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凝练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南方论刊・2014年第2期 理论前沿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凝练 王现东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103) 【摘要】中共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最新的凝练和概括,这是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理论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新凝练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第一,它具有深厚的理论和现实根基;第二,它在结构 上更加简明,既具体而又层次井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第三,它在表述上 更加科学严谨、易记易懂,从而增强了公众亲和力与社会参与度。这一新凝练的意义在于:第一,有利于中国共产 党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和主动权,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形成正能量,推动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第二,有利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建设进一步落到实处;第三,有利于建设社会主 义文化强国、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迎接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和价值观挑战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概括;特点;意义 自从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大力建设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以来,凝练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成为理论界、文化教育界等各界关注的热点。中 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指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 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要深 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并进一步 提出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 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 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在原有基 础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作的最新凝练和概括, 这一凝练和概括将过去比较冗长的表述精炼为24字:即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 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新凝练是 主义者对平等、和谐、幸福、人的全面发展等价值的追 求,到科学社会主义对公平正义、尊重人权、友爱互 助、和谐、自由等价值理念的畅想,再到苏联、东欧、 新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可以说,不同 时代的社会主义都有其旗帜鲜明的价值追求,价值观是 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的价 值标签。某种程度上,社会主义就是基于对资本主义价 值观的批判、承载着人类的价值理想而诞生和发展的。 从本原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是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价值 追求,它反对一切压迫、奴役和剥削制度,主张消灭贫 穷和阶级对立,实现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这些价值追 求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重要的是指导了社会主义 的实践,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深刻、最波澜壮阔的社会 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和正在 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历史发展的必然结 产生深刻的影响。 果,它特点鲜明,意义深远,标志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总起来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斗争,是两种制 体系建设将进入新的阶段,也必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度的斗争,两种意识形态的斗争,同样也是两种价值观 观的培育和践行指明方向。 念的斗争。价值观方面的问题过去我们没有引起足够重 视,也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环顾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的最新理论成果 不可逆转,文化发展呈现多元化态势。而数字化、信息 众所周知, “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 化的潮流又使得文化传播途径趋向多样化、传播速度日 立物而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它具有多方面的内在规定 益快捷化、文化交流范围不断扩大化,文化交流和冲突 性。它是一种思想理论体系,是一种不断发展的社会历 日趋频繁,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碰撞、交流、整合日 史运动,也是一种不断变革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但 渐成为常态,成为全球化过程中最为瞩目的问题之一。 毫无疑问,社会主义也是作为一种价值体系而存在的。 价值观作为文化的核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凸显在人 社会主义既然不同于资本主义, “既然称之为社会主 们面前。所以,当我们反思社会主义所遭受的挫折的时 义,就必然有它内含的核心价值。”…所以,在“社会 候,就不得不重视价值观维度的反思。某种程度上,社 主义”多方面的内在规定性中,必然内蕴着它不同于资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晦暗不明也是社会主义遭受挫折的 本主义的价值意涵。从莫尔、康帕内拉等早期空想社会 深刻原因。 一、8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中,通过全面总结 社会主义历史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共产党对这一 问题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构想,构筑了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框架;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 “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 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 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 的继承和发展,是改革开放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坚持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地位,是科学凝练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必备前提。 科学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必须立足于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新凝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必然结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现实根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 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练、培育和践行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 大实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不断 同思想基础”;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 “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方向,”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 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 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 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 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的新凝练必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 育和践行。这预示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进入了新 的历史阶段。 二、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凝练的特点 第一,从凝练的根据来看,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新凝练具有深厚的理论和现实根基。