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和历史实践等多维的历史aw,去深刻把握
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意蕴,必将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 深AM领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教育和不 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的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从历史背景和历史要求看党的初心使命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由于封建统治
的腐败,中国开始了一段长达百年的屈辱历史。我们 的前途在哪里?这是近代中国的天问。当时的困境,
被马克思称之为“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 的对联式悲歌'反对帝国主义,但不能反对近
代文明。近代中国和西方的斗争,从道义上来讲,是 侵略与反侵略的矛盾;而从文明上来讲,却是先进文
明与落后文明的矛盾。这种矛盾严重损害了中国的 主权,威胁中华民族的生存。当时中国的社会局势错综复杂。这种国情,决定 了近代中国的两大主要矛盾,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
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这两 对矛盾也决定了当时中国的双重历史任务——救亡 与进步。既要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又要反对
封建主义,争取人民幸福。而救亡是摆在首位的,但救
亡不是救封建专制统治之亡。两者之间的关系要统筹 把握好,这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显然是难上加难的事。 十月革命的胜利,终于使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所在,
深受鼓舞,最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
党。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形成的历史背景。从历史文献和历史依据看党的初心使命深刻认识初心,就要研读共产党建党时的历史
资料、文字记载,从党纲、宣言、决议中寻找依据,从 早期共产党员的历史文献中寻找初心的印记。第一是理想信念。“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
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早期共产党人参加革命是
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 主义的信念。在地下革命斗争时期,共产党员随时有
牺牲的危险——“早上从这扇门出去,晚上不知道是
否能从这扇门回来”。他们当中未必每个人都能想到 建党90多年后,中国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
民过上富足的生活,但他们一定都有坚定的理想信
念,正如陈参一将自己改名为陈望道,将两个弟弟分 别改名为陈伸道、陈致道。第二是为民情怀。初心的历史背景决定了共产
党人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人民、为了民族,即为中国
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李大钊曾痛心地写
道,“民生益沦于涂炭” “吾惟哀吾民而已矣”“农失其 田,工失其业,商失其源,父母兄弟妻子离散茕焉,不
得安其居”。参加完党的_大回济南后,王瑞俊写下 一首诗,其中有“贫富阶级见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
语,并将自己改名为王尽美。第三是奋斗精神。共产党人的初心印有鲜明的奋
斗本色。早期共产党人白手起家,隼路蓝缕,瞬斩棘, 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谈何容易?陈独秀在《研
究室与监狱》一文中,号召青年^立志“出了研究室就 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李大钊则在《晨钟报》 的创刊号上热情赞颂“青年不死,即中华不亡*' O从历史实践和历史发展看党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自从确立了伟大理想,明确了伟大 目标,百年来的艰难探索,始终是本着这个初心在艰 苦奋斗,朝着这个目标在奋勇前进,这条历史脉络不 免曲折但十分清晰。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恢复国民经
济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从社会主义建设到改革开
放,从加入WTO到发起“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共产
党人始终不忘初心,朝着当初的伟大目标奋力砥砺 前行。这当中虽然经历了一些挫折,走了一些弯路, 但都是本着同样的初心、朝着同样的目标而进行的
不懈奋斗。党的指导思想不断丰富发展,都是为了更 好地践行初心使命,更好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
华民族谋复兴。(摘自《学习时报》)2020年第1期•总第653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