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美学”提出的理论背景
作者:吴时红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03期
摘要:对我国国内第一次“美学大讨论”所形成的“四派”观点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结合苏联“社会派”美学对李泽厚的“实践派”美学的影响进行了必要的梳理,考察了实践论美学在中国提出的理论背景。
关键词:实践论美学;理论背景;美学大讨论;前苏联“社会派”美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DOI:
3.015武汉理工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 第25卷 第3期 吴时红:“实践论美学”提出的理论背景 一
论及20世纪50—60年代在我国兴起的长达十年之久的“美学大讨论”的起因和过程,作为此次美学大讨论的积极参与者和实践论美学倡导者的李泽厚,在2003年的一篇访谈文章中这样回忆道:“最早是朱光潜在《文艺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叫《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作自我批判。周扬看了这篇文章以后很满意,表明朱光潜愿意接受马克思主义,改造自己,是知识分子的代表。他这样一个大教授,地位是很高的。当时毛泽东正提倡学术问题可以‘百家争鸣’,美学讨论就这样开始了。”\\[1\\]其实,早在1950年1月,为了回应蔡仪对其“移情说”和“距离说”的批评,朱光潜在《文艺报》发表的《关于美感问题》一文,就已经拉开建国后我国美学论争的序幕,只不过当时的论争还基本停留在学术探讨层面而没有上升到政治意识形态的高度。
直到1956年《文艺报》第十二号上发表了朱光潜对过去美学观点进行自我批判的文章《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时,一种亟待在美学领域确立起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理论指导地位的学术论争意图十分明了。关于这一点,只要管窥一下朱光潜的这篇文章在发表时《文艺报》编者所加的按语“我们认为,只有充分的、自由的、认真的相互探讨和批判,真正科学的,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的美学才能逐步地建设起来”\\[2\\]1,就可见一斑了。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朱光潜在此文一开始就言之凿凿地指出他在解放前发表的一些美学和文艺理论方面的著作,在青年读者中发生过广泛的毒害影响,并在阐述“破”与“立”的关系时,写下了如下矛盾的话了。一方面,他讲道:“解放以来,对于这件事一直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着罪孽的感觉,渴望着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学好一点,先求立而后求破,总有一天要把思想上的陈年病菌彻底清除”\\[2\\
;而另一方面,他又指出:“不立固然不能破,不破也就不能
而之所以出现对待“破”与“立”时而有先后之分,时而又
立,立与破是要同时进行的。”\\[2\\
必须同时进行这样矛盾的情况,其根源在于中国的新生政权当时意欲在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确立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关于此,正如朱光潜在此文中所明确讲到的:“现在党和政府为了迎接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对知识分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他们进行进一步的彻底思想改造,以肃清腐朽的资产阶级思想的残余,建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方法,以便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他们的潜力。”\\[2\\“一盘唯心主义的杂货摊”\\[2\\
也正是因此,我们才能理解朱光潜何
以要在此文中将其早年出版的著作(像《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统统看作是
;何以要在此文中将其文艺思想的反动性形成过程以及其“反
现实主义和反人民的本质”\\[2\\]9揭露得如此的详尽备至;何以要在此文中把其美学的主观唯心论的色彩和“完全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特点展露得这样淋漓尽致的根本原因了。
在朱光潜自我检讨的文章发表之后,《文艺报》上相继发表了贺麟的《朱光潜文艺思想的哲学根源》,黄药眠的《评食利者的美学——朱光潜美学思想批判》,蔡仪的《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本来面目》,敏泽的《朱光潜反动美学思想的源与流》等文章,来展开对朱光潜文艺及美学思想的批判。后来,在批判朱光潜的文艺、美学的思想过程中,出现了耐人寻味的变化,批判者内部出现了相互批评,尤其是蔡仪1956年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批判黄药眠,更是直接导致批判者内部的分裂。正如周来祥在一篇访谈文章中讲到的,值得注意的是,对朱光潜的批判,到蔡仪的文章一出来,情况就开始有所变化了。因为蔡仪的文章是针对黄药眠来的,说黄药眠你也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这样一来,批判的气氛有所缓和\\[3\\]。与蔡仪批判黄药眠的文章差不多同时发表的,还有朱光潜的《美学怎样才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李泽厚的《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等等,这些文章的发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此次美学论争过程中极左的心态和火药味,而且也部分地提升了此次美学大批判的学术化程度。
