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格里菲斯

格里菲斯

2024-07-21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从《同族人》到《党同伐异》

——看格里菲斯电影帝国的起起落落

《一个国家的诞生》又名《同族人》

美国电影史上最有影响力、也最具争议性的电影之一,也因为电影播放时间长达三小时,成为有史以来,世上首部具有真正意义的商业电影影片。情节设定在南北战争期间及战后,于1915年2月8日首映。由于拍摄手法的创新,以及因为对白人优越主义的提倡,以及对三K党的美化所引起的争议性,使得此片在电影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一个国家的诞生》的剧本是改编自汤玛士·狄克森将三K党描写成英雄的小说和舞台剧《同族人》。

由于确立了剧情长片,长度超过60分钟的电影皆属之的未来发展,同时落实了电影语言的运用而为人称道。它是当时收益最高的电影,据现有的谢巴德版DVD封面所述,此片的门票收入超过一千万美元。

1992年,美国国会图书馆认为此片具有“文化上的重要性”,并选入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典藏。

美国电影学会曾分别在1998年、2007年评选百年百大电影、百年百大电影(10周年版)。此片曾列在1998年的百年百大电影名单第44名,但是在新版退出前一百名之外。

尽管剧情充满争议,此片还是受到许多影评人的赞许。罗杰‧艾伯特即表示:“《一个国家的诞生》并不因为主张邪恶而成为烂片。如同里芬斯塔尔的《意志的胜利》,它是一部为邪恶申辩的伟大电影。了解它如何为邪恶辩护,不仅是学到更多对电影的知识,更能使我们对邪恶多了解一些。”

电影史学者乔纳森‧莱柏的看法正好相反,他主张此片不应该再被视为经典名作。他在《一个国家的迷思》这篇文章中写道:“大多数影评人对这部电影形成了一种延续至今的反应模式:赞美该片的技巧、谴责该片的内容、让技术这张王牌压倒内容,最后宣布它是杰作。”但他认为,将电影的内容和技术二分是伪善的作法。

肯塔基州奥尔德姆郡的官方网站,将出身该郡的D·W·格里菲斯列为知名人物,并以此片作为他最伟大的成就。

《一个国家的诞生》在现代人看来枯燥而乏味,但对于默片时代却是质的飞跃。由于有声电影的未能普及,使得格里菲斯在电影镜头和叙事手段上进行了大量的创造,是美国电影乃至世界现代电影的奠基人。放下电影由于所处特殊年代所限不谈,就技术而言确实有现代人依旧为人称道的内容。

1.剪辑的逐渐成熟,包括平行剪辑的频繁应用,使该片摆脱了早期电影中舞台记录式的拍摄方式。出色地发挥了电影艺术的分镜头和剪辑的独特表现力,在长达三个小时的影片中,既有壮观的场面,又有细腻的温情,既有残酷的战争、节奏紧张的营救,又有安逸的生活、美妙情趣的抒发。然而,因为影片令人难以接受的虚构历史,所以有人评价“从未有一部影片会在技

巧的革命性和内容的反动性之间存在着这样触目的矛盾”。这部影片的出现是好莱坞大制作的开始,标志着好莱坞电影统治世界的开端。

2.景别多变,覆盖了从远景到特写的范围;也出现了俯拍角度 3.从汽车上跟拍骑马的人的移动镜头也是格里菲斯的创举

4.影片大量使用了圈入圈出的转场,当代导演如果有心致敬或恶搞,可以参考。

5.在景别观念并不完整的当时,同圈入圈出技巧同源的黑色蒙板也起到了类似于景别的,限制观众视点的作用

6.剧作非常优秀,从Flora的死亡开始,故事就向着一个不可避免的结局迈进;而影片的高潮,正是最后一分钟营救;双重拯救的结局也足够优秀,既解决了白人的地位问题,也解决了主人公的情感冲突。

7.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它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围绕南北两个家族以展开情节。这两个家族本是世交,子女间还发生恋情,在战争中因政见不同而变成仇敌,各自参加南北不同的军队,刀枪相见,在三K党的帮助下,双方停止内战,两家重归于好,有情人也终成眷属。影片在两个家族中,又以卡梅隆一家的遭遇为重点,展开三条线索:黑人的暴行引起大火焚烧大西洋城;卡梅隆一家焦急地注视外界的内战;“小上校”搏击在战场上。三条线交织进行以形成影片的总体结构、格里菲斯调动强大的阵容,花费10万美元,仅用九个星期就摄制完成了。全片共分为12本,1500个镜头,可放映3小时。

不得不承认,格里菲斯对于之后的苏联的爱森斯坦和他们的蒙太奇学派有着巨大的启蒙促进作用。这部影片不仅有着非凡的商业价值获得极其可观的票房收入,更重要的是在电影手法上的革新与应用,不得不说,格里菲斯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开拓者。

