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上海国资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上海国资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2012年9期种芬墩展 上海国资引领战略性 新兴产业发展 :l: 陈勇鸣 乐德发2 李 猛 (1.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0233;2.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00237) 内容摘要:上海国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同时也存在一系列 问题。明确提出上海国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目标、战略定位,正确选择上海国 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系统论述上海国资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具体 路径,提出六种发展模式和七大产业平台建设,以及上海国资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的主要配套政策措施等。 关键词:上海国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309(2012)09—0080—012 当前,上海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也是上海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作为占上海生产总值1/2 的国资(其中地方国资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4),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无疑负有举足轻重的 地位和使命。 一、上海国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优劣势分析 (一)上海国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优势 1.资金规模。上海国资国企在资金规模上较民营企业拥有显著的优势。截至2010年底,仅 16家上海市属金融企业的资产总额就达3.9万亿,同比增长24%,净资产3936亿,同比增长 29%,营业收入2489亿,同比增长24%,利润501亿,同比增长9.9%。 2010年上海地方经营性 国有资产总量11020.84亿,营业收入12113.91亿元,同口径增长41.4%;利润总额796.45亿 元,同口径增长87.6%;归属母公司净利润374.56亿元,同口径增长84.2%。②新兴产业的投入 动辄上亿甚至上百亿元,一般中小民营企业难以承担巨大的资金压力。虽然国家鼓励与引导民 营企业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但对于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民营企业多缺乏足够的财力与人力 去突破,一般民营企业均乐于采取跟随战略,复制他人技术而少投入或者不投人核心技术。而国 资国企则不然,其本身除了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经济职能之外尚有一系列的社会职能等,战略性 收稿日期:2012—07—03 本文是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王国平任组长的课题《上海国资国企改革与发展深化研究》(上海市决 策咨询委员会立项课题)中,关于上海国资国企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方向、路径和配套政策研究的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陈勇鸣(1957一):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乐德发(1955一):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 授;李猛(1981一):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博士。 80— 上海国资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新兴产业是事关国家战略,不论盈利与否,其研发投入特别是基础性和平台技术研发投资必须十 分积极。2004~2006年上海先后投资60亿发展高新技术项目。金融危机后,上海在全国率先提 出把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主攻方向,并从市级财 政拿出10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创新突破和资源集聚,其中大部分投在地方国有企业。 2.人才集聚。上海公有制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密度远高于非公有制领域中专业技术人 才密度。2010年,上海市专业技术人才有237.02万人,其中公有制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 83.60万人,非公有制领域专业技术人才153.42万人,分别占35.27%和64.73%,全市从业人员 1090.76万人,其中公有制从业人员148.12万人,占13.62%;非公有制从业人员942.64万人, 占86.38%。公有制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密度为56.44%,非公有制领域中专业技术人才密 度为16.27%。 近年来,国有企业通过人事制度改革,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和发展留 人,聚集着一大批高端人才。通过人才育人、品牌引人、项目用人、待遇留人,国企人才保持良好 增长态势,国有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日益增强。 3.产业基础。上海国资国企大都有较长的历史,拥有丰富的技术产业化经验,有较好的产业 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在产业化方面要求非常苛刻,新技术出现以后,要有 快速产业化能力才能抢占先机。上海国资国企不仅有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而且上海市属科研 机构掌握着大量先进的研发设备和一流科技人才,部分国企已经在建设世界先进水平的公共服 务平台上取得了进展。同时,上海国资国企依托雄厚的资金实力和产业优势,已经在部分战略性 新兴产业中进行了布局。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具有较大优势。 (二)上海国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劣势 1.行业分布过多,突破口不明确。上海与各省市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同质化程度高,错位发展 和优势发展还不够突出。