这样,围绕着美的本质、美感等问题,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形成了今天众所周知的“四派”:一是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二是以吕荧、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派”;三是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四是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派”,即“实践派”。 二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简要分析一下这“四派”的基本思路和代表观点。 第一,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美学。蔡仪以旧的形而上学美学观为指导,阐发了其对美、美感以及艺术的认识和看法。在《新艺术论》一书中,他对美作了如下界定:“所谓美的就是典型的,典型的就是美的。这就客观现实来说是如此,就艺术来说也是如此”\\[4\\]171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美学》一书中,在谈到美的本质问题时,他讲道:“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一般的东西;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4\\]238在谈到美感时,他指出,美感或美的情绪产生于“适合于美的观念的典型的形象”\\[4\\
。为此确立了从现实事物去考察美,去把握美的本质的“客观说”。然而,综观
蔡仪此时期的美学思想,不论是1942年出版的蔡仪的第一部代表性著作《新艺术论》,还是之后出版的《新美学》,在论述“美的客观性”方面,蔡仪的观点几乎是前后一致,基本没有什么改变。他认为,在人类出现之前,美就已经存在,没有人,也有美。蔡仪上述关于美的本质及美感等的看法是相当片面的。朱光潜和李泽厚都对其观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批评。朱光潜直接称蔡仪的美学为“见物不见人”的美学,批评“蔡仪所了解的‘美’,纯粹是客观的,即纯粹是自然性的,没有丝毫的主观性,也没有丝毫的社会性”\\[5\\]53。因为在朱光潜看来,“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6\\]。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派”更是强烈反对蔡仪的这种离开人和人类社会来抽象地谈论自然美的客观性的观点,李泽厚说:“蔡仪拒绝从自然与实践(社会生活)的活生生的关系中去考察和把握自然的美,认为自然美与人类生活根本无关,认为自然美在于自然本身,它先于人类而存在。”\\[7\\]128因此,我们觉得,蔡仪的“客观派”美学,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直观的唯物主义(静观的机械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美学学说。它的最大缺陷,诚如万斯洛夫所指出的,虽然它也“承认美的客观性,然而对这个范畴的考察却脱离了人们的社会历史实践”\\[8\\]。
第二,以吕荧、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派”美学。吕荧、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派”美学,则是试图在唯物主义反映论之外来探讨“美的本质”,从而提出了美是人的主观观念,美就是美感等主张。
针对蔡仪“美是典型”论的缺陷,早在1953年发表的《美学问题》一文中,吕荧就提出“美是人的一种观念”的观点,来阐发他对于美的本质的看法;之后,在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这一观点进行发挥的基础上,吕荧又比较细致地阐发了他对美的本质的思考,他说:“美,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但是对于美的看法,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相同的。同是一个东西,有的人会认为美,有的人却认为不美;甚至于同一个人,他对美的看法在生活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原先认为美的,后来会认为不美;原先认为不美的,后来会认为美。所以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9\\]在吕荧看来,美的本质就是一种可以被归结为人的主观的“观念”的东西。这种美的本质观不仅把美与美感混淆了起来,而且必然使美的客观属性、客观标准也遭到了全面否定。尽管在后来他试图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美学观来丰富其“美是主观观念”的看法,并说“美的研究还需要采取历史唯物论的观点”\\[10\\],但是,由于他始终把人的主观的“观念”看作是“美的本质”的最终落脚点,这就使得他对美的本质的看法不可避免地陷入主观唯心主义。