《党同伐异》票房保障到票房噩梦

如果说《一个国家的诞生》是格里菲斯作品票房的巅峰,那么《党同伐异》就成了他的噩梦,以至于破产最终走向落寞。

1919年,他与卓别林、范朋克、壁克馥组织建联美影片公司,尽管也拍出了《被摧残的花朵》等优秀影片,但气魄已大不如前了,20年代后期,他的影响逐渐衰退。1931年他拍了他最后一部影片。1935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为他颁发特别奖。他逐渐被人遗忘。1948年,他孤零零地死在好莱坞的一家旅馆里。一代巨星陨落了。

格里菲斯开创了美国好莱坞制作模式,使得好莱坞电影从此称霸世界影坛,但也未能阻止他的电影帝国的没落。

但是,研究电影的人都知道,这部电影比它的票房更有价值。

格里菲斯用四个截然不同的故事,表现偏执这一主题。影片花费了一年半时间制作,耗资二百万美元,有古巴比伦的特大场景,可惜票房惨遭失败。影片使用了史无前例的剪辑手段,四个故事之间,不是讲完一个接着再讲一个,而是被分割成细小的片断,再经过重新排列后交替出现,其间只以一个母亲摇晃摇篮的镜头作为过渡——艺术上的探索性使之成为非线性叙事的第一个吃螃蟹者,这种过于先进的电影理念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格里菲斯在本片中首创“大特写”和“大远景”的镜头,以加强观众的心理感觉(如:特写女人紧握的手,表现她在听到丈夫判死刑的消息时的焦急;以大远景拍摄资本家独坐办公室中,暗示他庞大的支配权力)。《时时刻刻》

的结构显然可以追溯到此片。

同时,格里菲力又利用影片染色的方法来加强各种特殊效果(如夜景用染青色的影片、点灯的房内用染黄色的影片、巴比伦城火烧时用染红色的影片)。这种影片染色方法虽非格氏首创,但却没有人像他这样在一部电影片中大胆的全面采用。令人惊异的是,这样一部内容复杂的大制作竟然由始至终没有一个完整的剧本,而只是靠格里菲斯的临场即兴创作而成。此外,本片也没有任何布景的设计图,但格氏却能够命人搭盖出宏伟得哧人的巴比伦布景。在拍摄巴比伦攻耶路撒冷的场面时,更在一天之内同时动用一万五千名临时演员和二百五十辆战车。他这种大手笔使得当时意大利出品的历史巨片也瞠乎其后,由此也可以看出格氏对自己的创作能力如何自信。或许正如格氏自己的格言所说:“艺术经常都是革命性的、爆炸性的,以及轰轰烈烈的”。

本片是电影史上的经典杰作,通过现代篇《母与法》、犹太篇《基督受难》、中世纪法国篇《圣母载莱姆教堂的屠杀》和古代篇《巴比伦的陷落》四大段落,阐明了社会纷争、宗教狂热和党同伐异这一鲜明主题。

格里菲斯创造性的运用了“交替蒙太奇”手法,把时空相距甚远的不同活动剪辑在一起,让4个故事交替出现。情节的平行铺展造成强烈的紧迫感,最后汇成情感奔腾的急流。本片以其大胆独特的构思、标新立异的形式和水乳交融的情景,被誉为世界电影史上的鸿篇巨制,给予世界电影艺术的发展以极大的影响。

一部被誉为给予世界电影艺术发展极大影响的鸿篇巨制! 对基本电影语言、叙事元素的开拓和定型。他将戏剧性空间加以分解,再以适应观众的思维和情感参与的方式加以组合,从他开始,场面或段落由若干个镜头组成,是蒙太奇艺术产生的基础。而且,十分注重动作的情感因素,使电影才真正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

对电影写实功能和表意功能的进一步探索。有意识地使用特写镜头作为电影的叙事语言,以更为直觉、具体、准确的视觉手段突出他在叙事语言上的风格和观念。远景镜头突破了在早期电影中只是作为记录手段的单一功能,而是作为叙事语言中的一种环境和情绪阐释。

对电影剪辑、电影时空和电影节奏所做的创新。尤其是他著名的“最后一分钟营救”的节奏性剪辑成为一种独特的叙事形式。

以上都是形形色色的后辈对格里菲斯的认识与评价。我们会经常提起《公民凯恩》等等后世传世影片,但总是能找到格里菲斯的影子,他是真正的现代电影之父,他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电影叙事语言,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影表现手法发生了变化,有声电影、数字电影接踵而至,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格里菲斯的时代是真正研究镜头的时代,卓别林的时代是真正表演的时代!格里菲斯的时代过去了,但是他的时代烙印却烙在每一代电影人的身上,之后的许多年,电影的表现形式、叙事手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格里菲斯却是电影的领路人,他带着无数后辈探索电影广袤的空间,开发电影无穷的魅力,这位先行者用自己的人生起落诠释者艺术的真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