从发展重点来看,上海提出重点发展五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两大先导 产业、聚焦发展15个重点领域,与江苏提出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新 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物联网和云计算、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和海洋工程装备等 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浙江提出的生物、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物联网、 新材料、海洋新兴以及核电关联产业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同质化程度高。 2.与技术研发能力相比,产业化能力不足。上海拥有比其他省区更多的中科院所属研究院 所之类的国家队,拥有比一般省市更多的高等学府,即拥有国家一流的研究机构和大量的人才。 在科学技术的原创性方面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上海有着较好的科研基础和智力资源。 但是,上海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在国内或国际上令人瞩目的还不是很多,在产业化 的速度和规模上,也存在使人不够满意的地方,这与上海的技术基础和智力资源不相称。以新能 源为例,全球排名前列的世界级光伏企业已落户于无锡和苏州;上海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和技 术水平,与世界上几大汽车生产巨头相比,也不具先发优势;而上海风能发电机的市场占有率则 远低于华锐和金凤等。 3.国有企业创新成果的溢出效应不显著。尽管上海国资国企技术研发基础较好,但其产品 仍缺乏核心技术,大部分产品仍属于上海制造,而非上海创造、“上海智制”。从整体层面看,上 海国资国企缺少具有创新活力、世界领先的龙头企业。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 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产学研合力不够。据相关调查问卷统计,在成果转化中,上海 有高达45.1%的企业认为产学研合作“没有明显效果”,30.9%的企业产学研合作是在偶然的状 态下实现的。④ 一81— 2012年9期种霉钕雇 4.管理体制、机制及配套政策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上的不完善主要表现为: 一是多头管理。发改委、科委、经信委、国资委和开发区都参与新兴产业的管理,但是对企业在研 发、创新和产业化各环节及整个过程中碰到的诸多问题,该由谁关心,该由谁解决、如何来解决, 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二是人才激励机制亟需完善。上海科研人员超过一半集中在高校、科研 院所,由于职业自由度、社会尊重度等问题,不愿向企业流动;企业收入分配机制单一,对一些重 要技术的研发人员和拥有核心技术的人员,缺少期股、期权的激励方式。国有企业科技人员的科 技成果,未能更多地参与产业化收益的分配。三是上海与其他国际大都市相比,企业的社保负 担、法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都明显偏高(见表1)。过高的个人所得税对吸引高端创新人才非常 不利,也不利于高端服务业发展。 表1 若干国际大都市企业税负的比较 单位 上海 香港 首尔 巴黎 伦敦 旧金山 横滨 社会保障% 企业负担 l O.1 0.2 1.3 0.3 0.2 O.6 法人所得税 1 0.5 0.8 1.0 0.7 1.O 1.2 税制% 个人所得税 l O.4 O.8 0.9 0.9 0.1 0.8 增值税 1 0.6 1.2 1.0 0.5 0.3 数据来源:左学金、陈维《上海经济发展报告(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43页。 二、上海国资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 战略定位、重点领域和关键行业 (一)发展目标 上海国资国企要成为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引领者、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设计的组织者、 高端生产性服务的提供者、专利与标准的制定与实施者,争做全球创新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整合 者,实现由制造到服务的升级与转型。上海国资国企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抓手,提高制造业 整体能级,以大飞机产业为支撑,带动上海制造业的结构调整,以低碳产业及新能源产业为支撑, 提升上海国资国企先进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到2015年,地方国资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领域制造 业总产值要超过30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2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实现增加值约占全市生 产总值比重超过5%以上。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上海注册、国内一流、国 际领先的大企业集团。 (二)战略定位 2010年5月24日国务院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提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 的战略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 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上海是泛长三角高端产业的聚集地,上海国资国企集中了中国一 大批先进制造业企业,其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足够新。上海国资国企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 战略定位:从新兴产业制造向新兴产业“智造”转变,从以高技术制造业为主向以高技术服务业为主 转变。上海国资国企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不宜局限于装备制造业领域,而要先进 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重;不宜过于强调技术高端,而要技术与应用并重;不宜只依赖企业内部自 主创新,而要企业自主创新与全球集成创新相结合;不宜过于强调发展整个产业链,而要聚焦产业 链中的优势环节;不宜囿于国有资本垄断,而要促进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共同发展。 