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及背诵这二首古诗。
3.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以及诗人对劳动人民无私奉献的赞扬及对他们悲苦命运的同情。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学习第一首古诗
(一)了解诗人,初读古诗 ,激发兴趣。 1.课题导入:
今天我们将进入新一章的学习,这一章的主题是劳动,那么,在这一章的开篇我们就随着大诗人李白一起来看看在他眼中有怎么样的劳动场景。(书写课题:秋浦歌)
2.通过预习介绍课题背景,了解李白。(教师补充课题背景,秋浦歌其十四。) 3.复习之前学过的李白的诗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1、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2、检查反馈:
3.学习生字词(形近字) (三) 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再次朗读诗歌,结合课文插图,请思考: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什么人物? 2、哪些诗句写景?哪些诗句写人?
3、诗人是在什么时候看到这一景象?你是怎么知道的? (四)逐句翻译,加深理解 1、解读古诗一、二句
(1)、作者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第一句和第二句分别是用怎样的视角写的?
提示:第一句是全景,只见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整个天地,在夜幕中远远望去,景色非常壮观;第二句是近景,可以看见从炉中喷出一股股紫色的浓烟,时而有腥红的火星从炉烟中欢快地跳出来。
(2)、通过“乱”这个字,你体会到什么?品味作者的用词之妙。
古诗一、二句,作者从视觉的角度,通过侧面描写,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2.解读三、四句
(1)“郝”什么意思?你感受到什么?在这样的劳动状况下,工人们的心情如何?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郝的本意是因为羞愧而脸红,工人们的脸庞因为炉火的烘烤,因为劳动的紧张,在月色的笼罩下和炉火的辉映中,一个个显得精神焕发,红光满面。 (2)在这样的劳动状况下,工人们的心情如何?怎么体会到的?
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压垮他们,相反,他们在这种艰苦的创造性的工作中,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豪迈与振奋,所以,他们才能够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昂扬地放歌,那高亢的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响彻夜空,编织成一曲粗犷的劳动创造一切的赞歌,甚至使得寒冷的河水都为之激情荡漾起来! (3)齐读,感受作者此时的思想感情,心情。
作者对创造性的劳动和质朴的劳动者的由衷的赞美和钦佩之情。
(4)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
(5)带着感情朗读(指名,齐读)
3.教师小结:如果说诗歌的前三句是通过主要是通过画面来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的话,那么在诗歌的结尾,则是通过音响效果来重现诗人当时所感受的听觉震憾,连\"寒川\"都不能自已,那么就更不用说天生浪漫,感情丰富的李白
了。他在这一瞬间,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满头的白发,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可贵,体验到劳动的崇高,于是他的内心再也无法消沉,他的灵感又一次焕然喷发,于是大笔一挥,创造出了一幅有声有色,无比壮观的秋夜冶炼全景效果图,言简意赅又淋漓尽致地千载之下,我们都似乎可以体会到李白在写作此诗时那种欲罢不能,不吐不快的创作欲望。
4.有感情的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5.齐背古诗,边背边想象情景。
第二课时
一、启发谈话。
1、同学们,谁还记得《锄禾》这首古诗?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2、这首诗选自《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 二首。(板书课题:悯农(二)) 二、初读古诗
1.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借助工具书,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2.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三、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检查读。(小组合作) 2.理解词语的意思:(同桌交流)
粒:像米一样细小而成颗粒状的东西。 粟:谷子,小米。这里泛指粮食的种子。 颗:小而圆的东西。 闲:无事可做;空闲。
夫:和农组成农夫,意思是:农民。 犹:还。
饿:肚子里没有食物。 死:没有了生命。
四海:我国古代认为中国大地四面有大海,所以用\"四海\"或\"四海之内\"指全国或全世界。
3、提出不懂的地方,全班交流质疑。
4、师生共同介绍作者:李绅是唐代诗人。《悯农二首》是李绅流传下来的最杰出的作品,思想内容深刻,对比鲜明,富有哲理。 三、品析体会
过渡:古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富有想象的人能从中读出各种画面,那么,透过这首诗中屈指可数的20个字,你又读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呢?
1、学生独立想象,畅所欲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春种一粒粟:春天种下一粒谷物的种子。 秋收万颗子:秋天收下千颗万颗的粮食。 四海无闲田:天底下没有一亩闲荒的土地。
农夫犹饿死:仍然还有不少农民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 2、结合发言,适时引导学生品析诗句,深化理解与体会。 (1)“春种”“秋收”概括了什么?
(2)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写出了什么? (3)从前三句中,你读出了怎样的画面? (4)可农夫的结果又是什么?
(5)议议: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他们的劳动成果,陷农夫于死地呢?(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读出悲愤与同情)
(6)体会:从这首诗中,你又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 四、对比感悟 1、对比读。
2、议议:这两首古诗描写的情境与抒发的的情感有何不同?
《秋浦歌》描写的冶炼工人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高昂地放歌的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抒发了作者对创造性的劳动的质朴的劳动者的由衷的赞美和钦佩之情。
《悯农》描写了农夫们一处辛苦耕种,开垦了所有的土地,获得了丰收,结果却饿死的情景,写出了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抒发了诗人对社会不平的强烈愤慨,以及对劳动人民的的真挚同情。 五、小结:
同样是描写劳动者的劳动,《秋浦歌》带给我们的是劳动的火热与激情,而《悯农》留给我们的是劳而不得的悲愤。诗人用精炼的语言,不仅描写了不同的劳动场景,更抒发了他内心深处对劳动者的真挚情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