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对“痒”的论述
我国医学经典著作《 黄帝内 经》 最早提出 了“痒”的概念,奠定了“痒”的理论基础。 后世医家又有很多发挥和升华, 使中医学对痒的病因、病理、论治等有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
1 痒的涵义
痒是皮肤的异常不适,是机体卫外功能的反应,是某些疾病的外在信号。 痒可发生于机体皮肤的各个部位,常见于各种急慢性皮肤病。 《素问・ 至真要大论篇》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灵枢・ 刺节真邪篇》曰:“或痒,或痹, 或不仁, 变化无穷, 其故何也? 岐伯曰: 此皆邪气之所生也。” 又曰: “ 气往来行,则为痒。” 《 金匮要略》 曰: “ 身体为痒, 痒为泄风。”《集韵・ 养韵》曰: “痒, 肤欲搔也。” 《尔雅・ 释古上》曰:“痒,病也。”此阐明了什么是“痒”及“痒”是如何产生的。
2 痒的病理
《外科大成》曰: “ 风盛则痒。” 阐明了痒的病理特点,指出主要病机是风邪外客于皮肤作痒、气血不和致痒。 还有先贤提出“风动则痒”, 再次表明因风致痒是痒的主要病理特点。 吴军教授提出痒乃“气血不和”, 进一步指出了痒发生的病理基础。 综上所述,痒的病理可概括为内、外两个方面。 一是以风为主的六淫外邪侵袭人体, 客于肌肤, 郁于经脉, 不得宣通而致痒。 正如《灵枢・ 刺节真邪篇》 所说:“气往来行,则为痒。”二是脏腑气血失和致痒, 多是由于阳气外虚,卫外失固;或因久病体虚;或因年老,气血虚少,不荣肌肤, 成为血虚生风致痒;或年老肾阴不足,阴虚不能滋养肌肤,发为阴虚致痒。
3 痒的辨证
《外科证治全书》曰:“痒虽属风, 亦各有因……证有不同。” 痒的发生、 发展与各种因 素有关。 孰风、孰寒、孰热、孰实、孰虚, 须细加分析, 审证求因,准确辨证。
3. 1 辨病因
引起痒的因素很多。 总的可分为内因、外因两个方面。 有关内因, 《素问・ 至真要大论篇》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之说。 心主火, 火热内蕴, 热毒燥火,郁篜发病,或痛或痒。 脏腑内损,气血失和,不荣肌肤, 阴虚内热, 虚热内 扰亦致痒。 有关外因,《诸病源候论》有“风邪中于营卫, 溢于皮肤之间,与虚热并,故游弈遍体, 状若虫行”, 又有“ 风行身体,如虫行候”。 六淫之邪, 侵入肌肤, 阳气被阻, 郁而不畅; 或嗜好烟酒, 湿热内生; 或瘀血内阻, 客于经脉;或蚊虫叮咬,毒邪侵染造成诸痒。
3. 2 辨病位
痒的发生部位不同,其痒的病症、性质也不尽相同。 痒的部位与疾病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明确痒的部位即可诊断病之所在。 确定痒之由来, 以痒诊病,以病辨痒, 病痒互辨, 病痒同治。 临床可分为全身性痒和局部性痒。 全身性的痒如牛皮癣, 皮肤瘙痒症,以及风、寒、湿、热、燥等几种不同病因引起的风疹、水疱、风痧等;此外, 还有毒、虫、酒、食等引起的痒。 局部性的痒有头皮痒、耳痒、眼睑痒、妇人阴痒、肛门痒、手掌痒、足趾痒等。
3. 3 辨虚实
痒有虚实的区别。 凡因 风、 寒、 湿、 热、 瘀、毒、食、虫引起的痒多属实证范畴,临床表现为肌肤痒且有红疹、水疱、丘疹; 或肌肤皮疹, 潮湿色红, 时发时止,昼轻夜重,甚则口渴,尿黄,便结,遇热更甚,搔后渗水糜烂;或游走不定,反复发作,日久不愈,肌肤变厚、苔癣化;或红色风团发于头面、颈项、上肢、前后胸背等部位;或酒后、食后皮肤发红、发痒和虫咬发痒等。 因气虚、血虚、阴虚导致的痒都属虚证, 临床多见于气虚、血虚或阴虚之人, 症见肌肤干燥, 搔之易出现血痕、渗血;或脱干燥糠皮状白屑,夜间加重;或肌肤痒疹淡白,痒而不甚,时发时止,时轻时重,久治不愈,且伴有身困乏力,气短纳差,舌淡脉缓。