上海国资在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时应注意的以下问题:一要注意加强系统 一82— 上海国资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规划和配套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系统,不是单项技术、单个产品或某个环节的突破就能 发展起来。要跨部门和跨领域做好规划和配套发展,提前做好部署。二要注意避免重复低端制 造的老路。上海发展新兴产业大部分靠引进技术,不掌握核心技术,建设投资增长较快,研究开 发投入不足;研究开发与产业化脱离,论文多,发明专利少,转化能力较弱。要加强技术开发和掌 握核心技术,防止重走引进、落后、再引进的低端制造老路。三要注意成本效益。在发展新兴产 业时,有些项目缺乏科学论证和准确资源评估,刚上马就被叫停;有些项目,没有经过示范工程就 上马;有些国有企业还存在不惜成本的做法。四要注意防止新兴产业的技术和市场风险。发展 新兴产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是产业成长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一是技术发展路线的不确定性;二是未 来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 (三)重点领域和关键行业 上海国资国企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应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 药、电动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和新兴服务业。要聚焦先进重大装备、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 料等上海地方国资具有良好基础和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电气、上汽、华谊、华虹、上 实医药、纺织、临港等产业集团,向研发、设计、集成等价值链高端集中,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和产 业附加值,推动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从原来单纯的产品制造,转变为从事成套系统集成与系统 服务的综合性企业,形成“技术+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在新能源方面,上海国资国企要通过创新系统架构、研发核心技术和实施标准化战略来整合 整个产业链条,不断提高新能源产业中高附加值部分的比重,迈向产业链高端。具体而言,要加 强培育关键国企的系统设计和集成能力,要加强对国际新能源技术发展趋势的动态跟踪、监测和 预判能力,要加大政府对新能源的采购,完善投资、生产和销售的激励政策,加速新能源的产业化 和市场化进程。 在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方面,上海国资国企的突破点主要集中于上海电气和上海汽车、临港 集团、中国商飞等企业集团。上海电气是国内具有综合装备能力的公司,在发电机、机电一体化、 环保装备、机床、压缩机等装备领域具有较强的业内比较优势。上海国资国企应以电气集团为核 心,紧抓能源转型趋势和机遇,利用现有研发技术和生产能力,重点发展风能、太阳能和核能的相 关发电成套设备。加强上海电气与申能集团的合作力度,争取在技术上跻身世界领先水平,在世 界新能源的发展中走出国门,提高新能源海外项目承揽能力。电气集团要争取“十二五”末将核 电、风电设备等新业务比重达到30%~40%左右。 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方面,上汽新能源汽车在世博会已有出色的表现。“世博”新能源车总载 客超过1.2亿人次,车辆安全、平稳运行超过2900万公里,节约燃油2811吨,减排二氧化碳8854 吨,减排有害排放物285吨,圆满完成了“世博”示范运营任务。上海汽车作为中国最大的乘用车 制造企业,201 1年度公司整车销量达到401万辆。⑨上海汽车应抓住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机遇,重 点突破纯电动汽车的技术难关,争取在世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进程中占据一席之地。通过与国 内外知名电池制造企业合作,突破新能源材料和关键零部件等技术瓶颈。 在发展民用航空业方面,上海国资国企已基本具备经验积累、经济实力和技术基础三个关键 条件。上海曾研制生产中国第一架大飞机运十,与美国合作生产麦道大客机。上海国盛投资50 亿参与大飞机生产,是中国商飞公司第二大股东。当前,制造大飞机的材料,尤其是复合材料的 研制,将是上海发展民用航空业的最大挑战。上海国盛要在民用航空材料研发方面加大投入,支 持大飞机制造材料方面的核心技术的突破。 一83— 2012年9期种辱敝展 在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方面,上海医药应加强与国内生物医药优势企业进一步合作。加强新 兴生物医药产品的研发,优先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市场前景的生物医药,打通产业化瓶 颈,让科研优势更有效地转化为产业优势,积极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产业。 在发展新材料产业方面,一要加快推进高性能电子材料、膜材料、新型陶瓷材料等先进功能 材料产业化,提升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二 要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高温合金、高性能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三要积极开发新型超大 规格、特殊结构高性能复合材料二体化制备工艺,推进复合材料向高性能、低成本、环境友好的方 向发展;四要结合新兴需求,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基础材料研制及其应用技术研究,并推进其 产、I 化进程。 三、上海国资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和模式 (一)加强规划引导和组织领导 加强规划引导和组织领导,可从三方面人手:一是编制各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各个高科技园 区统一的发展战略规划。上海市政府要和国家相关部委,共同研究制定新兴产业、高科技园区未 来20年发展战略规划并组织实施,最大限度减少同质化,尽可能错位发展,以使人财物和技术资 源在同一产业上能够最大限度的集聚。二是深化新兴产业和各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市政府应成 立一个促进新兴产业和高科技园区发展的专设机构,把现有市政府各委办管理新兴产业和高科 技园区的职能集中起来,按照组织扁平化、管理统一化、资源集中化、开发规模化、服务精深化的 原则,统一解决各新兴产业和各高科技园区发展过程中碰到的问题,统一协调各新兴产业和各高 科技园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事项。为有效实现“上海的事在上海办结”、“各园区事在园区 办结”的目标,建议赋予新设的市级专门机构和各园区管委会稳定、独立的审批权,最大程度地降 低行政协调成本。