与吕荧的观点相似,在1957年2月在《新建设》第2期上发表《论美》一文中,高尔泰也开宗明义地指出,“美是主观的”\\[11\\],并说美是人主观设立的一种标准,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判断和评价,从而引发了批判。之后1957年7月在《新建设》第7期发表的《论美感的绝对性》一文中,为了对批判者的批评进行回应和辨析,高尔泰则是简洁明了地提出了“人的心灵就是美的源泉”,“美只要人感受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它就不存在……”等美论观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2\\]。在高尔泰看来,美不仅是主观的,而且更是和美感可以等同起来的东西。这种美的本质观,既忽视了美感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又忽视了美感的客观标准,因而也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美论观。总而言之,吕荧、高尔泰的“主观派”美学,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美学学说。它的最大缺陷就是在美的看法上宣扬绝对的相对主义,而否认美的客观标准的存在。
第三,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美学。在《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这篇自我批判的文章中,朱光潜说:“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所以,“要解决美的问题,必须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美学怎样才能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这篇评价蔡仪美学观点的文章中,朱光潜指出:“美感在反映外物界的过程中,主观条件却起很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它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5\\]44可见,在朱光潜看来,无论是解决美的问题,还是美感的问题,“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他始终认为的最为正确的思路。
然而,由于朱光潜这里所谓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在美感的层面上,确切地说是在将美混同于美感的层面上来谈的;由于他的这种主客观的统一论“是一种康德式的主客观统一论”,因而,“与康德十分相似,主观意识作用于客观就产生了知识,产生了美”,从而使得他的这种“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论”,最终还是“被归结和统一于主观”\\[7\\]68。所以,朱光潜的美学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一种“主观论美学”或者“精神论美学”。
纵观朱光潜的美学思想,虽然他“在讨论中先后以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意识形态论、艺术生产论为理论依据,改造和完善了自己的‘主客观统一说’”\\[13\\],但是从整体上来说,他的美学思想还是继续行走在纯精神、纯主观的轨道上。这是因为,朱光潜的美学在将美的本质论(美论)与审美论(美感论)相混淆的前提下来谈论“主客观的统一”这一点上前后基本没有大的改变。而我们认为,从美的本质论的观点来看,“主观”首先是指社会性;从审美论的观点来看,“主观”是首先指个人性。我们不能脱离前者来孤立地理解后者,后者的形成和产生必须以前者为思想基础。因为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如感觉、体验、想象、幻想等等都不是主观自身,而是对人的现实活动的一种反映,是由人的现实活动内化而来的,它也只有联系人的现实活动“在实践本身中进行研究”才能得到科学的说明\\[14\\]。当然,朱光潜在创造性地发挥克罗齐的“直觉说”和李普斯等的“距离说”,并以“距离说”、“移情说”来阐释具体的审美活动和美感生成的内在机制上,还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始终是在放弃对于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放弃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对美的根源的理解与解释的前提下进行的,这就使得他的美学缺乏对美的根源等美的本质问题的理论说服力。
