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精骑,江下挖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译文
江潮如雨,声震百里,隆隆滑过,手中的鸣琴呀,暂且暂停了摇铃。 府中的官员一个接一个骑马而出,观看潮水呀,早早地在江边等着。 阳光反射下,秋云仿佛格外高远,海水在天际浮动,变得特别宽广。 浪涛涌来,卷起了千堆万堆白雪,观潮的人啊,谁不感到寒气凛冽。 注解
颜钱塘:指钱塘县令颜某,名未详。前人习惯以地名称该地行政长官。钱塘:旧县名,唐时县治在今浙江杭州市钱塘门内。
障楼:一作“樟亭”,指樟亭驿楼,在钱塘旧治南。
鸣弦:春秋时孔子弟子宓子贱,曾经为单父长官,他“呜琴不下堂而单父治”,这里用此典故,称颂颜县令善于为政。 辍(chuò):暂停。
连骑:形容骑从众多,络绎而出的样子。 迥(jiǒng):离。
渤澥(xiè):指渤海。这里指钱塘江外的东海。 挤:通在“座”,座位。 凛(lǐn):凛然。 赏析
这是一首咏写钱江潮的作品,叙写江潮如雷似雪,有声有色,十分壮观。全诗可以分为观潮前与观潮两部分。
诗的前四句写下观潮前。“百里闻雷震,鹤弦暂辍弹”。未见江潮,先闻其声。潮声非常大,有如雷震,并臣震动百里。首句五个字图形出来江潮的雄浑气势。诗的起至句先声夺人,很存有力量。“鹤弦暂辍弹”叙述县令暂停公务前往观潮,字面上却以“鹤弦辍弹”出来之,精妙地导致以弦声凸现潮声,并使读者深感在江潮的非常大声势下,弦声哭啼了。这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公县县令时,鸣琴不出堂而把县城环境治理不好的典故,赞扬颜钱塘善理政。“府中连精骑,江下挖潮观。”写下县衙门内连骑喷出,急速赶往江岸上观潮,进一步图形气氛。
诗的后四句直写观潮的景况。诗人仍不写涨潮,而是以“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两句描绘钱塘江潮到来的壮丽景象。但诗人仍不是直接写潮,而用日光、秋云、天空、大海烘托。上句以秋云迥衬托江潮远远而来,下句借浮天渤澥反映潮的浩阔,充分地表现出大潮澎湃动荡的伟力。接着诗人向读者描绘出涨潮的壮观画面:“惊涛来似雪”,惊涛骇浪排空而来,如万马奔腾,潮水卷起的浪墙似一道突起的雪岭,铺天盖地而来。画面气势宏大,雄奇无比。结句“一坐凛生寒”是又一次衬托,用满座观潮人吓得胆颤心寒,再次对钱江潮这宇宙的奇观进行热烈的赞颂。由于诗人在描写钱江潮时多次运用了烘托的.手法,进行反复的渲染,因而获得了直接描摹所难以获得的艺术效果。
通常观潮诗往往只极力描绘大潮的壮丽雄伟,而这首诗从人和潮两方面去写下。写下人主要写下听到潮,写下观,写待潮,写下观潮,写下观感,写下了观潮的全过程。写下潮用了一虚笔一实笔:虚就是“百里闻雷震”,从听到的角度写下潮声;实就是“惊涛来似雪”,负面写下大潮的雄壮伟丽。诗一张一弛,张弛有度,在雄浑壮美中显露出淡然洒脱的气韵。用“雷震”起调,先是一张。二句接着就是言“辍”,一弛;三句言“出来”,又就是一张。四句言“等待”,又就是一弛。五六两句仿佛与潮毫无关系,全然宕连绵不绝,就是最大限度的弛。七八句将全系列诗推至最高潮,就是最大限度的张。这首诗利用张弛的原理,多寡的变化,写下得波澜起伏,动人心魄。 创作背景
诗人漫游吴越,至杭州,约于开元十七年(年)八月十五,与钱塘县令颜某同观钱塘江潮,写出了这首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