三是加强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统计制度和考核体系建设。结合上海实 际,制定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认定标准和技术标准化工作;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指标体系以 突出结构性效益、低碳和产业引领力、带动力、影响力,淡化生产规模总量;编制上海市战略性新 兴产业发展年度行动计划和考核办法,对相关各责任单位进行严格考核。创新干部考核评价体 系,从关注投入(人力、物力)、关注产出(专利、品牌、商标)转向关注转化(产业化、自主知识产权 的新兴产业产值比例)、关注市场需求(降低商业成本)。注重培养和提拔掌握战略性新兴产业 知识的中青年干部,将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结合起来。 (二)由国资主导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盟 组建由国资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盟,具体模式可以是三区联动模式、政府开发区模式、 公共服务平台模式、国企引领与科研院所资源共享模式、构建国资创业投资平台模式、建立国资 系统服务引领(孵化器)模式等。 1.三区联动模式。即通过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公共社区的“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模式, 杨浦区尤其典型。杨浦以高校、科研院所和创新企业的需求为导向,超前投入,服务各方,实现多 赢,推动校区、园区、社区进一步融合,促进创新要素的充分流动和融合发展。大学是知识创新的 源头,是带动城区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和科研院所充分发挥知识溢出效应,自觉融入地方的经 济和社会发展。通过制定实质性措施鼓励大学师生开办科技企业、创新创业创造,不断提高科研 成果转化率。科技园区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是大学带动城区发展的重要载体。依托大学 ~84~ 上海国资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强势学科,区校联手建成一批大学科技园,使科技园区成为中小科技企业集聚、自主创新活跃的 源头活水,在上海产业转型、功能提升、内涵深化中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公共社区在科 技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中的承载作用。公共社区成为创新人才集聚、创新文化浓厚、创新环境优 良的新型人文社区,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 2.政府开发区模式。张江高科技园区自1992年成立以来,一直被国际同行称为中国的硅谷 与药谷而享誉世界,经过近20年的开发,园区构筑了生物医药创新链、集成电路产业链和软件产 业链的框架。目前,园区建有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 路产业基地、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国家863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东部)基地、国家软件产 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网游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等多个国家级 基地。2010年园区经营总收入达到1 100亿元,年总收入增速达15%左右,成为中国高科技产业 化的龙头区域。又如闸北区云计算园区。上海首个“云计算产业基地”揭牌1年来取得丰硕成 果,入驻基地的云计算企业达到68家,总注册资本超过15亿元人民币,总营业收入突破20亿元 人民币,已与微软、戴尔、甲骨文、英特尔等全球知名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微软将在闸北区 云计算园区发挥在技术和管理上的优势,加强云计算人才培养,并加大在上海的投资。园区方面 则提供大力支持和帮助,使双方的合作成为上海市政府“云海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上海 市云计算产业正式进入到与国际主流云计算龙头企业深化合作的实质性阶段。政府开发区模式 要继续把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作为提升产业能级的重要途径,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营造 良好发展环境,通过多种方式吸引海内外企业在更广泛的领域加强与开发区的合作,实现互利互 赢,共同发展。 3.公共服务平台模式。上海从2004年起着手构建五大公共服务平台,即研发公共服务平 台、人力资源服务平台、科技创业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截至2011年6 月底,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已聚集了30万元以上大型科学仪器5808台、576家加盟服务机构、 235家在沪国家级、部委级研发基地和34家国家级检测中心,集成6大科学数据中心和49个特 色数据库,共享数据量达6TB。 据统计,2010年,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先后为11.7万家次中 小企业提供了检测、咨询等技术服务,向大学、研究机构等事业单位提供了5.6万次技术研发服 务,通过平台服务为企业所创造的间接经济效益达27.2亿元。④对中小企业使用加盟上海研发公 共服务平台的仪器设备和专业技术服务给予补贴。已有5000多家企业获补贴,最高可获补贴20 万元。⑧强化高校技术转化平台的功能。2009年,由市教委、市科委和杨浦区共同组建的上海高 校技术市场,已吸收上海3O家和外省市10余家大学作为技术供给方,200多家企业、协会、地方 机构作为技术需求方,40多家中介服务机构已落户大学科技园。 4.国企引领与科研院所资源共享模式,即产学研模式。一是针对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没有完 全形成,“产学研”脱节制约成果转化等问题,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大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 以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为纽带,通过市场机制、政策推动、企业运作,促进高校、科研机构和企 业建立战略联盟。二是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借鉴美国的国家标准技术院(N IST)、 日本的工业技术研究院(AIST)、德国弗朗霍夫应用技术研究协会、韩国的科学技术院(KIST)、我 国台湾工研院等的经验,组建非赢利性、公益性和社会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议对 上海国资系统的科研院所进行必要整合,构建上海国资系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研 究院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为上海国企乃至全社会企业服务。