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大全
(一) 文侯与虞人期猎
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魏于是乎始强。
【注释】 ① 掌管山泽苑囿打猎的官。 ② 罢:通“疲”。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
①天又雨,公将焉之?
译: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译:
2.请简要说说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主要启示。
(二)齐宣王使人吹竽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处士请为王吹竽:为 ②宣王说之:之
2.译下边句子
①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译文
②湣王立,好一一听之。 译文
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故事:
(三)邹孟轲母(节选)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⑷。
注:(1)贾人,商人。(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4)渐化,逐渐濡染。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乃去,舍市傍 (2)及孟子长
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复徙舍学宫之旁。 译文:
3.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
启示:
(四)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屦:麻鞋。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④跣:赤脚。
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或谓之曰 (2)以子之长
2.翻译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3.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五)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
日食的情况。
1、 解释:①诏 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
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六)颜回好学
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
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注释】①蚤:同“早”。②鲁哀公:鲁国国君。
1、解释:①恸 ②对 ③亡
2、翻译:①门人益亲
②弟子孰为好学?
3、这则故事给你的启示有哪些?
(七)陆元方卖宅
陆少保,字元方,曾于东都卖一小宅。家人将受直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
“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遽辞不买。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
是欺之也。”
【注释】①陆少保:字元方,唐朝人,曾任少保(太子的老师),故又名陆少保。
1、解释:①直 ②但 ③遽 ④辞
2、翻译:①子侄以为言
②不尔,是欺人也
(八)和氏璧
楚人卞和,得璞于楚山中,奉而献之于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诸武王。武王使玉人相
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或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楚
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
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视为石,忠贞之士而视为诳。”王乃使玉人
理其璞,果得宝玉也,遂命名为“和氏璧”。
【注释】①玉人:雕琢玉器的工匠。②薨:古代诸侯王死叫“薨”。③剖开。
1、解释:①璞 ②奉 ③相 ④诸 ⑤泣 ⑥夫
2、翻译:①王以和为诳
②子奚哭之悲也?
3、这珍贵的玉璧为什么命名为“和氏璧”?
(九)不死之药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yè)者操之以入。中射之士(警卫官)问曰:“可食乎?”
曰:“可。”因夺而食之。大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曰
‘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
死药也,是客欺王也。夫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释臣。”王乃不杀。
1、解释加点字。
谒者操之以入( ) 谒者操之以入( )
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 ( )不如释臣 ( )
2、下列句子中的“而”表转折的是( )
A.因夺而食之 B.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
C.臣食之,而王杀臣 D.面山而居
3、“楚王不杀中射之士”的原因是什么?
4、中射之士“使人说王”的主要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1) 。
(2) 。
(十)啖菱
北人(北方人)生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日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②坐:因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仕于南方( ) (2)席上啖菱 ( )
(3)或曰:“啖菱须去壳。”( )(4)欲以清热也 ( )
2、翻译:其人自护所短。
3、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4、下列句中加点的“食”与“席上食菱”中的“食”意思相同的是( )
A.衣食所安 B.谨食之,时而献焉 C.设酒杀鸡作食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5、下列句中加点的“去”与“欲以去热也”中的”去”意思相同的是( )
A.今日存,明日去 B.去死肌,杀三虫
C.乃记之而去 D.俸去书来
6、翻译句子:夫菱生于水而日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7、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积压以为知”的看法。
(十 一)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
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
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给下列句中黑体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音:( ) 义: 。
②辄以水沃面 音:( ) 义: 。
③食不给 音:( ) 义: 。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 ) 义: 。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翻译句子: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①
② ③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 》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