3. 4 辨证型
痒的发生与多种疾病有关。 因此, 对痒必须审证求因,辨型论治。
3. 4. 1 因风而痒
《灵枢・ 刺节真邪篇》曰:“或痒, 或痹, 或不仁,变化无穷, 其故何也? 岐伯 曰: 此皆邪气之所生也。”这里所指的邪即风邪。 《外科大成》曰: “风盛则痒。”《中医临床大全》曰:“因本病多与风邪有关,故又称风痒, 痒风。” 先贤指出: 风邪可以直接引 起痒,认为风客肌肤,营卫失和, 阳气失宣而致痒。 常见全身皮肤瘙痒无皮疹;亦有肌肤瘙痒有皮疹如粒、如粟;或伴有风团,遇风加重,时隐时作。
3. 4. 2 因寒致痒
《诸病源候论》 曰: “阴盛则寒, 寒则表虚, 虚则邪气往来,故肉痒也。” 寒邪致痒, 常发于秋冬季节。寒凉之邪外袭,全身或局部发痒,或伴有皮疹、风团,皮色淡
白,形身寒栗,遇热则痒减轻。
3. 4. 3 因热致痒
《素问・ 至真要大论篇》曰:“诸痛痒疮, 皆属于心。”心主火, 火热极盛, 热毒燔炙, 灼及肌肤致痒。
《张氏医通》曰: “其火游移, 往来致痒。” 《诸病源候论》曰:“风痒之类, 逢热则瘙痒。” 指出热与痒的关系密切,且有遇热痒甚的特点。 这类痒常伴皮肤色红,或红疹, 或水疱焮热, 密集成群, 遍及全身, 有心烦口渴,睡眠不宁,遇热更重,遇凉则减。
3. 4. 4 因湿致痒
《中医学概论》曰: “突起疙瘩, 形如米粒而痒,抓破之后,渗出水液的,乃脾经有湿。”《中医鉴别诊断学》曰:“湿邪蕴蒸浸淫……滞结肌肤不得宣泄,蕴蒸皮肤而发痒。”湿为阴邪, 浸淫肌肤, 因蕴熏蒸,阻遏阳气,脉络不通,郁而发痒;或全身、或局部皮肤发红,伴有水痘、丘疹。 痒势较剧,反复发作,抓挠后有渗出液,甚则糜烂,伴有身重困乏、腹胀便溏、苔腻等症状。
3. 4. 5 因瘀致痒
《中医临床大全》曰: “血瘀作痒证, 病程缠绵,瘙痒久治不愈,尤以身体压迫处,如腰周围、足背、表带处瘙痒明显,抓痕累累, 紫褐色痕道遍布。”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曰: “ 瘀血茎中痛痒, 则因瘀血阻茎中。”风邪侵及肌肤,郁久成瘀, 阻滞经脉,
引起发痒,且痒痛兼见,常伴有口唇青紫、舌有瘀点。
3. 4. 6 因毒致痒
《中医精华浅说》曰: “毒热燔营, 发病突然, 大片红色风团,状如地图, 遍布全身, 自 觉剧痒。”毒邪侵淫,发病急剧。 风团、风疹色红, 全身皆有。 毒多兼湿兼火, 湿毒蕴结, 火毒内燔, 奇痒难忍, 遇热更甚。 症见发热口渴,心烦躁扰,便结尿黄,舌红苔黄,脉数。
3. 4. 7 因虚致痒
《难经》曰:“痒为虚。”《诸病源候论》曰: “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又曰: “夫人虚, 因邪中于营卫,溢于皮肤之间, 与虚热并, 故游弈遍体, 状若虫行也。”《千金要方》也有血虚之痒、妇人血虚之痒和脾虚之痒的论述,指出血虚是致痒的内因。 血虚生风,营卫失和,乃发为痒。 老年人的胫前反复发痒,就是气血两虚致痒的一种。
3. 4. 8 因虫致痒
先贤有“虫动则痒” 的论述。 《张氏医通》 曰:“虫蚀痒痛。”表明虫是导致痒的病因之一。 一是湿热蕴篜,化腐生虫, 虫动则痒; 二是蚊虫叮咬或爬行皮肤上,其毒液分泌物刺激发痒,发病急、痒势猛,痒痛并见,令人难忍。 皮肤局部一般都有红肿、红疹,焮红起疱。 此外, 还有蛲虫、滴虫、阴虱等致痒。 现代医学的真菌、霉菌、病毒、寄生虫等微生物类所致瘙痒,亦应属因虫致痒的范围。
3. 4. 9 因食致痒
