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言文被动句用法例解.docx

文言文被动句用法例解.docx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被动句是文言文中一种特殊的句子形式,掌握其用法特点对理解文言文帮助很大。

基本原理:

被动句是相对于主动句而言的。 在动词性谓语中, 主语是施动者, 即动作行为的发生者,这种句子称为主动句;反之,主语是受动者,即动作行为的接受者,这种句子称为被动句。 比如,

“大雨把战士们淋得浑身湿透了。 ”

这是主动句, “淋”的动作行为是“大雨”发出的。 “战士们被大雨淋得浑身湿透了。 ”

这是被动句,主语“战士们”是“淋”这一动作的接受者。 被动句的语法特点:

通常情况下, 主语施加的动作行为的对象是宾语,

做“被”的宾语。比如,

“我们打败了敌人。 ”——“敌人被我们打败了。 ” 如果不加“被”句意就反了——“敌人打败了我们。

”——没有引进动作的

被动句中的“被”可以用“让” 、“给”、“叫”来代替;被动句说不出或者不需要说出施

动者时,“被”字后面可不带宾语。如上例可以说成“敌人被打败了。 施动者“我们” 。

和现代汉语一样, 文言文中也用被动句表达,

复杂得多,其句子的结构方式也和现代汉语不大一样。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的句意。 例 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赤壁赋》

此句中“周郎”是“困”曹操(孟德)动作的施动者,用“于”引进,组成“于+宾语”的结构,表明“困”这一动作行为是“周郎”发出的。

如何理解呢

一看动词性谓语的动作行为是谁发出的,是主语发出的,就是一般的陈述句,是“于”的宾语发出的,就是被动句。这一点和使动用法的特点相似。

二看动词性谓语的动作行为是怎么发出的,是不是符合情理。比如, 例 2:“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廉颇蔺相如列传》

此句主语是省掉了定语“相如”的“使” 。是理解为“相如的出使没有侮辱诸侯”恰当 呢,还是理解为“相如的出使没有被诸侯侮辱”恰当呢那就要看看施动者发出“侮辱”这一 动作行为是不是合乎情理。 作为一国的使者, 肩负王命出使他国, 是为了解决国家之间的问题或是为了友好, 不可能出使是去侮辱人家的; 再说了相如升官是因为出使的时候没有侮辱其他诸侯就不合情理了。显然第二种理解恰当。那就是“辱”的动作行为是诸侯发出的,例句是被动句。

只不过使用形式要比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

有时为了突出宾语的受动地位, 可将

宾语置于主语的位置,但是,为了不改变句意,必须在动词前加“被” ,并让动作的施动者

判断理解这种形式的被动句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于”字本身不表示被动的意思,而是动词有被动的意义,由于用“于”引进了动作

行为的主动者,被动的意义就更加明显了。比较下面两个例子:

例 3:“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五人墓碑记》 例 4:“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

例 3 没有用“于”字,仍是被动句,是动词性谓语“激昂”含有被动的意义,和“于”字没关系。

例 4 句意和例 3 一样,只是因为多了个“于”字,被动的意义更明显了。

2. 种用“于”字的被 句的 序和 代 不同。

代 表被 的介 短 是在 性 的前面。比如,“ 人被我 打 了。 ”“被我 ”在 “打 ”的前面。

而古 里,和引 作行 主 者的“于”

如,

“李氏子蟠⋯⋯不拘于 ,学于余。

字 成的介 短 放在 后面。比

”(《 》)“于 ”在 “拘”的后面。

3.要注意和其他用“于”字而又 构相似的文言句式的区 。

“于” 字是文言文里使用最广泛的介 , 表示的意 关系也最 繁多。 和其他介 比如“以”用于 之前不同, “于”字多数用于 性 之后。同 的 构关系,如何判断哪是被 句呢那要了解“于”字的几种常 意 。

“于”字最常 的意 是作“在” ,一般 成表示 所和 的介 短 ,所表示的

是一种静 的关系, 的 一般不是施 者, 它 更多的是表示 作行 的 所和 作 状 后置而已,不表被 关系。比如,

“ 九 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 相如列 》

“于” 表示“ ” 、“到”、“自”、“从”、“因 ”、“ 于”、“比”等 关系,它 都不表示被 。 的例子比比皆是。 关系里只有当主 于被 地位 ,才是被 句。

