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东营港资料

东营港资料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2.2 气象

2.2.1气温

极端最高气温 38.7℃ 年平均最高气温 29.9℃ 年平均最低气温 -7℃ 年平均气温 20.4℃ 2.2.2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 1099.9mm 年平均降水日数 112.8天 历年各月最长连续降水日数为16天。 2.2.3雪、雹 暂时不考虑。 2.2.4雾况

全年平均雾日为30.2日(多出现在3~7月),年最多雾日为45日,年最少雾日为17日。

2.2.5风况(根据61~83年资料统计)

强风向和常风向均为NNE,最大风速为32.6m/s(59年8月30日),历年平均风速为6.62 m/s,大风日数(≥6级)最多为131天,最少年为64天,平均年为91天。

本地区多年各风向频率(%)、平均风速(m/s)、最大风速(m/s)和五十年一遇风速(m/s)资料详见表2-1。

风向频率和风速表 表2-1

风向 频率 平均风速 最大风速 N 5 4.1 24 NNE 28 8.2 20 NE 25 8.4 24 ENE 8 6.5 17 E 2 4.1 14 ESE 1 3.6 18 SE 1 3.9 14 SSE 2 4.0 14 C 5 五十年一34.86 31.63 31.63 24.32 22.21 22.01 21.73 23.15 遇风速 风向 频率 平均风速 最大风速 S 4 4.6 18 SSW 8 5.8 20 SW 7 4.7 18 WSW 2 3.5 18 W 1 2.7 9 WNW 0 3.2 8 NW 0 2.5 10 NNW 1 3.4 12 五十年一22.60 23.02 23.11 21.71 17.56 13.07 22.12 28.64 遇风速 2.3 水文

2.3.1潮位

本港无长期潮位观测资料,1984年曾进行过一个多月的潮位观测,分析验潮资料,潮汐属半日潮型,经与同一海区的其它长期站潮型资料进行相关分析整理后,本港各设计水位如下(黄海基准面):

极端高水位 4.25m 极端低水位 -3.33m 设计高水位 3.04m 设计低水位 -2.38m

施工水位 0.00m

本港潮差较大,验潮期间出现的最大潮差为6.10m,流速一般在0.3~0.5m/s。

2.3.2波浪

湾内主要受来自外海NE~SE向风浪的影响。

拟建防波堤前设计波要素(原始波向NE) 表2-2

波浪重现期 计算水位 五十年一遇 廿五年一遇 二年一遇 极端高水位 设计高水位 极端高水位 设计高水位 平均潮位 H1%(m) 4.72 4.59 4.30 4.15 2.49 H4%(m) 4.06 3.96 3.70 3.54 2.13 Hs(m) 3.35 3.28 3.05 2.95 1.74 T(s) 7.6 7.6 7.6 7.6 7.6 拟建码头和护岸前的设计波高由于东侧防波堤岸线的掩护作用,NE方向入射的大部分波浪能量不能直接传入港池,使得东侧港池内波浪较平稳,有效波高都小于1米,结构物前的波高小于N、NW及NNW方向波浪入射时的波高拟建码头和护岸前的五十年一遇设计波要素见表2-3。

拟建结构物前设计波浪要素汇总 表2-3

位 置 新建东防波堤内侧 原码头及原停泊岸线 新建码头 一期护岸 水 位 极端高水位和设计高水位 极端高水位和设计高水位 极端高水位和设计高水位 极端高水位和H1% 1.28 1.49 1.61 1.64 H1/10 0.98 1.23 1.30 1.33 H1/3 0.8 1.0 1.06 1.08 T 3.7 NNW 3.7 3.7 3.7 NNW NNW 控制方向 设计高水位 二期护岸 极端高水位和设计高水位 1.16 0.92 0.75 7.6 NE 2.3.3泥沙运动与港内淤积分析

本港目前没有泥沙资料,但通过84年及88年两次地形测量图的对比,在天然状态下,冲淤变化不太明显,仅局部地方略有淤积,年回淤量约在60cm左右, 95年4月份又在该地进行了钻探,从钻探测深的30多个点中发现,多数点的冲淤变化只在2~3之间。

