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与教育对策

浅谈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与教育对策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浅谈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与教育对策

云南省盐津县艾田中学 李克其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从儿童时期向青春期过渡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初中学生从认知能力、情感、意志、人生观、世界观、道德品质方面都具有儿童时期不同的变化,生活、学习中会产生较多的心理矛盾。他们心理尚未发育成熟,感情丰富而极不稳定。这一阶段的思维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时期。在整过初中阶段,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相对占优势,可以逐渐地离开具体事物,根据抽象的命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因此,我们必须掌握这一年龄阶段的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做到“有的放矢”,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

一、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

1、 初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加以引导

思维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性认识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根据。思维无论多么抽象,也只能来源于对个别事物的多次认识。从对事物的多次感知中概括出它们共同的、本质的特征。

2、 初中生的逻辑思维独立性在不断发展,可以单独去理解、命题和结论

初中生随着智力的发展,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的形成,不仅客观地观察、评价生活在身边的人和事,而且开始冷静地审视、评价自己。

3、 初中生的思维还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初中生有时会把任性当顽强,把“一意孤行”当做坚定。有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一点

1

挫折就冒然出走。他们的轻率举动带有主观的盲目性,把无理智的大胆当作果断。我认为果断性的发展是和一个人知识经验水平,特别是智力水平分不开的。要培养自己的果断性,必须在思维的开阔性、深刻性、敏捷性和灵活性上下功夫,学会辨别是非,克服轻率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4、 初中生思维逐步向符合逻辑的方向发展,能控制自己的智力活动,使思路更清晰和判断准确

曾经有人把下面这个道德故事拿到初中生不同年级中测验“在欧洲某地有个女人患了癌症,已危在旦夕,医生对她的丈夫海因茨说,有一种叫镭化合物的药可以救你妻子,它是本市一位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不过出售一剂索价2000美元。海因茨倾家当产只弄了1000美元。他恳求药剂师或者便宜点卖给他,或者余下的钱以后付。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在绝望中撬开药房,偷了这种药”。请问: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

测验结果表明,初中学生对道德认识均分布在四个阶段上。

第一是利己阶段。一部分初一年级学生,在回答海因茨该不该偷药的问题上,认为海因茨应该偷药,其理由是他妻子过去为他烧过饭、洗过衣。这表明,低年级初中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还很低。

第二是习俗与舆论阶段。一些初中生认为,既是海因茨的妻子过去待海因茨不怎么好,现在他还是应该去偷药。因为他妻子现在急需别人的帮助。反对海因茨去偷药的学生理由是,钱不够也不应该偷。偷东西是不正当的行为。针对这些学生的测试结果,和利己阶段比较,这时的初中学生已经从关心自己的需要发展到了较全面地关心别人的需求。

第三是法律和义务阶段。许多初中学生认为正确的行为是完成自己应尽的义务,遵纪守法,在回答海因茨该不该偷东西的问题上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赞成,一种反对。赞成的

2

理由是,海因茨是为了救妻子,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偷药的。而反对的理由是,药是药剂师的,偷东西是犯法的。这阶段初中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并没有超出常规要求和社会的希望。

第四阶段是社会契约阶段。相当一部分初中三年级学生在发表对海因茨偷药问题上的看法认为,舍身救妻子在道德法庭上是值得同情的。他本人是社会的牺牲品。这阶段的学生能比较灵活地衡量道德行为。

从以上初中学生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的不同回答,我们不仅看到了初中学生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性,而且还看到了他们对道德认识发展的差异性。这种认识发展的差异性表现在他们的年龄和思维等方面:这是一个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二、初中学生个性发展规律

所谓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是一个具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与众不同的兴趣、智能、气质、性格上。

教育者依据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于启发和引导,通过启发和引导使学生在复杂的学习和生活中消除烦恼、排除困难,集中精力学习,要注意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

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虽然有了发展。但这种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依赖于具体形象的指导。这时,教师要选择好教育手段。一是要用自身的良好形象来影响他们,二是在学习指导中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克服思维的依赖性和不彻底性。

3

2、引导好学生的交往

交往是一种基本的社交过程,通过这种过程使人实现个性,建立和维护同他人的关系。初中学生的交往可以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但必须由教师的指导,教师在指导时。必须根据具体形象给予正确的引导。

