后要把落脚点放到读上。近听一位老师指导学生阅读《一匹出色的马》第一自然段第三句话,教学实录如下:师:(出示句子:河水碧绿碧绿的,微风吹过,泛起层层波纹。)谁来读一读?83实践与反思(指名读。)师:读得很正确。谁能突出重音,带我们欣赏河水美丽的颜色?(指名读,重读“碧绿碧绿”。)师:“碧绿”与“碧绿碧绿”感觉一样吗?生:不一样,感觉“碧绿碧绿”颜色更绿,更深。师:像这样的词语你还能说几个吗?生:金黄金黄、雪白雪白……师:谁再来读一读这碧绿碧绿的河水?(生有感情地读。)师:河水除了颜色美,还有哪儿也很美?生:波纹。师:你见过层层波纹吗?一圈圈,一条条,像什么呢?生:波纹像美丽的波浪线。生:波纹像一圈圈声波,不断扩散开去。生:波纹像音乐中五线谱表示的旋律。师:阳光一照,波纹就更美了!你看,河水泛起了层层波纹。(出示图片)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生齐读。)师:读得真好,我仿佛看到了层层波纹荡漾开去。这位老师心中装有“读”字,所有的教学活动最终都落脚到了“读”上。在教学结束前,教师再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这时学生的自读是开放性的,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可以去独自欣赏文中优美的词、句,也可以去独自背诵相关的段落,还可以去弄清楚尚有疑惑的问题……读的方式、方法等都可以不拘一格。对此,笔者坚持数年,对每篇诗、文的教学,都坚持安排这一环节,因为这一环节当属用时不多但效果显著、意义非凡的教学环节。此外,以读为主线组织教学,不只是让学生放声读,课堂上,更多的应该是默读、学生个体小声读。这种读,更有意义,更能有效涵泳。朱熹认为,涵泳久之,自然见得条畅浃洽,不必多引外来道理言语,却壅滞诗人话底意思也(《答何叔京》)。“没有默读和细读,没有涵[4]17泳也就没有成功的语文课。”二、别讲得那么苍白长期以来,我们对文学作品包括儿童散文的读解,往往以寻求某种答案为目的,并且希望答案越明晰越好。《一匹出色的马》,文中的“马”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出色?这两个问题是很多课堂上师生议论的重点。事实上,“文学语言是一种透明度小的语言,词语并未包揽一切内容,它只是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模糊的语境,让读者进入深层次驰骋想象,自由意会,实现艺术信息的扩散和增殖,[5]74“天街小雨润如从而获得最大的审美满足。”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韩愈、王维的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常常唤起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的多种混合感受,不可能用单一的感受、明白的语言道出。很多意境,若硬是用明白的语言道出了,其美的意境也就荡然无存了,其绝佳的语言也就变得索然无味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多有画面感啊!若硬是解析为“抬着头望着明月,低下头思念故乡”,还有意思吗?“一匹出色的马”指的就是一根又长又细的枝条,这样说破了,“就把思维过程中必然产生的种种朦胧含蓄[5]74本来很有趣味的的情感意象过滤干净了”,场景一下子全部消失了。为什么不要说破?从教学的角度讲,学生阅读一篇文章后,头脑里就留下几个空洞的概念有什么用呢?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何益处?842020年第1-2期实践与反思阅读和教学儿童散文,有时要适度“留白”,保持各种语言形成的“距离美”。“一匹出色的马”,对“出色”的意思,可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讲一讲,学生能讲多少就讲多少,能讲到什么程度就讲到什么程度。至于“一匹出色的马”指什么,可以不讨论。不讨论,并不等于学生不明白。看课时,我走访过许多学生,他们心里都清楚,个别学生只是无法准确表达而已,属心明口不明。不妨不一语道破,就保持这种状态,多留形象,多留语言在学生脑中,这比留下几个概念强,“劝君莫用分明语,语得(晚唐诗人罗隐《鹦鹉》 分明出转难。”)色。在细读时,要善于抓住“神”——这个整体来展开,在一定整体的统领下细读。形散神聚,这是散文的基本特点。在教学时,扣住了“神”,就抓住了牛鼻子,就拽住了在空中漫飞的风筝的线索。《一匹出色的马》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和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一位教师是这样组织的。