第四,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派”美学。李泽厚“实践派”美学思想的提出,在国内,离不开与蔡仪、朱光潜等人的美学思想的论争这一历史文化语境。但从外在影响来看,我们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其受到了同时期前苏联“美学大讨论”中的美学家万斯洛夫、斯托洛维奇等人的“社会派”美学思想的启示和影响。 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们知道,从1956年起,苏联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美学大讨论。此次大讨论是在秉承了自俄国民主主义革命以来所形成的优良美学和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在批判性地继承西方自亚里士多德以来所形成的知识论、认识论的美学传统的前提下,在创造性地借鉴和吸取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过程中,围绕着美的本质、美学研究的对象、艺术的基本原理与具体特性等问题而展开的。此次美学大讨论形成了“自然派”(是以“自然说”为主形成的美学派别,简单来说,它认为美的本质在于对象的自然属性。)和“社会派”(是以“社会说”为主形成的美学派别,简单说来,它认为美的本质在于对象的社会属性。)这样两大主要理论派别。这其中,以万斯洛夫、斯托洛维奇等为代表的“社会派”美学对于李泽厚的“实践派”美学的提出,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正如斯托洛维奇所指出的那样,早在1955年第2期苏联的《哲学问题》杂志上发表的“客观上存在着美吗?”一文中,万斯洛夫就已经基本上提出和解决了美的客观性的问题\\[15\\]51。 在《客观上存在着美吗?》这篇重要论文中,万斯洛夫指出,由于美学学说史上关于“美的实质问题”(即美的本质或美的哲学问题)一直以来就存在着到底是以唯物主义还是以唯心主义作为基础来加以解决的不同解决路径和巨大争论,于是他主张在对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就这一问题的不同论述进行辩证分析的基础上,阐明其对于美的客观性的理解和解释。在分析唯心主义对于美的客观性的不同理解时,他指出:第一,“客观唯心主义美学承认美的客观性,但认为美是绝对理念的表现”\\[8\\],从而使得其对美的客观性的理解完全脱离了“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实践”而最终陷入神秘主义的怪圈;第二,主观唯心主义美学“完全否认美的客观性”,从而使得对于美、美感等问题的看法陷入到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泥潭。与此同时,在分析唯物主义对于美的客观性的不同理解时,他首先指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前的直观唯物主义的美学学说中,通常是承认美的客观性的,然而对这个范畴的考察却脱离了人们的社会历史实践”\\[8\\],即便是在作为“马克思主义以前唯物主义对美的看法的发展中的高级阶段”的车尔尼雪夫斯基那里,这种脱离人们的社会历史实践来考察“美的客观性”的做法仍在继续。这是因为,在万斯洛夫看来,虽然“车尔尼雪夫斯基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尖锐地批评了唯心主义的关于美的理论,指出现实中的美是艺术中美的源泉,并且规划了如何解决艺术的主观能动方面的问题。但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又是从对人的人本主义观点出发的,因此不能完全揭示社会实践对美感发生的作用,不能揭示人们的劳动活动对人们的审美标准形成的意义”\\[8\\]。其次,他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承认美的客观性,估计到社会实践在人们的美感发生和发展方面的作用”\\[8\\],这是苏联美学首次明确指出社会实践对于美的客观性、美感的发生和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因而它对美学研究最为突出的理论贡献就在于把美的根源意义上的“美的本质”问题,放置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前提下来加以解答,从而为我们分析复杂的审美现象确立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此后,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直接的理论依据,万斯洛夫为我们揭示了美的社会历史本质。他说:“只有马克思主义发现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指出了实践在社会人的形成中的作用之后,才第一次揭示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主体在客体中打下烙印的实际物质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础,而且指出了人们的审美感在这个过程中的产生。”\\[8\\]其次,他还论述客观的美和人的审美能力都是在人的本质对象化和“自然的人化”这个统一的过程中相应地产生、存在、显现和发展的观点。他讲道:“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产生了两种结果。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现实现象的审美属性,另一方面,发展着人们的审美感觉、需要和能力,”所以,“如果整个审美的东西产生于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那末,美乃是人的本质的这样一种‘对象化’的结果,这种‘对象化’能提供享受(在直观中),作为人在世界中的精神上的肯定的表现,人的发展和自由的表现。”\\[16\\]由此可见,在万斯洛夫看来,要想对美的社会本质作科学的解释和说明,就必须将其置放到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和“自然的人化”这个统一的过程中。