这一新凝 练的理论根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现实根基是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离开这两大基础,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的凝练就会偏离方向,丧失内涵,成为无源之 水、无根之木。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十八大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根基。自从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的命题以来,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成为学 界、政界、文化界关注的热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价值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2】 如果不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地 位,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坚持马 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理论,而照抄照搬西方文化价值观 或中国化传统文化价值观,缺乏历史的批判和继承,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必然会偏离方向,丧失其本质 属性。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 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 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 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一 论断不仅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基本内容和 理论架构,实际上也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 思想和理论基础。这个理论基础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总结实践经验,并借鉴人类文化之精华,逐步形成了一 系列社会主义性质的价值观,如富强、民主、文明,依 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勤劳致 富、共同富裕、公平正义,以人为本、诚信友爱、社会 和谐、科学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社会主义荣辱观 等价值理念和价值取向,这是我们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的重大成果。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新凝练,实际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 的价值理念和价值取向的一次集中概括。当然,这一概 括还会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不断深化而逐 步完善。 第二,从结构上看,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新凝练更加简明,既具体而又层次井然,使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富 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 国、敬业、诚信、友善”,共24个字,将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首次具体化、明晰化。这就初步解决了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是什么”的争论,让社会各界对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最基本的依据。这是一个 历史的进步,也为解决下一步“怎么做”(即如何培育 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理论支撑。构建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只提供给一个宏伟的体系架构是远远不够的,还必 须进一步凝练出指向更为集中、更为简明的价值观,以 凸显主导价值观的“核心性”。l3 如今,这一问题得到 了初步解决。当然,结构的简明并非对此前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的否定,相反,这一删繁就简是以此前的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架构为前提的。这也是理论辩证发 展所必经的阶段。 这一凝练和概括还表现出鲜明的层次性——国家层 面的价值诉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 价值诉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价值 诉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样的结构层次,既 体现和勾画了全体公民对国家未来的期许和向往,也为 施政者和各级社会管理者提供了价值观念上的顶层设 计,同时还为全体公民的行为提供了价值理念和价值规 范。这必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具有更 9 强的可操作性,从而有利于形成社会主流价值观,引领 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推动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 第三,从表述上看,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新凝练更加科学严谨、易记易懂,大大增强了亲和力 和公众的社会参与度 从根本上讲,价值观是人的思想 和行为的标准,价值观建设就是对人的改造,就是把人 民改造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公民。这就 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社会制度、社 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_4】 必须有广大公民的主动和积极参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一个艰 巨而浩大的工程,脱离人民这个主体,没有广大公民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 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凝练、倡导、培育和践 行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以振奋民族精神、引领社会思 潮、凝聚社会共识,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 思想基础,从而激发社会发展进步的“正能量”。中国 共产党适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凝练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把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到“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 主动和积极参与,官方再怎么提倡和推动,也只能是独 角戏。而要让广大公民主动、积极参与,首先需要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反映人民的利益和需要,并在表述 上贴近百姓、贴近民生、通俗易懂、亲和力强,为老百 姓所喜闻乐见,易于理解和接受,并不断转化为具体行 动。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必须面向全体公 民,必须交给广大人民群众一个科学严谨、直指民心、 易记易懂、便于实践的价值观架构和内容。这样,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才能促进全民参与,在实 践中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建设的社会公众参与度,使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真正参 与其中,成为自觉的追求和实践,形成广大人民群众自 觉、主动、积极参与的态势。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的表述无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凝 练和表述做了一个成功的示范。 三、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凝练的重 大意义 第一,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凝练有利 于中国共产党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和主动权, 有利于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促进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核心价值观的培 育和践行是一个重大的意识形态问题。十七大报告强 调指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 态的本质体现”。核心价值观作为一定时代和社会中居 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价值观念和基本价值准 则,具有相对稳定性。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个国家 如若没有相对稳定的核心价值观,或核心价值观逐步丧 失(或遭遇解构),社会必然是散漫、病态或不稳定 的。中国封建社会形成并长期奉行“仁”、“义”、 “礼”“智”“信”的核心价值观,西方资本主义社 会业已历练成“自由”、 “平等”、“博爱”、 “民 主”、“人权”、“法治”等核心价值观。