(1)教师与学生的交往

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应从关心和支持的角度出发,因为初中学生对教师的情感是内在和含蓄的,外表上表现疏远和执拗。另一方面又对老师的管束反感。因此,教师在交往中不要以长者的身份出现,必须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以朋友和指导者的身份出现。这样有利于实施有效的手段,又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的心里状态。

(2)指导好学生与社会成年人的交往

社会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社会成年人与学生的交往就其动机而言有好有坏,对学生来说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由于初中生涉世不深,对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抵御能力还不强,如果在交往中消极因素大于积极因素,他们很可能向错误的方向走去。

(3)指导好与同伴的交往

初中学生与同伴的交往对其自身的个性发展有重要意义,通过交往,他们对待自己,对待他人的观念在发生变化。指导学生相互间的交往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通过交往形成热爱和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团结互助等良好的品质;二是要知道他们在交往中不要形成不良的小团体,既要尊重其独立性,又要及时给予正确引导,不能任其自由发展。

4

三、初中学生的情感发展规律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当客观事物符合人的需要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态度,就会引起喜爱、高兴,满意的体验。反之,当客观事物不符合人的需要时,就会产生消极的态度,引起厌恶、失望、沮丧的体验。因此,情感是学习、交往、自我实现等社会属性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条件下产生的。

1、初中学生的情感特点

情感体验的半外露、半隐蔽性是初中生的第一个特点。小学阶段具有明显的外露特征,喜形于色,内心和体验和外部表情动作较为一致。初中阶段,表达情绪的方法越来越多: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有所提高,外部表情动作逐渐减少,但力量更强:内心体验有所加深和延缓,发现心境、情绪外露性减少,隐蔽性增加。但由于调节、控制能力有限,仍容易外露出一时的激动情绪。

情感体验发展的不稳定性是初中学生的第二个特点。初中学生一般情绪乐观,很少沮丧和失望;独立感逐渐加强,依赖情绪减少。但情感体验不稳定、不平衡。往往出现矛盾状态,不能很好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自我监督能力还不强,加上某种生理激素的变化,因而具有高度的情绪兴奋性、激动性、紧张性和冲动性。对待学习带有倾向性、单一性,容易产生偏科思想,教师在实施教育过程中,要根据初中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注意引导和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克服、防止那些浅薄和轻浮的情感。

2、初中学生不良情感的调适

初中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造成情绪的纷扰,影响学习。若不及时调适,就会造成不良后果。因此,有针对性地调适情绪纷扰,纠正不良情绪,对初中学生来说十分重要。

5

(1)教师对学生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在中小学因与教师的关系好、情感深而努力学习,或因与老师的关系不好、情感不融洽、拒绝、抵制、放弃学习的学生,并不是个别的,它说明,情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极奥妙的作用。

初中生常常在情感上把某一位教师同其所教的课程混为一体。因此,当他们与某老师关系好、情感深时,就会对老师教的课程持肯定的态度,并对这门课程产生积极地情绪和情感,而主动地学习,虚心诚恳地接受老师的教导。

(2)教育者要根据自己所处的不同地位和角色,使学生产生相应的“角色情感”

班主任是与本班学生接触最多、了解学生最深的教师。一般地说,初中学生与班主任关系的疏密,情感的深浅,对班主任评价的高低,不在于班主任的严厉管理,而在于班主任对班集体和学生关心的程度。

要使初中学生对班主任产生喜爱的情感,最根本的是班主任要主动亲近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班主任对学生的关系和爱护,还表现为热情关心班集体的荣辱。当班集体取得好成绩的时候,要跟同学一起分享胜利的欢乐;当班集体受到挫折和遭到失败的时候,要帮助他们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重新树立信心,争取创造新的业绩。

作为心里过程之一的情感,同其他心理过程一样,都是人脑的机能。一个人心里的变化发展都是由反映到人脑中的客观事物决定的。对初中学生来说,影响他们情感及心理的最主要的客观事物就是学校的教师的言行,尤其是对他们的教育方式。换句话说,学生对他们产生什么样的情感,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因此,教师要积极主动地用自己的言行和教育方式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对自己产生有利教育、教学的积极情感。

6

总之,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的结果是受教育者的心理发生预期的变化,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的必然性和规律性是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发生一切变化的根据和基础。笔者认为,作为学校教育者来讲,要牢牢抓住这个契机。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