表明这种观点的最合理之处在于,它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于上述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这一科学的美学思想基础的理解,而且还强化了我们对于“自然的人化”、“对象化”等命题在解释“美的本质”时的理论信心。因为,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实践”(首先和最基本的含义是指生产劳动)的基础上,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自然由“自在”的变为“为我”的,由与人处于对立、疏远、不和谐的变为整一、亲近、和谐的;并在这一改变客观世界(自然)的同时也发展了人类自身的心理能力,这才有可能使人和自然建立审美的关系而使对象对人来说成为美的。
继万斯洛夫之后,斯托洛维奇在1956年第4期的《哲学问题》杂志上发表的《论现实的审美特性》一文中,就“美的客观性”问题发表了相关的看法。首先,在分析何谓现象“客观性”时,他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把现象的客观性理解为这一现象是在人的意识之外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同时,不仅那些不依赖于人类社会而存在的自然现象具有客观性,而且社会关系也具有客观性。”\\[15\\]51而且,他还指出,“现实的现象和事物的审美特性的客观性就在于:这些特性是不依赖于艺术意识、不依赖于审美感受而形成和存在的,而审美感受在某种程度上能正确地反映这些特性。”\\[15\\]51其次,分析“现象和事物的审美特性”的客观性的原因时,他指出:“事物和现象的审美特性之所以是客观的,第一,因为它们按其形式来说是在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的客观世界的事物的特性。第二,审美特性之具有客观性,是因为它们的内容是由那些客观存在的并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发展的社会关系来决定的。”\\[15\\]54因此,“只有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理解社会关系,才是理解现实的审美特性内容的客观性的基础。如果用唯心主义的观点来理解社会关系的实质,那么一些关于现实和艺术的美或其他审美特性的社会性质的言论,都是掩饰对审美特性的客观性的否认。”\\[15\\]54这些看法所确立起来的美学研究中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所起到的基础作用,无疑是十分明显的。因为把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入美学研究之中,无论是相比于古典美学把美单单看作只是一种物理现象,把美感单单看作只是客观世界美的事物的一种反映,还是相比于现代美学把美单单看作是一种心理现象,把美感单单看作是人的主观情感的一种移入或投射等看法而言,都使得美学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都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此外,在《美的哲学》一书中,斯托洛维奇又进一步指出,马克思主义美学(美的哲学)区别于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美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如果说“旧唯物主义在自然和人的关系中寻找美”,那么马克思主义“对此又补充了一个本质的环节——社会”,“马克思第一次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借此表明人本身的社会实质”。表明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种革命的哲学变革不能不也成为美的哲学的新阶段”和美学研究的新纪元。这是因为,在斯托洛维奇看来,“为了科学地理解美的实质,重要的在于讲清究竟自然和社会现实什么样的属性被人知觉为美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原因何在?”\\[17\\]因而,在斯托洛维奇看来,美的产生和美感的形成的根源问题,成为我们探讨美学首先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这种观点最大的合理之处在于它首先抓住了“美的根源”这一最为基础性的东西来解答纷繁复杂的美学问题。因为,如果把美学比作是一座有待建设的华丽大厦的话,那么,能否首先从“美的根源”上把“美的本质”探讨清楚,就成为这座大厦最终能否打好坚实基础的关键所在。
概括起来,以万斯洛夫、斯托洛维奇为代表的前苏联“社会派”美学思想的上述代表性观点,在20世纪50—60年代通过《学习译丛》、《外国文艺理论译丛》以及各种专著的翻译和俄文原著传播到我国。 四
受其影响,李泽厚在此次“美学大讨论”中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的观点引进美学研究中,提出了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的理论派别,从而为实践论美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表征了“实践论美学”在中国的萌芽与开端。
