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菊
摘要:学校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为目标的,能力素质的培养是教育的核心,也是当前高职院校讨论的核心。文章针对基础能力、发展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做了简要的分析与研究,并结合多年来教育工作的一些实践和思考,对高职院校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能力培养学生中图分类号:G715.5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22.069
我国的高等教育目前已经进入大众化,这也就表明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面临就失业的问题。如何才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工作,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好的能力素养。高校的能力素质培养主要由基础能力、发展能力和应用能力三方面构成。同时,学校也应该有较好的培养方法。1高职院校基础能力素质的培养
基础能力素质是适应社会生活最基本的知识,是反映学生毕业后能否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的特征,包括道德能力、学习能力与适应能力。这三种基础能力是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道德能力是学生立身之本,是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是道德的规范和引导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是大学生成长之基,就是指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会学”。所以,学生只有懂得“会学”,才能实现“学会”,才能不断提高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是大学生生存之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指社交能力、处事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同时社会适应能力是反馈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高低的间接表现。2高职院校发展能力素质的培养
高校对于发展能力的培养相对重视,发展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在毕业踏入社会后,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继续发展,主要包括交流能力、认知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它关系着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和品德。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多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认知能力既是根据认知者的过去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而进行的,又必须通过认知者的思维活动来进行。管理能力是高校教师在课堂上经常强调的问题,它是组织管理技能、领导能力等的总称,从根本上说就是提高组织效率的能力。创新能力是学生发展的灵魂,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创新能力在教学中一直在提倡,但是仍属薄弱环节,学校在此方面应注意硬件与软件设施及人员的配置。3高职院校应用能力素质的培养
应用能力是学生进入社会后的最关键的一步,如何展现自己的价值,就看学生如何运用自己的知识,为社会作出贡献。应用能力一般包括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包括科学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生产实践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人的智能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高等院校中,实践能力素养得到了较好的训练,是学生的成功之道。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学生的价值之求,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知识技能是否扎实、就业心态是否端正、是否有适应岗位的实践能力等。创业能力分为硬件和软件,硬件就是人力、物力和财力;软件就是创业者的个人能力,包括专业技能和创业素质。学生创业必须有着投身创业的理想和志向,否则,往往被创业中的困难、挫折所吓倒。有创业志向的学生在
校期间就应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志向,有意识地培养创业的意志品
质。在树立崇高理想的基础上,和实际学习目标结合起来,在学习过程中不怕困难和挫折,严于律己,出色地完成学业。同时,应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确立目的、制定计划、选择方法、执行决定和开始行动的整个实践活动中,实现意志目的,锻炼意志品质。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注意培养提高自我认识、检查与监督在创业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
这些能力对学生成人、成长、成才、成功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构建能力培养体系的重要支撑。他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而形成大学生的能力体系。提高大学生能力是多赢之举,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成为务实之举。4高职院校能力素质培养的课程开设
现在很多学校都在推动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式,在课程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素质等相关问题。
4.1课程的开设没有充分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
“学以致用”,但是目前有很多毕业生,包括一些优秀的毕业生,毕业后到企业或公司仍然要从头学起,或者是与学校学习的方法相差很大,这就说明了学校学习的知识与社会知识相差很大,学校没有充分做好与企业的结合。4.2教材的选用没有特色
教材是学生入门的第一手资料,如果教材选用不好则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高职院校相关的专业教材很多,但是需要选择比较新颖的、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有很多院校的学生毕业后的教材都是崭新,这就说明了教科书的作用如何。4.3课堂上需要多种教学设计
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行为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框架,以工作情境为支撑”的教学活动,创造一种学与教、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社会交往情境,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和创造,让学生主动去构建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从而实现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在现在企业中,技术型的人才是极为缺乏的,能力本位的价值观念将会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选择适用的教材,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参考文献:
[1]周光迅.大学教育综合化[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任喜峰.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6,(7).[3]郑禹.能力本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Z].2011.[4]王枝茂.浅谈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Z].2011.
作者简介:张洪菊(1984-),女,讲师,连云港工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工艺设计系,江苏连云港222006
-8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