发挥相关服务机构在产学研合作 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三是鼓励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各种的产学研联盟的有效方式。在合 一85— 2012年9期许!孚廊展 作层次上,促进产学研各方从“点对点”式的项目转让及短期合作转向系统性、长期战略性合作; 在合作方式上,鼓励企业从高校科研机构单向转让技术成果转变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联合设 立中央研究院、工程中心、研究生培养基地等产学研合作联盟和产学研联合体,开展人才培养、科 技攻关、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等全方位的合作;在合作空间上,推动由科技园区、大学校区合作, 发展到校区、园区与城区“三区联动”的格局;在合作机制上,形成从“你出题我研制”转向“资本 结合”,从“项目合作”转向“共建利益共同体”的发展态势。 5.国资投资平台模式。一是强化上海国资管理有限公司的投资平台作用。上海国资管理有 限公司,是通过公司的运作盘活国有资产存量,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增强上海城市的综合竞 争力。通过“过桥”性融资、阶段性受让股权、兼并与收购、重组、财务顾问,及投资银行的其他运 作手段等多种形式的资产经营运作,盘活国有资产。在对外投资上,上海国资管理有限公司享有 国资授权经营单位的权限,即对外投资额不受净资产额50%以下的比例限制,而在投资策略上, 上海国资管理有限公司应把对外投资放在公司战略性发展层面上来把握,视为一种“战略性投 资”。上海国资管理有限公司的业务运作应坚持3条原则:政策性和商业性兼顾,体现政府意图 和市场化操作相结合的原则;保持经营资产的流动性和放大效应的退出机制原则;确保国资保值 增值的经营项目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三性并举的原则。二是发挥国资创业投资平台作用。具 体形式有:(1)以国资交易平台、产业联盟等为载体搭建投融资信息共享平台,如杨浦模式。以 投贷联盟等运作模式,积极引导和推荐国内外的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典当、保险等金融机构探索 创新金融衍生品,逐步推广“期权贷”、夹层融资、信托、知识产权融资、应收账款融资、股权质押 融资等新型产品,建立以政府、担保机构、风险投资机构、银行和评估机构等多方参与的风险共 担、利益共享的机制。(2)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的融资担保、股权投资等类金融机构合作,依托科 技园区,深化科技金融产品创新,杨浦区在“十二五”期间每年推出3—5个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 多元化的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打造具有杨浦特色的“金融产品超市”。 6.建立国资服务引领(孵化器)模式,一是指建立健全以国资为主的加速器扶持机制,鼓励 孵化器毕业科技企业入驻科技园区,吸引各类资本参与加速器建设。加强对科技企业孵化毕业 后的扶持,构建“私募投资+专业顾问+市场加速”的新型服务模式。二是支持高校毕业生参与 科技创新和自主创业,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参与各级科技计划的研发活动。加强对科技创业扶 持,探索建立创业科技人员补贴制度。三是加强孵化器拓展,鼓励孵化器开展增值服务、股权投 资,滚动增加孵化企业的数量和规模。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盟中,国资国企通过采取中性技术路线的办法规避技术风险。这些年 来,通讯技术、电视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都出现了技术路线快速改变的特点,特别是“颠覆性” 技术的出现,对行业的影响是革命性的。如果过早确定或指定技术路线,不仅会抑制更有优势的 新技术发展的机会,也会使自身处于竞争劣势。对企业是如此,对政府更是如此。政府过早地指 定或鼓励某种技术路线,涉及范围更宽,不利影响往往更大。政府的明智之举是与技术路线保持 一定距离,或者说采取“技术中立”立场,把技术路线的选择问题交给企业和市场来解决。对于 缺失的关键技术,上海国资国企应重点引进全球科技资源和创新团队为我所用,联合起来开展产 业共性技术自主研发,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多技术选择机会。制定以项目为导向、全球“融智”的 人才创新机制。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性智力精英的人力资源贮备库,采取以项目为导向的 人才动态管理机制,吸引全球高水平研究开发人才、高技能生产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来上海, 为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86— 上海国资弓I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三)上海国资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平台建设 1.做大做强节能环保技术平台。节能环保技术包括生产过程中的清洁技术、节能技术、低碳 技术以及产品的回收、安全处置和再利用技术等,是一个跨产业、跨领域、跨地域,与其他经济部 门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新兴技术。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上海电气掌握着风电核心技术', 历经了“许可证方式——联合开发——自主研发”三步走的技术路线,通过引进国际顶尖的全套 风机设计分析软件、设计技术,构建起了国际一流水平的风电机组整机设计平台,具备了领先国 内同行的整机、叶片、控制、塔架自主设计能力。上海电气集团作为中国重要的发电设备和其他 装备制造企业,在节能领域要大有作为。 2.做大做强信息通讯技术平台。信息通讯技术平台主要包括通信网络、三网融合、物联网、 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等。上海是全国唯一物联网产业产值超过千亿级的城市,2010 年上海物联网企业数超过300家。上海国资应充分依托华虹、仪电、港务国际在高性能集成电 路、物联网领域上的基础,发挥国有经济资本充裕、政策性强等特点,在资本投入较大或回报期较 长的领域内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带头和引导作用;重点发展物联网、新型平板显示和高性能集成 电路等高科技领域;积极展开与外资、民营资本等其他所有制形式的合作,发挥非公有制企业在 科研创新、企业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形成以非公经济为发展主力、国有经济牵头支持的发展局面, 在新兴电子信息产业的科研和产业发展领域率先实现重大突破。 3.发展生物医药平台。