师:(出示句子:河岸上垂下来的柳叶,拂过妈妈和爸爸的头发,我和妹妹看着都笑了。)谁来读一读?(指生读。)师:柳叶垂下这一幕情景让你们想起了哪首诗?生:咏柳。(生齐背诵《咏柳》。)师:柳叶垂下来拂过你的头发,会是什么感觉?生:像一双温柔的手在轻轻地抚摸……师:看到柳叶拂过爸爸妈妈的头发,我和妹妹为什么笑了?生:有爸爸妈妈的陪伴我们非常开心。生:叶子在他们的头发上拂过来拂过去像是在跳舞,很有意思。师:我和妹妹会笑着说什么做什么呢?生:…… 师:多么美丽的景色,多么快乐的一家人。让我们读出这种美好!(生有感情地齐读。)师:(出示句子:路的一边是田野,葱葱绿绿的,非常可爱,像一片柔软的绿毯。)在作者眼中,田野是什么样儿的?生:葱葱绿绿,非常可爱。师:“葱葱绿绿”和“碧绿碧绿”一样,都是表示绿色的词语,主要是指草木长得茂盛,十分青翠。谁来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生重读“葱葱绿绿”。)师:好一片葱葱绿绿的田野!咱们去田野三、别问得那么琐碎中国文学历来注重作品的整体效果,所以中国传统的文学读解理论总是要求接受者不应该“谨毛失貌”,以摘字寻句的方式去肢解作品,而应该从意象和意境总体上来把握审美对象,将作品当作一个生气贯注的有机整体对待。严羽说:“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建安之作,全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胡笳十八拍浑然天成,绝无痕迹”( 严羽)。胡应麟说:“蓄神奇于温《沧浪诗话•诗评》厚,寓感怆于和平,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篇不可句摘,句不可字求”( 胡应麟《诗薮》薛雪亦云:“诗有通首贯看者,不可拘泥一偏。”(薛雪《一瓢诗话》)显然,他们都认为那种动辄句摘的接受方式破坏了作品意境和风格的整体美,而倾向运用整体观照的方法。鉴赏和教学儿童散文,初读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对关乎整体感知的问题,很多时候,特别是中、低年级并不一定非要学生回答,但要让学生去思考,如“想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这篇课文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提出思考的方向,为学生细读铺好底85实践与反思上去坐一坐、躺一躺,感觉怎么样?生:感觉很舒服,很柔软。师:还有什么也很柔软?生:棉花、被子。师:作者把绿绿的田野想象成柔软的绿毯,多么形象,多么贴切!咱们一起读一读。(生有感情地齐读。)师:让我们跟随妹妹的脚步,继续往前走,在春天的郊外,你还会看到些什么?(出示:油菜花……的,像……;梨花……的,像……;路边的野花……蝴蝶……燕子……)师:春天多美呀!在这美丽的时节,一家人在郊外悠闲地散步,怪不得作者说——生:(齐读)春天的郊外,景色异常美丽……不想回去。这位教师紧紧抓住“满含亲情和关爱”这一“神”,收放自若,做到了形散神聚。课文教学结束时,教师一定要带领学生回到课文整体,对课文进行整体观照,或再读全文,或讨论主旨,或反思整个阅读过程。 儿童散文是“美”的。让我们保持童心,从解决这三个问题切入,指导学生阅读一篇篇多彩的儿童散文,来陶冶和优化儿童的精神生命世界,“形成人之为人的那些最基础、最根本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夯实人[6]生基础,塑造未来民族性格”。参考文献:[1]王蕾.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37.[2]何卫青.小说儿童1980—2000:中国小说的儿童视野[M].北京: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69.[3]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二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61.[4]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5]龙协涛.文学阅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4.[6]王蕾.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9. (责任编辑:李红梅)86202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