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庆谈判 1、背景:
⑴抗日战争胜利。⑵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
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美国的积极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2、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谈判的原因
⑴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⑵为了欺骗人民。 3、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目的 ⑴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 ⑵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4、谈判时间:1945年8月至10月 5、中共代表:毛泽东、周恩来 6、结果: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7、认识:
⑴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 ⑵国民党统治的本质是独裁和内战。 二、挺进大别山 1、时间:1947年夏
2、主要领导人: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 3、出发地点:山东西南 4、进攻地点:大别山地区
5、选择大别山地区进攻的原因:敌人兵力空虚
6、意义:
⑴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⑵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
⑶严重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中考目标要求:
列举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分析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主要原因。 课文内容提要: 一、三大战役 1、背景:
(1)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英勇奋站,消灭了国民党军队 两百多万。 (2)国民党军主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周围。 (3)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2、时间: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 3、主要战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二、渡江战役
1、时间:1949年4月。 2、人物:中国人民解放军。 3、战果:
(1)国民党的长江防线顷刻崩溃。
(2)1949年4月22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三、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1、国民党发动内战不得人心。
2、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略决策正确。(如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了战力量反攻、战略决战、渡江战役等) 3、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4、广大人民对人民解放军的支持。(如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解放用小车推出来的”) 5、军事进攻与政治用手段相结合。(如北平的和平解放)
附后2: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B、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C、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D、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 2、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三次发电报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进行和平谈判。其真实目的是:( )
①为发动内战赢得准备时间 ②欺骗人民,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嫁祸到共产党身上 ③积极争取国内和平 ④希望同共产党合作,建立和平、民主的新中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 )
A、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 B、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 C、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 D、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
4、“1947年7月至9月,解放战争形势起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即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国民党军队则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这一转变,是以解放军渡过黄河向南进攻,把战争推进到国民党统治区为标志的。”这段话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A、重庆谈判开始 B、《双十协定》签订
C、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D、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5、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的三次主力大决战不包括:(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6、有人形象地称辽沈战役为“关门打狗。”认为这里的“门” 是指:( )
A、辽宁 B、沈阳 C、长春 D、锦州 7、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人民解放军主力是:( ) A、东北人民解放军 B、中原人民解放军 C、西北人民解放军 D、华东人民解放军 8、三大战役中,邓小平曾亲自参与指挥了:(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9、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基础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0、三大战役中,歼灭国民党军队人数最多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11、平津战役的战场在:( )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华东地区 D、西北地区 12、平津战役后,北京的文物古迹得到了完好的保护,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人是: A、张学良 B、李宗仁 C、傅作义 D、杨虎城
13、三大战役胜利的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 )
A、粉碎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B、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C、粉碎国民党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D、解放了重要的交通线和大城市
14、“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的这首诗写于哪次战役胜利之后?( ) A、挺进大别山 B、渡江战役 C、三大战役 D、解放华东 15、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是:( )
A、三大战役 B、渡江战役 C、北平和平解放 D、南京解放
16、在开国大典上,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54尊礼炮齐鸣28响。你认为其中的数字“54”、“28”与下面的哪两个历史事件有关?( A、鸦片战争 五四运动 B、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7、既参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又参加重庆谈判的中国共产党人是( ) A、周恩来 B、毛泽东 C、王若飞 D、朱德 18、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了敌人进攻的指挥员是( ) A、毛泽东、周恩来 B、刘伯承、邓小平 C、彭德怀、贺龙 D、朱德、陈毅
19、解放战争中,国共两党军队的主力决战开始于(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0、当人们看到矗立在长春南湖公园的解放纪念碑时,都不禁会想到1948年长春获得解放的那场战役,它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2、和平解放北平,功劳最大的国民党将领是( )
A、蒋介石 B、傅作义 C、李宗仁 D、汤恩伯 23、三大战役从地理方位来看,从南到北依次是( )
) (1)淮海战役(2)辽沈战役(3)平津战役
A、⑴⑵⑶ B、⑵⑶⑴ C、⑴⑶⑵ D、⑶⑴⑵ 24、标志统治人民22年之久的国民党政权垮台的事件是( )
A、三大战役 B、渡江战役 C、南京解放 D、北平和平解放
25、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在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当“诗人总理”温家宝深情地朗诵这首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诗作时,会场上想起了热烈的掌声。诗歌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
A、解放战争后台湾与大陆分离 B、鸦片战争后香港被英国占领 C、16世纪中叶澳门被葡萄牙占据 D、20世纪90年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附后3:
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
材料一: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面对这种形势,蒋介石的谋士陶希圣说:“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1945年8月,蒋介石在短短的十天内一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共同商讨国家大计”。 材料二:只要和平有望,仍不放弃和平的谈判。即使被逼得进行全面自卫抗战,也仍然是为争取独立、和平、民主、统一。 ──周恩来《在上海鲁迅逝世十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与哪一历史事件相关?
(2)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共同商讨国家大计”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3)当时进行的和平谈判有希望吗?为什么? (4) 对此,中共做出了什么决定?为什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