然而,有的研究者在谈及李泽厚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的美的本质(美的哲学)观点时,很不以为然,并说“客观性”与“社会性”是同义重复。其实,这是对李泽厚“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点的误解与曲解。
我们认为,李泽厚所谈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中的“客观性”,是相对于主观性而言的,而“社会性”是相对于自然性而言。客观性的提出是为了与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实则主观派)和吕荧、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派”美学划清界限;而社会性的提出,则是为了与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自然派)美学划清界限。而在这二者中,客观性显然更为根本,更为重要,因为它是第一性的东西。
李泽厚指出:“从哲学的根本观点上说,……美是主观的便不是客观的,是客观的便不是主观的;这里很难‘折中调和’,中间的路将导致唯心主义。”\\[7\\]21很显然,在这里,李泽厚就美的本质所谈的“客观性”的观点,实际上是意在表明自己的“实践派”美学所秉持的唯物主义立场。而用这样的立场与方法去批判朱光潜、吕荧等人的唯心主义美学观,可谓一针见血。因为在李泽厚看来,美的客观性的问题,“在美学上主要表现为美与美感的关系问题”,“唯心论总是把美与美感混同起来,认为美感产生美”,“所以唯心论与唯物论的分歧就在于:唯心论坚持美感在先,美在后;美感产生美,主观产生客观。唯物论认为,美感是美的反映,美在先,美感在后;一个属于客观存在的范畴,一个属于主观意识的范畴,不能混淆,不能倒
置。”\\[7\\]75因此,撇开这种推演的逻辑武断和简单化不论,李泽厚实际上意在告诉人们,只有从客观性的维度出发,才能科学解释与揭示“美的本质”这一千古难题的奥秘之所在。此为其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其二,李泽厚认为,“要真正解决美的客观存在问题,就不能否认而要去承认美的社会性。应该看到,美与善一样,都只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它们都只对于人,对于人类社会才有意义”\\[7\\]59。从而表明李泽厚所谈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中的“社会性”,是基于承认美的客观存在或“客观性”前提下,对于美的本质问题探讨的进一步深化。只不过,与蔡仪把美或典型归结为不依存于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自然属性或条件等看法不同,李泽厚坚持“美依存于人类社会的根本性质”的美学主张。而且,与朱光潜认为美的社会性就是它的主观性的观点不同,李泽厚坚持认为美的社会性却并不是美的主观性,而是美的客观性的进一步深化。正如李泽厚所说的:“美是客观的。这个‘客观’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指社会的客观,是指不依存于人的社会意识,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不断发展前进的社会生活、实践。”\\[7\\]160所以,美的社会性是客观性基础上的社会性,也正是在美的“社会性”维度方面,李泽厚的“实践派”美学展现了他对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思想的独到理解和阐释。李泽厚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论及的“人化的自然”,“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等重要思想,来阐述他对于美、美感、自然美的“社会性”等问题的理解,显示了较强的理论说服力。这是因为,在李泽厚看来,所谓“自然的人化”,所谓通过实践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并不是说只有人直接动过的、改造过的自然才“人化”了,没有动过,没改造过的就没有“人化”,而是指通过人类的基本实践使整个自然逐渐被人征服,从而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关系发生了改变(包括外在自然形貌的改变和内在关系的改变),从而使得自然由“自在的”逐渐成为“为我的”;所谓“人化的自然”,“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个成果”\\[7\\]173。正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的人化”,“人化的自然”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深刻理解,李泽厚论述了其对于美的本质——“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美感的矛盾二重性——“主观直觉性与客观功利性”以及自然美的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自然美的内容是“自然的人化”、自然美的形式是形式美等等美学命题的独到解释与说明。