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覆盖医药研发与制造、分销与零 售全产业链的国内大型医药类上市公司,是上海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龙头企业,也是上海国资发 展生物医药平台的关键。上海拥有全国最好的医院,中科院在上海有一批国家级生物技术研究 所,上海有发展生物医药的产业基础和科研潜力。相对其他地区,上海生物医药研发能力强,而 产业转化能力相对较弱,所以亟待提高产业转化能力。上海国资国企要初步建成生物医药产业 的研发中心、创新产品制造中心和商业中心,在国家药品统一管理制度的前提下,争取国家有关 部门的试点,使经典制剂、院内制剂、验方、秘方、已有中成药的改进等成为中医药知识产权创造 的主要源泉,实现其自身市场价值。 4.做大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平台。上海已成为中国首批13个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之一,上海 是中国氢燃料电池研发和应用的重要基地,包括上汽、上海神力、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企业 和高校,长期从事研发氢燃料电池和氢能车辆。⑨但近年来上海在这一领域的研发资助力度呈下 降趋势,而与此同时很多国际巨头不断在这个领域持续发力。上海需要持续资助科研院所、企业 研发氢燃料电池、无线供电、锂一空气电池等前瞻性、原创性技术,潜心研究、及早布局。 5.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平台。上海汽车的整车制造能力全国领先,泛亚汽车技术中心、上 汽乘用车技术中心、上汽商用车技术中心等都是中国最重要的整车设计研发基地,具有提升中国 国产乘用车品质的坚实基础。上海电气可依托现有技术基础,重点发展高效清洁发电成套设备、 数控机床、新能源设备等高端与极端装备制造领域,提高相关领域的装备自主化比率。海洋工程 装备产业是典型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带动性强、发展潜力巨大等特点。临港 产业园已基本形成新能源装备、自主品牌汽车及零配件、大型船舶关键件、海洋工程装备、大型工 程机械、航空零部件等制造基地。 6.做大新材料平台。上海华谊集团、纺织集团、国盛集团是上海国资下属企业中寻求新材料 领域突破的主力军。上海华谊集团在提高产品技术,维持传统化工产品的同时,要积极发展附加 值较高的精细化工。上海纺织要重点发展以高科技、差别化、环保型为特征的新型功能性化纤及 一87— 2012年9期升芬敏展 材料制品,如耐高温纤维(芳砜纶)、里奥竹纤维、葆莱纤维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纤维并投 入生产。上海新材料产业应大力发展创新型、技术领先的高端、高效、高附加值产品。 7.做大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平台。上海国资国企要重点发展总承包总集成、节能环保 服务、融资租赁、服务外包、科技研发服务、专业技术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等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 生产性服务业。电气集团应以美国通用、德国西门子为标杆,从制造商向服务商转变。上汽集团 要把现代汽车服务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汽车金融、汽车租赁、二手车买卖、车载信 息、车联网等业务,不断满足用户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华谊集团力争化工生产性服务业产值规模 实现100亿元。纺织集团则重点打造17棉基地等一批创意园区。上海纺织要与知名设计公司、 媒体集团、国际时尚产业运作公司以及专业院校等进行战略合作,建设一批有影响、有形象的创 意园区,牵头相关高校、文广集团等社会资源打造上海时尚产业发展中心、高档服装数字化快速 反应平台、上海国际设计交流中心、上海国际纺机工业展等一批行业服务、专业设计、会展等生产 性服务业集聚平台。 四、上海国资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 (一)进一步明确上海国资国企发展战略定位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根据“十二五”上海国资国企规划,2015年上海国资国企从79个行业退到50个行业。在国 资调整收缩的行业选择上可分四类,一是目前虽有一定优势,但其他资本进入更有利于做大做强 的行业;二是目前虽能维持,但从长远来看缺乏资源支撑,不属于上海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三是 缺乏技术、品牌等竞争优势,又不属于民生、城市基础保障等领域的行业;四是已被列入国家或上 海产业调整范围的行业。根据企业不同情况,将分别确定关闭、改制、转型、冷冻等退出方式。 (二)强化企业自主创新内生需求,激发企业自主创新活力 要积极突破“智力资源资本化”的制度障碍,变“职务发明非职务化”为“非职务发明职务 化”。浦东推出的《关于推进张江核心园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若干配套政策》中设立“代持 股专项资金”值得学习推广。浦东推动股权激励设立以国资为主导、规模为5亿元的“代持股专 项资金”,对符合股权激励条件的团队和个人,经批准后,给予股权认购、代持及股权取得阶段所 产生的个人所得税代垫等资金支持。要允许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各园区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股权和 分红权激励的试点,积极突破“智力资源资本化”的制度障碍,以最大限度调动核心研发人员的 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国资委系统中,设立国资为主导的“代持股专项资金”,对符合股权激励条 件的机构和人员,经批准后,给予股权认购、代持及支持递延税收政策落实等资金支持。鼓励上 海国资国企与世界一流研发机构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研发项目为纽带,合作建立实验室, 开展研究,实现研发人员、实验室和科研成果的共享。 (三)强化产业技术支持政策 要以先进装备制造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和汽车技术为重点,大力推进国企为主导的产学研合 作,开展原始创新;以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技术为重点,大力推进集成创新; 以关键共性技术为重点,大力推进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以原始创新为主导、集成创新 为主体、消化吸收再创新为基础的自主创新体系。 对产业创新能力尚未形成、但有较强制造能力的产业,要支持企业形成有竞争力的制造能力 和应用型的技术开发能力;对已经形成一定创新能力、但企业竞争和创新能力不强的产业,要针 一88— 上海国资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对制约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提供支持。hL: ̄H,上海市政府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产业化和市场推 广等方面都为上汽提供了大力支持。