地形及地貌

勘察场地位于东营港现有防波堤南侧海域至渔港码头区域内。渔港码头附近地形条件较为复杂,部分钻孔位于海域,部分钻孔位于渔港码头已有防潮堤所围成的陆域区,部分钻孔位于潮间带,部分钻孔位于石油钻井平台及抛石附近,使得该区域附近钻孔泥面高程起伏较大,为+3.21m~-4.40m。其它区域地形则较为平缓,泥面高程在-2m左右。

2.3地质构造

2.3.1区域地质构造

勘察场地位于华北坳陷区之济阳坳陷东端,整个华北地台以整体运动形式,历经三次大的沉降,两次大的升起。第一次沉降始于古生代早期的寒武纪和早、中奥陶纪,沉积近2000.0米海相碳酸盐地层,第二次沉降发生在古生代晚期中、晚石炭纪和二迭纪,沉积近700.0米的陆相和海陆交互相地层,第三次沉降发生在古生代时期的中、晚侏罗纪,沉积近1450.0米的陆相地层。三次沉积厚度共计4150.0米。第一次抬升造成晚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到早石炭系地层的区域性缺失;另一次抬升造成三迭系地层的区域性缺失,仅在山东省西部的临清坳陷才保留了一些三迭系地层。在这段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里,构造运动的主要形式以地台的缓慢升降运动为主。

进入中生代中期,由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猛烈俯冲,燕山运动日趋强烈,华北地台阶梯,高山耸起,断裂纵横。从此山东属于一级构造的隆起、坳陷已见

雏形。强烈的断块分离,把各隆起、坳陷又分离成次级的凹陷和突起。

渤海的基底是一种粉砂质的冲积区,在地质上属于前震旦系的花岗片麻岩构造,地表沉积总厚度在500~900米之间,呈现多次交叠,砂土和粘性土相隔的地层。

该工程区域覆盖层地质属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为黄河冲积与海陆交互沉积。

2.3.2地震活动分析

根据国家地震局资料,胜利油田周围是强震活动区。历史上本区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40次,7级以上地震13次,8级以上地震2次。其中1888年渤海7.5级地震,1969年渤海7.4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地震,曾在胜利油田附近造成烈度七度甚至七度强的破坏。

根据近几十年来地震发生的规律看,华北地区在历次大震发生之后几年、几十年内都有晚期强余震发生,但1969年渤海7.4级地震后至今三十多年,在余震系列中尚缺少6级左右的强余震,因此,未来几年、几十年内在它的余震区内发生晚期强余震的可能性很大,该工程设计应当考虑这一因素。

工程地质条件

勘察结果表明,该区域土层分布较有规律。自上而下主要分为两大层:②粉质砂壤土、③1重粉质壤土,现将各土层特征按东西段防潮堤和南北段防潮堤两部分分别描述如下:

3.1.1东西段防潮堤(包括剖面A及剖面1~剖面6,设计桩号K0+000~K2+900)

②粉质砂壤土:褐黄色,灰色,中密状,土质不均匀,含砂粒,该层分布连续,层位稳定,分层厚度为6.5m~15.5m,分布底高程为-12.67m~-17.32m。在D13、D44 、D45、D47 、D49和D58孔表层分布有淤泥质土,厚度0.6m~4.3m。

表3.1 物理、力学性指标分层统计表

抗含水重度 孔隙液限 塑性 液性 项目 率γ 比 WL 指数 指数 % Ip IL W% kN/m3 eo 剪强度 kPa 件数 107 62 62 107 107 107 抗剪强度 度 26 43 43 系数 模量 Mpa 标贯 压缩 压缩 击数

(击) av0.1~0.2 Es0.1~0.2 Cq值 φq值 MPa-1 26 43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变异系数 31.1 20.9 0.82 35.6 12.7 0.90 17.6 18.9 0.51 24.0 5.9 ﹤0 41 16 29.9 26.4 0.24 0.06 0.11 0.32 0.08 0.17 26.19 7.72 16.11 0.27 11.92 21.15 26 5 16.6 0.35 10.8 21.3 23.4 19.6 0.66 30.7 9.8 0.25 24.2 28.8 0.09 0.02 0.10 0.07 0.15 0.75 0.25 0.03 20 33 27.6 29.3 小值平均值 20.5 19.3 0.59 27.4 7.9 0.25 大值平均值 27.2 20.3 0.74 33.2 11.3 0.57

