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教育中的“德”

浅谈教育中的“德”

2022-08-29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浅谈教育中的德育

教育,育寄于教,教达于育。

中华文化渊源流远,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无论环境怎样变化,朝代怎样更替;无论是硝烟弥漫,还是歌舞升平;无论是王公贵族 ,还是平民百姓。这个磨平了,消逝了无数岁月痕迹的历史的车轮下,我们中国人始终坚持了一点,那就是, 教育!

中国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几个国家之一,文化体系有着自己独树一帜的领先性和融合性,而我们中华民族的同胞们也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可以说,从古至今,哪怕是在我们最坎坷的时候,中华文化的光辉也并没有因为我们的积弱而遮盖,相反,正是因为有了我们灿烂又深厚的中华文化,世界进程的脚步才如此坚实而快速!而作为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纽带,教育,绝对是中华文化体系中的瑰宝!正因为有了我们5000多年一代代教育者不停地耕耘,我们的文化才如此丰富,正因为我们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地区和地方的中国特色教育,我们的文化才能让全世界都瞩目!

纵古观今,从黄河文化开始诞生之日起到现今,我们的教育者们在他们孜孜不倦的教诲中,书本上的知识往往并不是他们所教授的重点,相反他们更注重教育中德,对社会的责任之德,对父母的孝顺之德,对儿女的养育之德,对自己的行为之德。这些通过教育手段带来的影响为我们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绽放起了巨大的作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孔子作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教导人的时候便将”德”的教育贯穿在他的思想里。三人行,必有我师,单论书本知识,孔子可以说已经站在一定的高度了,但是,他依然要学习,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其他人必定有他所没有的优良品德,无论大小。 烹彘成信——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紫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所说的是,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儿子跟随着妈妈哭泣(即想跟妈妈一起去)。妈妈哄儿子说:“你回家支,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妻子从集市上回家,刚进家门,曾子就要逮猪宰杀,妻子急忙阻止说:“我是跟孩子说着玩的,你怎当真!”曾子说:“婴儿是不可以与他开玩笑的。幼儿不知道这样是和他开玩笑,他是待父母教育而学习的,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您欺骗他,实际是上教孩子学欺骗啊!妈妈欺骗孩子,孩子不相信妈妈,这不是教育孩子的好办法呀!”于是就把猪杀了。这个故事可以说是脍炙人口,告诉我们的也是在教育中我们应该把正面的道德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教育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把自己知道的转达而是要让自己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可以为自己以后行动做指导的东西,这时候在教育中蕴含的道德就更加体现出他的重要作用。

“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园斯金 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人们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的今天我们所要做的更多的是在受教育者的行动中通过我们教育者的教育行动进行正确的干预指导。

孔子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肯定了教师的重要性,作为教育者,身教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老师是儿童心目中最崇高,最有威信的榜样。

班主任的思想、信念和道德,以及态度,仪表和行为等方面,在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和教育作用。身教这种教育方式比批评、责骂与训斥效果好得多,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境界,特别是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姑且从理想境界的高度,来谈师德的高尚,要求 1、 师品,德高为师。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 ,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

把教育和思想道德结合起来是我们中华文化思想的精华,是一代代教育者摸索出来对中华民族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尽管我们过去辉煌过,哪怕我们曾经坎坷过,但是中华名族这个雄狮也是有他自己不能打垮的脊梁的!教育,是中华名族腾飞的动力,是名族复兴的催化剂,而教育中的德育,也正是确保我们中华民族精神健康蓬勃发展的净化剂!只有我们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依旧在教育中秉承着素质道德的贯彻才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真正的让世界文化为我所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