市经信委、嘉定区和上汽集团共同打造上海市新能源汽车 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在资金扶持、税收优惠、政府采购、人才引进等方面出台了一批扶持政 策。创新政策对产业不同演进阶段的创新产生重要影响,由于每个阶段的创新类型不同,政策着 力点也应该有所差异。 (四)区别对待盈利性与非盈利性职能 要将开展核心技术研发、新技术示范等缺乏盈利能力的业务从上海国资国企的核算与考评 体系中分离出来,并进行单独的核算与考评。对于具备盈利能力的业务,要以资产保值增值为导 向,通过授权集团公司将盈利性资产和企业纳入统一管理,通过规范的市场化运作和法人治理结 构来实现对资产的监督和管理,并对盈利绩效进行单独的核算与考评。 (五)强化多元财税支持力度 多元财政支持体系包括财政补贴、风险投资基金、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还包括建立健全激 励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和订购制度。要改进政府采购评审方法,给予战略性新 兴产业的新产品优先待遇。此外,财政还可以创新资金支持方式,建议财政对科技和新兴产业投 入在总量上的增幅要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并选择重要行业及优先发展领域,调整财政 资金的投入结构,不宜撒胡椒面。要完善财政科技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加强对财政科技资金 使用的全程监督,实现财政科技投入效益最大化。 要争取高端人才个人所得税倾斜政策。上海要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在上海或上海的国家 高新技术开发区开展针对国际高端人才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试点,增加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 项目内容,改善税前扣除标准过低的状况,对国家鼓励的高科技行业的国际高端人才,可以适当 降低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或增加财政补贴。 要争取企业流转税倾斜政策。一是建议税务部门在国家整体营业税改增值税之前对战略性 新兴产业实施倾斜政策 ,使上海交通运输等少数行业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扩展到战略性新兴 产业生产、销售全过程。二是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阶段,对营业税或增值税予以减免或先 征后退等方式扶持。比如,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在研发阶段至量产前可以采取免征营业 税或增值税政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量产后可以采取三年内减半征收营业税或增值税政策; 对一些投入巨大、研发周期长、技术升级速度快的产品,即便量产满三年,也可采取营业税或增值 税先征后退政策予以扶持。三是对列入各级高新产品项目计划的新产品,上海市财政可以按新 增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的一定比例计算给予拨款补贴。四是争取财税部门大力扶持,对战略性 新兴产业采用减计收入、加计扣除、低税率、减免税等方式来抵减流转税。 要争取企业所得税倾斜政策。一是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 策,对高新技术企业按相对较低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现在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税率都是 15%,建议国家财税部门采用梯度所得税税率的方法来扶持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如,所得 税在企业取得净利润一定幅度内(例如实际投资额的3%/年)或一定时间段内予以免征;对于净 利润年增长率低于20%的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实施减半征收政策;等等。二是建议把战略性 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的所得税与企业所得税区别征收。现行企业所得税征收对象都是企 业,企业只要取得省部级有关部门评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就可以享受15%所得税优惠待遇。 其实,企业营业收人和净利润中,既有高新技术产品取得的,也有部分非高新技术产品取得的,为 了体现财税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倾斜和加大对这些产业的扶持力度,可以 R9一 2012年9期斜菩钕展 考虑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品与企业区分开来单独计算所得税,以便在所得税方面对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品采取更优惠和倾斜的政策。三是建议地方财税部门在地方所得 税方面对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扶持力度。除了可以考虑采用梯度所得税税率的方法来扶 持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可以考虑加大研究开发费等费 用的税前加计扣减或扣除。上海市、区两级财政还可以分别根据不同年份按企业所得税地方留 成比例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采用投资抵扣、投资抵免等方式来抵减所得税; 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生产性建设用房的城市建设配套费实行一定额度的减免。 (六)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 国资委要与金融办合作,积极引进和筹建金融机构,重点发展和培育新型“类金融机构”和 专业服务机构。一是发挥浦发硅谷银行有限公司在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方面的作用,同时结合小 额贷款公司和科技园区为科技企业服务的特色优势,探索组建“科技园区银行”。二是大力引进和 培育一批专注于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VC、PE、融资担保、典当、融资租赁等类金融机构,以及资产 评估、法律、会计等专业服务机构,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专业化、市场化水平。三是加大对科技 型中小企业和新兴产业企业上市扶持力度,扩展张江核心区“新三板”试点范围,积极推动行业龙头 企业在国内主板或海外资本市场上市。同时加快OTC市场的建设,引进大型证券公司等有实力的 机构作为做市商,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新兴产业企业在上市前拓宽融资渠道。 (七)完善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 在完善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时,应做到以下几点:一要明确创业投资引导 基金定位。