③1重粉质壤土:灰色,软塑~可塑状,土质不均匀,夹砂斑,在D1~D13、D47、D56、D57、D59孔中揭露该层,在D4、D5、D7、D8、D9、D11孔分布有粉质粘土夹层,D2和D12孔分布有淤泥质软弱夹层。

表3.2 物理、力学性指标分层统计表

抗含水重度 孔隙液限 塑性 液性 项目 率γ 比 WL 指数 指数 % Ip IL W% kN/m3 eo 剪强度 kPa 件数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变异系数 18 7 7 18 18 18 2 抗剪强度 度 2 9 9 标贯 压缩 压缩 击数 系数 模量 Mpa 17 5 2 3.5 0.29 2.8 4.3 (击) av0.1~0.2 Es0.1~0.2 Cq值 φq值 MPa-1 40.0 20.4 1.12 46.6 26.8 0.98 21.6 17.7 0.58 32.1 11.1 0.05 34 17 4.5 2.9 0.77 0.49 0.62 0.17 0.56 0.69 4.24 2.74 3.44 0.15 3.09 3.84 35.3 18.3 0.99 42.1 21.7 0.67 25.5 3.7 0.12 0.05 0.19 0.09 0.16 0.30 0.47 0.31 21 30 3.3 4.1 小值平均值 28.4 18.0 0.78 37.1 16.4 0.36 大值平均值 37.6 19.3 1.05 44.4 24.2 0.83

表3.3 东西段防潮堤物理、力学性指标建议值

抗含水重度 孔隙液限 塑性 液性 层号及土名 率γ 比 WL 指数 指数 % Ip IL W% kN/m3 eo 剪强度 kPa 抗剪强度 度 0.08 0.58 11.92 3.06 130 100 压缩 压缩 地基土系数 模量 Mpa 容许承(kPa) av0.1~0.2 Es0.1~0.2 载力f Cq值 φq值 MPa-1 ②粉质砂23.4 19.6 0.66 30.7 9.8 0.25 20 27.6 壤土 ③1重粉质36.6 17.8 1.08 42.3 21.9 0.74 21 3.3 壤土

3.1.2南北段防潮堤(包括剖面B、C及剖面7~剖面20,设计桩号K2+900~K9+900)

②粉质砂壤土:褐黄色,灰黄色,稍密状~中密状,土质不均匀,夹砂斑,重粉质砂壤土与轻粉质砂壤土变相频繁,该层分布连续,层位稳定,在D31孔(桩号K7+400)及其以北区域分层厚度为2.8m~7.8m,在D31孔(桩号K7+400)以南区域分层厚度为8.2m~13.8m,分布底高程为-13.58m~-17.64m。

在D31孔(桩号K7+400)及其以北区域普遍分布有一轻粉质壤土夹层,灰黄色,褐黄色,可塑状,土质不均匀,夹砂斑,局部混多量粘粒,分层厚度为1.9m~7.2m,平均标贯击数N=6.7击。

在该层上部局部分布有淤泥质土,灰褐色,灰黄色,软塑状,土质不均匀,混多量土团,主要分布于D28~D34 、D36~D40、 D87~D99、 D82、 D100 和D101孔中,厚度为0.6m~4.3m,平均标贯击数N=1.5击。

表3.4 物理、力学性指标分层统计表

抗含水重度 孔隙液限 塑性 液性 项目 率γ 比 WL 指数 指数 % Ip IL W% kN/m3 eo 剪强度 kPa 件数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变异系数 480 189 189 480 480 480 抗剪强度 度 94 0.38 0.06 0.12 0.54 0.09 0.25 94 29.75 4.37 17.29 0.36 10.83 23.52 系数 模量 Mpa 标贯 压缩 压缩 击数

(击) av0.1~0.2 Es0.1~0.2 Cq值 φq值 MPa-1 132 132 44 12 29.9 26.3 282 25 2 11.9 0.49 7.0 18.5 31.9 20.4 0.88 36.5 13.0 0.83 19.6 18.4 0.57 28.0 6.5 ﹤0 24.4 19.4 0.70 32.3 10.1 0.21 26.3 29.4 0.07 0.02 0.07 0.05 0.14 0.89 0.24 0.03 ﹤0 19.2 27.9 小值平均值 22.0 18.9 0.63 30.1 8.3 大值平均值 28.2 19.9 0.79 34.4 11.6 0.52 35.2 29.7

