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机老人与小孩实验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却成为了最困扰我们的老师、家长们的一件事。从普遍的现象来看,好像我们的大多数孩子都是“不爱学习的”,对学习感兴趣的则更是少之又少,一般也都是那些学霸孩子。那么,到底如何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戏,吵闹无比。几天过去,老人难以恐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生气了,“一天オ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这个故事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10美分而玩”。老人操纵着报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爱德华德西曾进行过一次这样的实验:他随机抽调一些学生去单独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第一阶段:抽调的全部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第二阶段:所有实验组的学生每完成一个难题后,就得到1美元的奖励,而无奖励组的学生仍像原来那样解题;第三阶段:在每个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休息时间,研究人员观察学生是否仍在做题,以此作为判断学生对解题兴趣的指标。
结果发现,无奖励组的学生比奖励组的学生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去解题。这说明:奖励组对解题的兴趣衰减得快,而无奖励组在进入第三阶段后,仍对解题保持了较大的兴趣。
实验证明: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如果给他提供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的吸引力。这就是“德西效应”。
看完整个实验,其实父母就大概明白应该怎么做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根据自我决定理论,父母需要从以下3个方面来引导孩子积极主动的学习。
自主感
让孩子感觉到受到教育的方式就不是好的教育方式。父母要想让孩子爱上学习,首先就是不能逼迫孩子,而应通过引导,让孩子自动的去学习。
举个简单的例子,要想让孩子爱上读书,父母就不能天天耳提面命的逼着孩子阅读,而应该塑造一个阅读氛围,比如断网、断手机,家里摆满各种书籍,父母每天阅读。在这个氛围里,孩子没得选择,也会主动去阅读。而这阅读在孩子内心里是他自主选择的,不是被迫的。
胜任感
主要让孩子体会到“我能行”的自我认同快感。当孩子面对困难,却能一次次克服时,他们便产生了胜任感,获得了成就感。
成就感
要想让孩子获得成就感,难度比较高,它需要父母精确掌握孩子的水平。太简单的问题,孩子不会产生胜任感,但是太难了,又可能导致孩子完不成,反而会让孩子产生挫折感。因此,父母需要多评测孩子,根据孩子的能力水平来设置任务。给孩子树立值得学习
的榜样
家长成天告诉孩子们要好好学习,自己却从来不学习,这样能教出爱学习的孩子来吗?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作为家长,一定要重视“榜样的力量”。像现在的学生,很多都有自己的偶像,比如一些歌星、演员,这本不是一件坏事。家长们要教会孩子,如何将这样的崇拜转化到自己生活中的斗志、奋斗动力中去。
而作为孩子身边最亲近的人,家长本身也要发挥出榜样的力量,激发他们的好胜心、求知欲,以此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