在现代社会 普遍实行政党政治的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的执政党, 都必然重视价值观问题,都必然通过行之有效的价值观 塑造来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因为“核 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社会 10 主义发展方向”的高度,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一个重大突破,它必将为引领 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新的理论视野和方法论指导。 ’ 第二,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凝练有利 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落到实处。建设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终必须落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建设上,落实到对全体公民的价值观教育、培育和践 行上。这就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和明晰 化,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底具体是那些价值观。这 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前提。这个问题如果长期处于争议、 悬置和不确定的状态,必将妨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的顺利推进。诚然,理论的探索和创新需要一个过 程,需要改革的推动和实践的不断深化,需要执政党、 理论界、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和积极参与。在这个过 程中,执政党的理论创新和价值引领至关重要。党的 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的科学命题,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 基础、理论架构和原则性内容,十七大报告提出“大力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但直到十八 大旗帜鲜明地提出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 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 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终于才更加具体化和 明晰化。这一核心价值观不仅从价值维度上勾画出国家 的前途和未来,也为各级政府和社会管理者提供了价值 观的顶层设计,同时还为全体公民提供了基本价值理念 和价值规范。这必将有利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 设落到实处。 第三,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凝练有利 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 力、迎接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和价值观挑战。价值观是文 化的核心,是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一个深层次的文 化问题。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冲突日 益加剧,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竞争,将是以价值体系 和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思想和智慧之争。”_6 对中国这样 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而又处于社会转型进程中的发展 中国家而言,价值观问题显得尤为迫切(下转第7页) 家主张来定义,就是“天人合一”,“主客合一”,即 土壤环境治理,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加快农村河道、水 人与自然的统一。总之,生态农业意味着资源环境和可 环境综合整治。七要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八要创 持续发展,克服工业文明弊端,优化产品结构,转变发 建生态文明示范县和示范村镇。开展宜居村镇建设综合 展方式,生态功能、环境资源能被最合理、最有效地发 技术集成示范。 挥和利用。 这必然要求城乡一体化发展以生态和经济的协调为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乡居民健康和城乡经济社会发 前提,淘汰存在严重污染的产品和工艺,大力发展绿色 展的前提条件,工业社会所伴随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已 产业,减少资源消耗;选择环境保护与经济健康发展相 然使人类感到了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功能 紧张。因此,新型城乡关系,一定要倡导绿色经济、低 碳发展和循环产业,一是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二是 城乡生态权益平等的体现,三是生态功能互补、生态文 明共建、生态效益共享的主题。 为此,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一要加强农村生 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二 要加大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实 施力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三 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统筹安排新的退耕还林任务探索 开展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试点工作。四要加强国家 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和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中央财政 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增加湿地保护投入,完善林木 良种、造林、森林抚育等林业补贴政策,积极发展林下 经济。五要继续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六要 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搞好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 统一的产业结构、生产结构、能源结构、技术结构和消 费结构;在生态保护区、限制开发区给予财政投资贷款 支持,加大投资税收优惠,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等 措施,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既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又要充分发挥保护区的多种功能。加强生态法制建设, 将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念纳入立法。 中国共产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建设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新的政治理念, 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升 农业综合发展能力,写入党的文件,转化为国家意志, 通过政府举措,逐步推进落实,前景值得期待。 [该文系2 0 I 1年天津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TlDl10-074)的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任淑艳,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党史部副教 授。 编辑,何火权校对,文琪 (上接第10页)和重要。当今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 已经逐渐被打破、被边缘化,而新的现代文化价值观正 参考文献: [1]李忠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卟 [2】方爱东:社会主义的价值学视域:原则与启示[I】.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 经历选择和建构的历史进程,文化冲突鲜明地表现为价 科学社会主义,2005,2. 值观的渗透、冲突和碰撞。近年来,我们忧心忡忡的所 谓“信仰缺失”、“价值失范”等,印证了文化冲突的 现实和价值观建构的必要性。我们必须看到,无论在理 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我们的价值观建构与文化发展、社 [3】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作用论略【N].光 明日报,2011-11-23. 会进步还远远没有形成自觉的统一。价值观建构与文化 发展的疏离,往往使核心价值观建构失去文化依托;而 【4】王晓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U]. 求是杂志,2012,23. [5】石国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意识形态 文化发展中的价值迷失,又极易导致文化发展偏离正常 的轨道。价值观建构与文化发展的自觉统一,是社会发 建设【N]冲国教育报,2007—03—27. 展进步的必然要求。今天,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 化挑战,就必须正视价值观问题的重要性,把社会主义 [6]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国、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迎接全球化时代的文 社,2007,29. 作者简介:王现东,山东泰安人,山东青年政治学 核心价值观建设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十八大报告对社 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凝练,是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迈出 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与研究。的重要步伐。 编辑,何火权校对,文琪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