③1重粉质壤土:灰色,黄灰色,软塑~可塑状,土质不均匀,夹砂斑,该层分布连续,平均标贯击数N=3.9击。本次勘察中仅在防潮堤轴线区钻孔揭露该层,并在D25和D28孔穿透该层,分布底高程为-24.20m~-24.46m,其下卧土层为轻粉质壤土,呈中密状。

在该层普遍分布有一淤泥质土软弱夹层,呈灰色,软塑状,断续分布于防潮

堤轴线区D14~D30 、D32~D35、D37、D38和D41孔中,分层厚度为1.0m~5.5m。平均标贯击数N=3.1击。

表3.5 物理、力学性指标分层统计表

抗含水重度 孔隙液限 塑性 液性 项目 率γ 比 WL 指数 指数 % Ip IL W% kN/m3 eo 剪强度 kPa 件数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变异系数 112 63 63 112 112 112 24 41 10 35.6 20.1 1.00 50.2 27.6 0.92 23.2 18.0 0.64 30.3 12.1 0.14 抗剪强度 度 24 16.1 4.7 41 0.59 0.15 0.34 0.28 0.24 0.46 41 11.18 3.28 5.82 0.30 4.55 8.50 63 6 3 3.9 0.24 3.5 5.0 系数 模量 Mpa 标贯 压缩 压缩 击数

(击) av0.1~0.2 Es0.1~0.2 Cq值 φq值 MPa-1 29.8 19.1 0.82 38.1 19.2 0.58 16.9 9.5 0.10 0.02 0.10 0.12 0.19 0.28 0.38 0.32 小值平均值 26.5 18.5 0.73 34.2 15.7 0.36 13.5 7.1 大值平均值 32.7 19.6 0.91 44.2 23.4 0.75 29.0 12.8

表3.6 南北段防潮堤物理、力学性指标建议值

抗含水重度 孔隙液限 塑性 液性 层号及土名 率γ 比 WL 指数 指数 % Ip IL W% kN/m3 eo 剪强度 kPa 抗剪强度 度 0.09 0.25 10.83 4.53 130 100 压缩 压缩 地基土系数 模量 Mpa 容许承(kPa) av0.1~0.2 Es0.1~0.2 载力f Cq值 φq值 MPa-1 ②粉质砂24.4 19.4 0.70 32.3 10.1 0.21 19.2 27.9 壤土 ③1重粉质29.8 19.1 0.81 38.2 19.3 0.58 13.5 7.1 壤土

土层描述未详尽之处,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和钻孔柱状图。

3.2 水文地质条件

该防潮堤东西段部分钻孔位于陆域,其地下水类型为潜水,主要赋存于②粉质砂壤土及其以上等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中,补给主要受海水侧向补给,水位变化主要受潮水变化影响,排泄方式主要为地面径流。对堤基②粉质砂壤土和③1重

粉质壤土进行了室内渗透试验,其结果详见下表

表3.7 各土层渗透系数统计表 层 垂直渗透系数(*10cm/s) 水平渗透系数(*10cm/s) 号 数据个数 最小值 最大值 大值平均值 数据个数 最小值 最大值 大值平均值 -7-7② ③1

38 15 20 0.3 790 33 565.6 18.7 30 15 20 1.4 860 77 622.8 43.8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附录F规定,由上表可知:②粉质砂壤土为弱透水土层,③1重粉质壤土为微透水土层。

该海域的潮汐为正规半日潮,一个月中有2/3的天数为一天出现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有1/3左右的天数为一天出现二次或三次,甚至四次高潮和低潮,平均潮差为0.76m,回归潮平均潮差约为1.03m,分点潮平均潮差为0.48m,本海域是弱潮区。

为了分析勘察区内海水的水质随潮汐的变化,本次勘察在高潮和低潮分别采取了一组海水样,进行了水质分析试验。以水质分析试验结果为基础,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对海水的腐蚀性进行了评价,见表3.8~3.10。