《证治要诀》中记载“食鸡肉及獐鱼动风等物”可导致发痒,主要是食用某些动物类食品如鸡、鱼、海鲜、蛋、奶, 此外还有食品添加剂、辛辣食物、酒精等。 过食鱼、虾、海鲜,辛辣、煎炸、烧烤之味,均能化热助火,毒热内燔,外发肌肤,动风发痒。
3. 4. 10 药物致痒
中药中的斑蝥、川草、草乌、细辛、蟾酥等, 西药中的青霉素、链霉素、磺胺、吗啡、阿托品等, 可使某些人产生过敏、发痒。 多是接触此类药物后,突然发病,剧痒难忍,甚至厥逆。
3. 4. 11 皮毛致痒
因穿戴或接触皮毛、羽绒、化纤、毛织品等物而引起瘙痒。
3. 4. 12 他病致痒
现代医学中某些慢性疾病可出现痒,如糖尿病、肿瘤、贫血、白血病、尿毒症及肝胆疾病等。 这类痒是上述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合并症,痒势较轻缓,随着疾病的好转,痒亦随之减轻或消失。
4 痒的治则
元代薛时平曰: “ 郁与通相反, 郁者究病之根源,通者治法之纲要, 达此二字, 为治痒之能事矣。”他指出“通”是痒之“治法之纲要”,此纲要阐明了治痒大法。 《外科证治全书》 曰: “ 痒虽属风, 亦各有因……证有不同,治亦有别。” 强调治痒必须审证求因,据因论治。 痒的病因在风邪六淫,病位在肌肤经脉,病理在气血不和。 针对痒
的病因、病理及痒的特点,其治则可概括归纳为疏风、祛湿、理血、清毒、杀虫等。 这些治则将“通”寓于疏、祛、理、清、杀之中。
4. 1 疏 风
“风盛则痒” “风动则痒”。 抓住治风即抓住了治痒之纲。 疏风包括祛风、散风、熄风、定风等法则。
治疗常选用荆芥、防风、羌活、独活、苏叶等, 还可选用全蝎、僵蚕、蝉蜕、蜈蚣、乌梢蛇等虫类药物以提高治风效果。
4. 2 理 血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痒往往兼有血热,治疗常用土鳖虫、茜草等凉血活血、补气养血、化瘀通络之品。 血虚治疗采用理血,包括活血、凉血、化瘀、养血等法则。 痒多反复发作,屡治不愈。 久病入络,即入血,血瘀阻络,郁而生热,导致血热。 久痒不愈,渐致血虚,以致时发时止。 治疗当活血通络、清热凉血、补血养血,药物常选用赤芍、白芍、当归、生地黄、黄芪、党参、川芎、紫草、丹参、牡丹皮、地龙、僵蚕等。
4. 3 祛 湿
笔者在治疗皮肤痒证中, 对湿邪拟定了祛、除、燥、利、化的治则, 即祛湿、除湿、燥湿、利湿、化湿。痒兼湿邪, 痒则更盛, 缠绵难治。 正确运用上述法则, 即可达到湿除痒止。 药物常选用苦参、薏苡仁、地肤子、蛇床子、黄柏、苍术等。
4. 4 通 下
《素问・ 至真要大论篇》曰:“诸痛痒疮, 皆属于心。”心主火, 痒多与火紧密相联。 火蕴于内, 灼津伤液, 阴虚内燥, 以致津枯便结, 邪热内停, 阻滞不通。 治宜清火泻下, 通腑泻热, 可起到釜底抽薪、清理攘表的作用。 药物常选用大黄、栀子、黄芩、黄连、枳实、厚朴、玄参、生地黄、天冬等。
4. 5 清 毒
张学文教授说:“热( 火) 盛成毒, 风盛成毒。”火余便是毒,风盛可成毒, “ 风盛则痒”。 因此, 治痒先治风,治风先清毒。 药物常选用黄芩、黄连、栀子、大黄、黄柏、金银花、板蓝根、紫花地丁等。
4. 6 杀 虫
因虫致痒。 蚊虫叮咬、爬行引起皮肤发痒外;湿热久蕴,还可生虫致痒。 临床常用清热利湿杀虫、解毒杀虫等法则。 药物常选用苦参、蛇床子、川花椒、槟榔、鹤虱、土槿皮、大枫子等。
5 小 结
痒是皮肤疾病的合并症,病因在风邪六淫,病位在肌肤经脉, 病理在气血失活。 辨清证型, 审证求因,据因论治。 论治核心是“风”,治法纲要是“通”。
临床采用治风、治湿、治血、通下、清毒等法则。 这些法则围绕风及兼证,须灵活运用,辨证论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