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学语文学科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小学语文学科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小学语文学科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摘 要:众所周知,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是打开小学生与教师心灵交流的钥匙,老师作为课堂的客体,始终要扮演好知识引路人的角色,真正落实以鼓励的点评方式、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引领小学生提高课堂参与度。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参与度 小学生心理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研究与探讨课堂参与度问题之前,作为话题涉及关键人物,我们首先要了解“小学生”群体以及“小学生心理”,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成年人需要解决的孩子们的问题。

一、不同年级小学生课堂参与心理与情况

小学生通常指6~12岁的学生,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对外界的接受与学习能力提升,对于自己生理上的认知已经形成,心理上会从家庭、学校、社会上寻求归属感与价值感,是自我意识逐步走向独立个体的开始。

小学一年级。初入校园的新鲜感使他们善于发问与交流。但过了两三个月的适应期,部分同学课堂知识学习跟不上产生自卑心理,课堂不敢发言提问。

小学二年级。与同学老师有了一定相处时间,熟悉的人事物使他们内心变得踏实有安全感,语言和行为都透露着活跃,大部分学生非常乐于提问与回答问题,自信心的增加使一些小学生开始展露个性。

小学三年级。有了集体荣誉感,也增加了竞争意识。语文课堂教学中大量的汉字和诗词记忆,使得拥有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同学更加效率,自信心大幅提高,相对应的,表现不是很突出的同学会产生失落感与挫败感,害怕课堂被提问和害怕犯错误,减少课堂互动机会。

小学四年级。部分同学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发育快和认识更多的汉字的影响,能够独立阅读各种书籍,自主意识逐渐加强,开始有了自己的“小心思”,课堂互动不在抢着回答表现自我,而是会出现隐藏真实想法的情况。

小学五年级。课程的增加,知识程度的加深,学生课堂表现与成绩有了分水岭,久而久之有同学就会懒于积极的课堂参与。

小学六年级。开始向青春期转变,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部分同学与老师之间的矛盾会加重加深,对于被叫起来回答问题会产生畏惧甚至反感的情绪。

6~12岁,是从懵懂无知到蜕变成熟的过渡。此时的学生善于察言观色,通过外界对自己的态度、评价来认识自己。在此成长期间,探索未知的渴望让他们无法特别专注于某个事物,或过于热衷于某个事物,体现在课堂容易注意力分散,如果对书本内容不理解,或对教师的授课方式不感兴趣,就极其容易导致课堂参与度低,意兴阑珊。

二、小学语文学科的基础与深层目的

小学语文学习的基础目的,就是培养小学生对于语言听、说、读、写的实际运用能力。

听——听清并听懂老师的授课内容。

说——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言论,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

读——能很好的独立阅读课文,读通读顺每词每句,理解文本内容。 写——主要指组词造句、写作,培养语言组织能力,将语言进行加工滋润,良好输出。

而小学语文学习的深层目的,还是在于对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建立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取向。中国上下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有着完整的汉字体系与丰富的文化底蕴,可

以让学生们去尽情地挖掘与汲取。但是对于语文学科的求知程度,也对小学生课堂参与度有直接影响。

三、教师在课堂中应扮演引路人的角色

老师和学生,谁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课改”实行多年已非常明显,“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机械式教学方法,并不能起到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探索创新精神的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在教育中应该扮演着启迪者、引路人的角色,课堂中,教师是知识与学生之间的牵线人,指引学生学习知识,吸收有价值的知识营养。

四、小学教师在课堂引导阅读的作用

小学教师起引导者的作用,语文课堂上,主要是认识汉字和学习课本文章,而教师的引领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拿诵读文本来说:

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故事。范读,即示范朗读,通过听觉与视觉,让学生从整体先大致了解课文讲了什么内容。为突出身临其境之感,以及面对不同文章体裁,这时就需要教师在示范朗读时的不同方式和不同情感。比如人教版课文《静夜思》,范读时需要注意诗句的抑扬顿挫与合理的断句,整体节奏舒缓,情感抒情中带点感慨。而在诵读人教版课文《升国旗》时,则要注意发音的铿锵有力,整体节奏轻快紧凑,语气中带着崇高的敬意与自豪感。

教师领读——引导学生体验文章情感。理解一个人最好的方式是感同身受,理解一篇文章时亦然。小学生的模仿能力非常优秀,通过跟着老师的诵读,可以有效快速代入自身情感,体会作者心境。一词一句由老师带领着诵读,及时纠正发音与读音的错误。

教师精读——引导学生领悟文章道理。精读,顾名思义,是指细致入微的研读。通过反复的阅读,理解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解析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用意。而做到把字字句句读明白,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融会贯通的理解水平,则需要教师指引着学生们去学习感悟、慢慢渗透。

教授学习方法比教授知识内容更重要,育人比育才更加重要,通过教师搭建语文学科这门桥梁,让学生做到能独立行走于此间,尽情地自我探索、自我挖掘与自我汲取。

五、小学课堂多元化教学方式提高师生交流互动

小学生课堂参与度低,最大的问题出自被动式学习。古有云:“算盘珠子儿——不拨不动”。养成良好的主动性是前提,课堂上:

阅读前,带着问题去阅读。教师可以在课前设置问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有目的、有思考的针对性去阅读。

阅读后,以学生为主体加强交流与思考。引出问题,激发学生动脑能力,参与交流,勇于发表自我观点,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除了设置问题的提高主动阅读形式外,还可以加入游戏方式。

比如进行小组讨论,让同学们自我提出问题并思考问题,再向其他小组抛出疑问,交流不同想法,培养学生合作探讨精神,享受不同思维、不同观点带来的享受与冲击,激发课堂兴趣。

或者开展辩论赛,设置正反观点让学生们思考,培养同学们的反思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让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快速解决问题和准确总结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

最后,也是师生互动性中重要的一点,便是老师的点评与反馈。老师们要善于运用鼓励的话语、积极的态度,去认真回应每一位同学,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互动性。

参考文献:

[1].丁薇薇.基于学生主体视角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参与度[J].小学教学研究,2020:76-78.

[2].来东霞.大数据下小学生语文心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中华少年,2019:86-8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