以上表明,正是通过这次声势浩大的“美学大讨论”,美学在“学术派别”意义上而不是意识形态意义上分成了上述我们论述的“四派”\\[13\\],尽管此次美学大讨论的意识形态氛围和阶级斗争味道都相当的浓烈,学术论争的目的没有很好地得以贯彻和落实,以致作为此次论争的主要参与者之一的李泽厚在后来的访谈录中也对自己参与这场论争所写的文章给予了很低的评价,他说:“50年代我那些美学文章是相当幼稚、不能再看的,特别是文字嚣张浅陋,用词激烈,自己看来都觉得汗颜之至。”\\[1\\]以致当代的研究者也认为此次美学大讨论在理论前提和思维方式上存在着严重缺陷\\[18\\]。其具体表现为:第一,这种“严重缺陷”“主要表现在美学学科定位上的错位”,首先是“横向的、学科与学科之间的错位,即把作为价值论的人文学科的美学看做一门认识论学科, 用认识论中的反映论原理去套用美和美感的关系”\\[18\\];其次是“是纵向的、美学的哲学基础与美学学科本身之间的错位,即把美学的哲学基础问题当成美学本身的问题, 把美学本体论问题直接等同于哲学本体论问题”\\[18\\];第二,这种“严重缺陷”体现在“唯物与唯心的滥用”,“在这场美学讨论中,有一个几乎被看做是不证自明的公理,那就是,只要认为美是客观的,便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只要认为美在主观、美是主观的,便是唯心主义的观点。而唯心主义则当然是错误的、反动的。因此, 每个人都表白自己是唯物主义的,批判别人是唯心主义的”\\[18\\];第三,这种“严重缺陷”还表现为“美学的全面功利化”,以致“美的功利性被当做一个不证自明的理论前提而被广泛采纳”\\[18\\];第四,这种“严重缺陷”还体现在“对美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遗产的历史虚无主义态度方面”,最为明显的例证就是,在此次美学大讨论中“除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之外, 只有很少的思想家能够荣幸地得到中国当代美学家们的首肯。这些思想家包括黑格尔、普列汉诺夫、车尔尼雪夫斯基、狄德罗等人。这些人之所以能够得到美学家们的肯定, 是因为他们曾经被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肯定过或引用过, 中国古代美学家则基本上是被否定的”\\[18\\]。
但是,此次美学大讨论的最大历史功绩就是确立起了美学研究领域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在批判朱光潜和蔡仪美学思想的同时,此时的李泽厚初步地提出了其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美学思想。
我们在对上述对于第一次“美学大讨论”这种缺陷的批评表示基本肯定的同时,也必须指出,上述批评对于此次美学大讨论所形成的实践论美学的萌芽所具有的理论价值是估计不够的。因为“实践论美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克服了“将美学仅仅看作一门认识论学科”的不足而带有较为明显的价值论特色的。这也是我们当下对实践论美学进行客观公允的理论分析时,必须更为慎重地加以对待的。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戴阿宝.美的历程:李泽厚访谈录\\[J\\].文艺争鸣
\\[2\\] 朱光潜. 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M\\]∥美学问题讨论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 \\[3\\] 周来祥,戴阿宝.透过历史的迷雾——访周来祥\\[J\\].文艺争鸣 \\[4\\] 蔡 仪.美学论著初编:上册\\[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5\\]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5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 \\[6\\]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148. \\[7\\] 李泽厚.美学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8\\] 万斯洛夫.客观上存在着美吗?\\[M\\]∥美学与文艺问题论文集.北京:学习杂志社,1957:
\\[9\\] 吕 荧.吕荧文艺与美学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416. \\[10\\] 吕 荧.美学书怀\\[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117. \\[11\\] 高尔泰.论美\\[J\\].新建设,1957(2):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2\\] 高尔泰.论美感的绝对性\\[J\\].新建设,1957(7):
\\[13\\] 阎国忠,杨道圣.作为科学与意识形态的美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5.
\\[14\\] 列昂节夫.活动、意识、个性\\[M\\].李 沂,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27. \\[15\\] 斯托洛维奇.论现实的审美特性\\[M\\]∥美学与文艺问题论文集.北京:学习杂志社,1957.
\\[16\\] 杨成寅.万斯洛夫美论述要\\[J\\].学术月刊
\\[17\\] 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M\\]. 凌继尧,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21. \\[18\\] 徐碧辉.对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的哲学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