表3.8 混凝土的腐蚀性评价

腐蚀性类型 一般酸性型 碳酸型 重碳酸型 镁离子型 硫酸盐型

腐蚀性判定依据

PH值 侵蚀性CO2含量 HCO3-含量 Mg2+含量 SO42-含量

高潮

含量(mg/L) 腐蚀程度

8.07 0

2.80 1118.72 2305.44

无腐蚀 无腐蚀 无腐蚀 弱腐蚀 强腐蚀

低潮

含量(mg/L) 腐蚀程度

8.13 0

2.80 1021.44 1921.20

无腐蚀 无腐蚀 无腐蚀 弱腐蚀 强腐蚀

表3.9 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评价

腐蚀性判定依据

Cl-含量

高潮

含量(mg/L)

18079.50

腐蚀程度 强腐蚀

低潮

含量(mg/L) 17370.50

腐蚀程度 强腐蚀

表3.10 钢结构腐蚀性评价

腐蚀性判定依

据 PH值、(Cl-+ SO42-)含量

高潮

含量(mg/L) PH=8.07

(Cl-+ SO42-)=20384.94

腐蚀程度 中等腐蚀

低潮

含量(mg/L) PH=8.07 (Cl-+ SO42-)=29291.7

腐蚀程度 中等腐蚀

由上表可知:在该勘察区域内,海水在高潮和低潮时的水质基本一致。对混凝土的腐蚀性主要为镁离子型和硫酸盐型,腐蚀程度分别为弱腐蚀和强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程度为强腐蚀;对钢结构腐蚀程度为中等腐蚀。

3.3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3.3.1 地基土的渗透变形判别

根据《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188—2005)附表D的规定,对该区域堤基土层②粉质砂壤土进行了土的渗透变形判别:②粉质砂壤土属于细粒土,根据D.0.1的规定可知其渗透变形均为流土;临界水力比降按公式D.0.3-1计算,Jcr=

(Gs-1)(1-n)

式中 Jcr –土的临界水力比降

Gs - 土的比重 n - 土的孔隙率

经计算堤基土的临界水力比降Jcr=1.0。 3.3.2 地基土地震液化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和《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L203-97),该区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场地类型为软~中软场地,场地类别为IV类,属抗震不利地段,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75s。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 50487-2008,对该区域勘察深度范围内的饱和少粘性土即②粉质砂壤土进行了液化初判和计算复判。

该区域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对于粘粒含量不小于17%的饱和少粘性土判别为不液化,小于17%的根据标准贯入试验进一步进行液化计算判别。复判公式如下:

Ncr=N0[0.9+0.1(ds-dw)] 3%/ρc

式中 ρc--- 土的粘粒含量质量百分率(%)。 N0--- 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

ds --- 当标准贯入点在地面以下5m以内的深度时,应采用5m计算。

dw --- 地下水位深度。

其中N0取值为8,对D14、D19、D23、D27、D31和D35孔进行的液化判别结果表明:②粉质砂壤土为可液化土层,其中液化等级为轻微的为D31孔;液化等级为中等为D19和D27孔;液化等级为严重的为D14、D23和D35孔。判别过程如下表所示

表3.11 D14孔液化判别表(严重)

顺 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标贯实 粘粒 正常运行 正常运行 临界标贯 测击数 含量 标贯点 判 别 地下水位 击数Ncr N′ ρc 深度ds 结 果 dw(米) (击) (击) (%) (米) 3 6 12 12 13 16 6 5 4 5.4 6.6 7.7 8.6 10.8 6.3 6.2 4.4 6.9 0.45 1.95 3.45 4.95 6.45 7.95 9.45 10.95 12.45 0 0 0 0 0 0 0 0 0 8.35 7.55 6.99 6.61 6.51 9.36 10.27 13.18 11.31 液 化 液 化 不液化 不液化 不液化 不液化 液 化 液 化 液 化 10 13 7.2 13.95 0 11.85 不液化

表3.12 D19孔液化判别表(中等)