“于”也有用在 前面的, “子于是 哭, 不歌。 ” 种用在 前面的“于”都不表被 。

所以,判断是不是被 句,不在有没有用“于”字,关 看主 是不是被 地接受 的 作行 。比 下列的例子,真正的被 句意思是比 明确的。

例 5:“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 近。 ”《五人墓碑 》例 6:“会于西河外 池。 ”《廉 相如列 》

例 7:“ 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廉 相如列 》 例 8:“良曰:‘ 于臣。’”《 宴》

上例子里,只有例 5 是被 句,其余都不是。二、用“ ” ( wéi )表示被 。

用“ ”字的被 句有两种形式。

一是在 性 前加 “ ”, 成“ + ” 的形式。“ ” 字可以直接用在 前,

也可以引 作行 的主 者,即在后面 上 ——名 或代 ,用在 前面。比如,

例 9:“吾属今 之 矣! ”《 宴》“ ” 上了 “之” 。

例 10:“幸勿 。 ”《 任安 》

例 11:“父母宗族皆 戮没。 ”《史 ·刺客列 》“ ”没 ,直接用在 “ ”和“戮”的前面。

种用“ ”的被 句,其 法作用和 代 的“被”的用法一 ,

是“被”。

二是用“ ”引 作行 的主 者后, 再在 前面加 “所”字, 成“ ⋯⋯所⋯⋯”的形式。 种被 的句式,在文言文中最多 。比如,

例 12:“有如此之 ,而 秦人 威之所劫。 ”《六国 》例 13:“ 家庄几 巡徼所陵迫死。 ”《指南 后序》

“ ”的意 就

种用法里的“ ”的后面,也可以不 ,比如,

例 14:“若属皆且 所 。 ”《史 · 羽本 》 个例子里的“ ”的后面省掉了 “之” 。

得注意的是, 种形式的被 句里的“所”字已没有具体的意 ,而且,在 代

的 面 里, 种形式 在使用着。比如,

“ 种 形式 广大人民群众所喜 。 三、用“ ”表示被 。

“ ”是个及物 ,用作被 句 ,是有条件的。 比 下面两个例子: 例 15:“ 藐小微物,必 察其 理。 ”《幼 趣》例 16:“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 放。 ”《 父》

比 两个例子不 ,当“ ” 了 (名 或代 ) ,只是一般的 述句,

不表被 。只有“ ”字后面是 ,也就是“ + ”的格式 ,才可能是被 句。 而且“ ”一定是 靠 ,

“ ”和 之 没有其他 。

例 16 是被 句, “ 放”——被流放。“ ”可以和“于”字 用,引 作行 的施 者, 成“ + ( )+于”

的格式,“ ”和“于”都 靠 。比如,

例 17:“臣 恐 欺于王而 。 ”《廉 相如列 》例 18:“吾 笑于

大方之家。 ”《秋水》

两个例子都通 “于”引 了施 者“王”和“大方之家”。 “ ”字用在 前表示 他人 作行 的承受的 候( 似 前置)

或“自己”,不表示被 。 是要和表被 的“ ”区 开的。比如,例 19:“生孩六

月,慈父 背。 ”《 情表》

例句不是被 句。 “ ”可理解 “背”的 作行 的承受者而前置,相当于“我” 。全句是“⋯⋯慈父背弃了我。 ”

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使用的。比如“ ”——“ 解我”

四、用“被”表示被 。

文言文中也有直接用“被”字表示被 的,但不多 。其形式和 代 相似,可以引 作行 的施 者,也可以不引 ,以不引 居多。比如,

例 20:“ 流 被雨打 吹去。 ”《永遇 京口北固亭 古》

例 21:“信而 疑,忠而被 ,能无怨乎” 《史 ·屈原列 》例 20 引 施 者

, “我”

“ 雨” ,例 21 没有引 。 判断 种用法之前要区

“被” 的 性, 因 “被” 常作名 或 用,

有 也和 “披”

