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项
摘 要:怎样采用激励教育方式解决农村小学教育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并对应用激励教育的得失进行分析,提出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激励教育;农村;小学教育;运用;利弊;注意事项
激励教育是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在心理学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当前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所进行的教育模式。所谓激励教学,就是教师以引导启发为前提,采用激发、鼓励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达到教与学相辅相成,增强课堂教学实效的教学模式。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激励研究中曾经发现,一般情况下,人的能力可发挥到20%至30%,而受到充分激励后,其能力可发挥到80%或90%,相当于激励前的3至4倍。因此作为教育管理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应重视激励教育的作用,掌握激励教育的正确方法,分析激励教育的利弊和应注意的问题,并合理的将激励教育理论运用到班主任工作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促使他们主动地努力学习知识、掌握各种本领,有效地实现班级管理目标。
1 农村小学教育的问题及特点
1. 1 农村小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学前教育
农村孩子由于受地域和经济条件的制约,普遍存在着接受学前教育很不规范的现象,一般都是随班就读,年龄和学生认知能力学习进度参差不齐,而大多数幼儿只接受一年的学前教育就进入小学,在此之前,很少有学生受到正规的学前教育。错过了幼儿智力开发的最佳期。学
前教育的缺失,一方面导致了学生入学后厌学的特点;另一方面,学生认知能力也受到很大的制约。意味着对未来教育的不适应。
1.2 农村小学生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家长在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上缺乏引导或引导不当
农村小学生受教育主要依靠课堂的授课及教师的引导, 很多家长仍然不注重对
学生进行家庭教育,有些家长对家庭教育的知识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甚至违背小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
1
拔苗助长,有些家长的教育思想不正确,将教育子女的责任依赖于学校。缺少家庭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学生在
家庭当中往往得不到较好的教育。家长在学生行为习惯及价值取向上的培养也十分不得当,有些家长甚至有误导倾向。比如,有些家长认为为学生读不好书可以出去打工挣钱,在学生价值观很不确定的阶段就给予不恰当的引导,造成了学生厌学的很重要诱因。
1. 3 农村生活环境、信息落后导致学生认知能力较差、认知兴趣丧失
农村小学生生长的环境条件较差,接受信息的渠道主要来自父母的描述及电视等,接受信息量的限制,导致学生入学后对教材讲述内容比较陌生,有部分教材内容学生只是识其字,而不知其意。长时间这种很浅层次上的授课,导致学生认知兴趣的丧失。基于以上问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农村小学生因学前教育、家庭教育及生活环境方面的条件制约,入学后普遍存在对课本讲授内容接受能力较弱,学生厌学及部分学生失学等特征。
2 解决问题的途径———激励教育 2. 1 激励教育及方法
激励从字面上理解为激发鼓励之意。在心理学上,激励就是用诱因来诱发和激起有目标指向的行为。具体说就是通过一定的外在因素去诱发活化其相应的动机,产生行为的推动力,它所强调是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拓展人的内在潜能,从而促使人们在学习上、工作上取得成就。
激励教育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都有成才的愿望和需要,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激励教育强调通过教育的改革,建立积极的教育时空环境和情感体验, 其特点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
育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创设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以激发学生的主体
动力和内在潜能,激发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促使他们在品行、学业和个性等方面都获得全面发展
制订激励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 教师激励学生是学校教育激励机制的重要方法。然而,激励
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方活动的矛盾的统一过程,这个过程既有教师的诱发和引导,又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和接受,双方都有其主观能动性。其中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激励引导学生的自主意识。所谓自主意识,即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对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产生一种自觉意识,是作为主体的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的观念表现。 2
当这种观念支配他们的行动时,就使行为有了自觉性。教师要善于引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教给他们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促进学生的品德和心理素质的不断完善,使他们不断追求新的目标,对生活和学习保持向上的热情。实行激励性的教学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成功的体验。建立一套