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是发挥政府资金的先导与带领作用,其性质是国有资本参股、外资 或民资控股、市场运作的创业投资基金。政府的作用是营造环境,支持而不控制,引导而不干涉。 当经济逐步转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以后,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大大增加,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角色 需要有一个从“直接参与者”到“环境创造者”的转换。目前国有风险投资公司应改造为投资管 理公司,定位于风险投资者履行出资人的职责,而非风险管理运作者。然后组建与市场接轨的项 目管理公司,按照“分散风险、专家管理、规范运作”要求,选聘优秀的风投人才来运作项目。二 要与各区县政府紧密合作,建立各区县备选投资项目库。为了有效地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需要 对各区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基本调查,明确各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项目资源状 况,厘清可供创业投资机构选择的投资项目数量,和各区县共同建立当地的备选投资项目池。三 要科学规划运作规模,提高政府资金的引导效率。引导基金总规模应依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 展的需要而定,以达到上海国资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目标。首期规模由财政部门根据当年各区 县的新兴企业项目数及引资计划进行预算核定并拨款。其后每年根据上一年度引导计划的执行情 况、引导基金的财务状况及备选投资项目的增减情况来确定是否增减资金规模。引导基金的自身 存续期不应做出限制,而是应当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与发展的目标完成后再适时退出。四要 健全决策机制与内部治理机制,防范寻租与经营风险。政府引导基金应强调市场化运作,将资金交 由合作创业投资机构管理。能否实现政策引导目标,并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合作创业投资机构的 选择和监管至关重要。决策权过于集中容易产生寻租风险。但决策权过于分散又容易产生经营风 险。建立一套健全的决策机制,一方面需要将引导基金对合作创业投资机构的筛选、评审、决策、实 施与监督等权力分离;另一方面需要将具体事项的决策权力和相应的责任承担落实到个人,通过制 定对引导基金及相关决策者的考核标准,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对考核优秀者予以奖励,刘考核不 达标者给予行政或经济处罚,达到奖优惩劣、优化政府资金管理的效果。口 90— 上海国资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雄伟.2010世界新兴产业发展报告[OL].凤凰网.2010—11. 2.陈清泰.新兴产业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前线,2010(8). 3.万钢.全面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J].中国科技产业,2011(1). 4.李扬,沈志渔.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规律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0) 5.朱瑞博.推进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科学发展,2010(12). 6.王先庆.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培育与扶持[N].南方日报,2010—12—16. 7.王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瓶颈与出路[J].北大商业评论,2011(1). 8.彭金荣,李春红.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态势及启示[J].改革与战略,2011(2). 9.段小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避免四个误区[N].学习时报,2010—10—04. 注释: ①《上海市属16家金融企业资产总额达3.9万亿元》新华网(2011—02—24)。 ②数据来自于《中国经济网》(2011—02—16)。 ③《2010年上海人才资源状况报告》,。 ④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自主创新战略目标、路径、重点和突破 I:7专题调研》,2007年。 ⑤张珈:《上海汽车整车销量增三成全球排名第8位》,《证券时报》2011年3月31日。 ⑥《创新服务上海为高新技术企业送“及时雨”》,发布时间:2011—08—15来源:新华网。 ⑦《创新服务上海为高新技术企业送“及时雨”》,发布时间:2011—08—15来源:新华网。 ⑧《每家最高补贴20万沪大力扶持中小科技企业创新》,2009年02月22日来源:东方网。 ⑨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余卓平认为在燃料电池方面,中国的技术已经走到世界前沿的方阵里,其中上海汽 车开发的燃料电池汽车在世界排名第六。 The development of Shanghai’S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guided by state-owned enterprises Chen Yongming etc Abstract: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Shanghai’s state。owned enterprises have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This article put forward strategic objectives, strategic positioning and key development areas for Shanghai’S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o develop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This article also proposed six kinds of development mode,seven industrial platforms and main supporting policies and measures. Keywords:Shanghai’S state—owned enterprises;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innovative mecha。 n s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