顺 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标贯实 粘粒 正常运行 正常运行 临界标贯 测击数 含量 标贯点 判 别 地下水位 击数Ncr N′ ρc 深度ds 结 果 dw(米) (击) (击) (%) (米) 5 8 7 11 17 22 9 11 5 5.1 6.9 4.7 5.4 6.1 3.9 3.7 4.8 8.4 0.45 1.95 3.45 4.95 6.45 7.95 9.45 10.95 12.45 0 0 0 0 0 0 0 0 0 8.59 7.39 8.95 8.35 8.67 11.89 13.29 12.62 10.26 液 化 不液化 液 化 不液化 不液化 不液化 液 化 液 化 液 化

表3.13 D23孔液化判别表(严重)

顺 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标贯实 粘粒 正常运行 正常运行 临界标贯 测击数 含量 标贯点 判 别 地下水位 击数Ncr N′ ρc 深度ds 结 果 dw(米) (击) (击) (%) (米) 7 9 11 13 7 6 8 10 6 5.5 3.6 3.0 3.3 3.7 3.4 6.4 4.3 4.9 0.45 1.95 3.45 4.95 6.45 7.95 9.45 10.95 12.45 0 0 0 0 0 0 0 0 0 8.27 10.22 11.20 10.68 11.13 12.74 10.11 13.33 13.43 液 化 液 化 液 化 不液化 液 化 液 化 液 化 液 化 液 化

表3.14 D27孔液化判别表(中等)

顺 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标贯实 粘粒 正常运行 正常运行 临界标贯 测击数 含量 标贯点 判 别 地下水位 击数Ncr N′ ρc 深度ds 结 果 dw(米) (击) (击) (%) (米) 7 9 11 10 11 13 16 17 24 26 31 28 6 5 3.5 4.8 3.3 4.5 6.6 5.7 4.7 5.8 6.6 5.2 5.7 6.5 5.2 5.8 0.45 1.45 2.45 3.45 4.45 5.45 6.45 7.45 8.45 9.45 10.45 11.45 12.45 13.45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0.37 液 化 8.85 不液化 10.52 不液化 9.14 不液化 7.55 不液化 8.39 不液化 9.67 不液化 9.46 不液化 9.41 不液化 11.21 不液化 11.29 不液化 11.11 不液化 13.03 液 化 12.92 液 化

表3.15 D31孔液化判别表(轻微)

顺 序 号 1 2 3 4 5 6 7 8 标贯实 粘粒 正常运行 正常运行 临界标贯 测击数 含量 标贯点 判 别 地下水位 击数Ncr N′ ρc 深度ds 结 果 dw(米) (击) (击) (%) (米) 22 21 7 8 11 13 16 15 4.1 3.6 7.8 9.2 10.8 10.4 4.6 7.8 0.45 1.45 4.45 5.45 6.45 7.45 8.45 9.45 0 0 0 0 0 0 0 0 9.58 不液化 10.22 6.95 不液化 不液化 6.60 不液化 6.51 不液化 7.07 不液化 11.27 不液化 9.15 不液化 9 10 11 12 18 11 6 8 6.1 8.5 8.2 9.7 10.45 11.45 12.45 13.45 0 0 0 0 10.91 不液化 10.02 不液化 10.38 液 化 9.99 液 化

表3.16 D35孔液化判别表(严重)

顺 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标贯实 粘粒 正常运行 正常运行 临界标贯 测击数 含量 标贯点 判 别 地下水位 击数Ncr N′ ρc 深度ds 结 果 dw(米) (击) (击) (%) (米) 2 6 5 4 3 4 3 6 16 15 7 5 6 6 29.8 11.4 7.6 14.6 19.9 16.5 18.1 15.5 14.7 13.1 9.3 7.2 10.0 9.7 0.45 1.45 2.45 3.45 4.45 5.45 6.45 7.45 8.45 9.45 10.45 11.45 12.45 13.45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 5.75 7.04 5.08 -- 4.93 5.03 不液化 不液化 液 化 液 化 不液化 液 化 液 化 5.79 不液化 6.31 不液化 7.06 不液化 8.84 9.40 9.99 液 化 液 化 液 化 10.56 液 化

工程地质评价

②粉质砂壤土呈稍密~中密状,且分层厚度较大,可视上部荷载情况做为持力层使用,但由于其上部局部存在淤泥质土夹层,为该区软弱土层,不宜直接做为持力层,使用时应进行地基处理;③1重粉质壤土呈软塑~可塑状,压缩性中上,工程地质性质较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