适应学生特点和需要的评价奖励标准和方法。在班级管理上,以中介性素质———学生的心理品质的培养为结合点,激励改善学生的心理品质,调动学生自我完善的积极性,逐步发展自我教育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健康形成。班级内实施激励教育要点如下。
1) 深入了解学生,收集分析信息。关心尊重学生,根据学生发展特征和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导向性激励教育。
2) 2)重视非智力因素教育培养,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良好心理品质形成。
3)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不断进行过程性激励,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4)不断对学生提出积极期望,实施目标激励,逐步内化教育要求。 5)采取激励性评价,为学生不断创设成功的教育机会,逐步提高自信心。 6)认真重视班级集体常规建设和个人进步计划制定,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2. 2 激励教育实践
在农村小学生当中,因其特殊的生长环境和教育背景,在学生入学后,对课堂教育十分不适应,而且学生认知能力和个性差异十分大,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学习兴趣方面的障碍。鉴于此,必须认识到,小学生认知能力和自控能力差,但是可塑性非常强。当他们出现难以适应教学内容时,应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并以较容易接受的课程内容来激发他们的信心,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热情。当部分学生出现厌学表现时,教师可以一对一的实施激励,激励方式也可以多样化,对他们安排特定的授课目标,并对其已有的成绩给予表扬、认可和肯定,让他们重新树立起学习的热情,并逐步把这种热情培养成习惯。对逃学、弃学表现的学生,采取的办法是,把授课目标降低一些,进行专人辅导,鼓励他们进行一些手工制作,或激励他们和同学组织游戏活动等方法,激发他们对学生生活的兴趣,让他们先热爱学校生活,然后再逐步引导其进入课堂。在班级整体激励方面,尽
3
量多用肯定学生成绩的办法,即用小学生的标准要求小学生,用农村环境中的认知范围评价学生取得的成绩,让学生认可自己的成绩,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总之,激励教育是在素质教育的目标下,实施的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操作方法。对于农村小学学生素质差异大、教育滞后条件下的教学有较强的适用性,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3 激励教育的利弊
激励教育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习困难学生方面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其操作中也有诸多不良结果。其一,当以个体或小组为单位进行激励教育时,往往目标性更强,取得的效果更理想,但这种操作方式往往造成班级内教学目标不统一的现象。小学生价值观尚不明确,这种不统一的目标会被认为是“看人下饺子”,有失公平,对他们造成心理不平衡的状态;其二,因人而异的目标激励会激发更多学生热爱学习,比整体性的课堂教学及激励更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而且能培养出学生多方面的情操和品格,但这种操作方式在短时间内易导致与教学大纲内容不完全符合的情况,造成难以实现学校教学目标的现象;其三,激励教育是以帮助学生获得成功感为前提的,有利于帮助学生恢复自信,树立学习热情,但同样因为学生价值观的不确定性,导致学生误认为自己很完美,难以找到自己的不足或对自己的缺点难以接受,形成价值观及个性方面的缺陷;其四,打破课堂教学方式的激励教育,因其互动性强,对小学生来说,适用性更强,但容易造成课堂秩序的紊乱,形成学生不严格遵守课堂纪律的不良习惯。
4 运用激励教育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 1 激励教育要及时
小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 有其自身的特点,存在着个性的不同, 教师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特别是对于不喜欢学习且学习较困难的学 生,要经常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进行适时、适度、经常地激励评价, 使之渐渐走上“我要学”的轨道。如,参加某一项活动学生有好的表现时, 对某一点知识的学习有收获时, 某一句话他说得在理时, 等等, 教师都应抓住不放, 并及时给予肯定或表扬,激励他向好的方向发展。
4
4. 2 激励教育要有度程度
激励教育要把握好“度”,激励教育,要根据学生性格和心理发展的不同特点,确定场合、范围、火候。表扬要适而有度,要因人而异,对骄傲自大的学生应少用赞美词语,对抑郁自卑的学生应多一些鼓励。同时,激励也要注意方式,会意微笑、肯定的眼神,口头、书面、当众、个别的夸奖要各取其适。恰到好处的表扬激励才显得可贵,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才能发挥激励机制的功效。
4. 3 激励教育的方向
激励有正向和反向之分。美国心理学家谦〃詹姆士说:“人类本性上最深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尊重。”小学生尤其是落后的学生更愿意被赞美。所以,赞美语言(正向激励) 是教师不可缺少的一门艺术。打击性的语言(反向激励) 一般用于有些学生取得了一些成绩产生自满情绪时, 作为警示, 教师用打击性语言刺激其继续努力进步。
教育是一种交流和互动、一种启发和引导、一种关爱和呵护。教师应毫不吝惜地将满腔热诚注入学生的心田,用充满人文关怀的激励手段, 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幸福, 创造的快乐, 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亲和力、课堂的吸引力, 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力。
参考文献:
[ 1 ] 文秘俱乐部网站:www. office8. cn.
[ 2 ] 海姆. G. 吉诺特. 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M ]. 海南出 版社, 2005 (4) : 101.
[ 3 ] 黄兵. 班级管理中的激励教育[ J ]. 教育艺术, 2008 (7).
[ 4 ] 李向农. 浅谈激励理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J ]. 教育前沿, 2008 (2).
5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