相通,只有“被”字直接 了 , 成“被+名(代 ) ”的格式;或者直接用于 前 成“被+ ”的格式 ,才表示被 。比 下列句子中的“被”字的用法:

例 22:“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五人墓碑 》例 23:“将 身被 。 ”《 涉世家》

例 24:“在位恭 ,妻子不入官舍,布被瓦器。 ”《后 ·王良 》

例 25:“况仁人庄士之 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墨池 》以上四例,只

有例 22 是被 句。

五、不用 志性 的被 句。

种被 句, 然没用任何的表示被 关系的 ,

可以从上下文表达的意思上理解。大致有两 情况。

一是可以 上表被 的 。

例 26:“戍卒叫,函谷 。 ”《阿房 》

“ ”的前可加“被” ,函谷关不能 出 作行 ,它只能是“被攻克” 二是不需要也不好 出,上下文 就是被 的关系。 例 27:“拜 上卿,以勇气 于 侯。 ”《廉 相如列 》

个句子的主 是廉 , “拜”作 授予官 的一个 ,此 作行 的施行只能来自

但是依据被 句的基本原理,

完全

于君王,廉 只是受 的一方, “拜” 理解 “被拜” 。 种用于官 升迁的 ,常常表被 。 例子 有,

例 28:“用荐,以善 供事文渊 。

”《明史·王 夏昶 》

。再如,

“荐”就要理解 “被推荐”

例 29:固( 固生)之征也,薛人公 弘亦征, 目而 固。 《史 ·儒林列 》此句里的“征”是“被朝廷征招做官”的意思。

以下例子从文意来看都是被 句。

例 30:“血色 裙翻酒 。 ”“感我此言良久立。 ”《琵琶行》例 31:“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 任安 》

例 32:“⋯⋯其次 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 《 任安 》理解被 句的几个注意点:

掌握了以上被 句的几种形式,在具体运用 要注意几点。

1.弄清楚句子的主 ,因 只有主 是 于受 地位 ,句子才是被 句。 例 33:“虎兕出于柙, 玉 于 中。 ”《季氏将伐 臾》

一例子中的两句 ,第一句不是被 句, “出”的 作行 出于主 “虎兕” ,“于柙”

只是状 后置而已,表明“出”的 所;第二句是被 句,作 静物的“ 玉” 于主 的地位,却不能施行 作行 , 然作 “ ”的施 者的 ——“人”没有出 ,却是存在的。所以主 “ 玉”只是 于受 地位,因而句子是被 句。

2.有些用了使 用法的句子,在意思上有 可理解 被 句。

我 先要明确两个概念。使 用法属于 的活用, “活用”是就句子中的某个 而言,被 句属于句式,是 整个句子。 两者不是一回事。怎么确定那要看句子表达的 重点是什么。比如,

例 34:“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 任安 》

此例中的“辱”可理解 使 用法, “使⋯⋯辱” 。按照主 句翻 句意 : “最上是不使祖先受辱,其次是不使自身受辱。 ”主 省略。

如果按照被 句的要求翻 ,就要突出“辱”的 “祖先”

地位。句意 : “最上是祖先不被侮辱,其次是自身不被侮辱。

两句比 , 然被 句更好,比主 句 气重,更能突出“祖先”的地位。

遇到 种情况, 我 可依据上下文意是否 通, 格是否一致, 是否更符合作者的意 而定。

, “祖先” 于主 的 ”句意一 。

3.判断被 句的 候,

迫”的情形。

要注意主 生 作行 的原因是否来自于外界。

”《 任安 》

主 要有 “被

例 35:“彭越、 敖,南面称孤,系 抵罪。

主 的“系 ” (关在牢里)只能是“被迫”而 。有些 不是“被迫” ,但其情形,仍是来自外界的原因。 例 36:“帝感其 ⋯⋯” 《愚公移山》

一般情况下, “感 ”的原因更多的是来自外界,受外界的影响而感 是人的正常的心理活 , 的句子往往就是被 句。

以上 于被 句的形式及用法的例解,

才能自如运用。

要在具体的 言 境中加以体会,

加深印象, 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