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的保护
红树林,是一种热带、南亚热带特有的海岸带植物群落,因主要由红树科的植物组成而得名。组成的物种包括草本、藤本红树。它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洋过度的特殊生态系。
红树林是至今世界上少数几个物种最多样化的生态系之一,生物资源量非常丰富,如广西山口红树林区就有111种大型底栖动物,104种鸟类、133种昆虫。广西红树林区还有159种和变种的藻类,其中4种为我国新记录。这是因为红树以凋落物的方式,通过食物链转换,为海洋动物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同时,由于红树林区内潮沟发达,吸引深水区的动物来到红树林区内觅食栖息,生产繁殖。由于红树林生长于亚热带和温带,并拥有丰富的鸟类食物资源,所以红树林区是候鸟的越冬场和迁徙中转站,更是各种海鸟的觅食栖息,生产繁殖的场所。
红树林另一重要生态效益是它的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的功能。盘根错节的发达根系能有效地滞留陆地来沙,减少近岸海域的含沙量;茂密高大的枝体宛如一道道绿色长城,有效抵御风浪袭击。1958年8月23日,福建厦门曾遭受一次历史上罕见的强台风袭击,12级台风由正面向厦门沿海登陆,随之产生的强大而凶猛的风暴潮,几乎吞没了整个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但在离厦门不远的龙海县角尾乡海滩上,因生长着高大茂密的红树林,结果该地区的堤岸安然无恙,农田村舍损失甚微。1986年广西沿海发生了近百年未遇的特大风暴潮,合浦县398公里长海堤被海浪冲跨294公里,但凡是堤外分布有红树林的地方,海堤就不易冲跨,经济损失就小。许多群众从切身利益中感受到红树林是他们的“保护神”。1982年,华侨郭春秧特地从南洋带回\"秋茄树\"等三种红树林种苗进行育种栽植。红树林的工业、药用等经济价值也很高。
红树林是我国保护物种,近10多年来,先后建立了国家级(3个)、省级(4个)、县级(8个)红树林保护区15个,并制订了相应的保护法律法规。然而,得到10多种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保护的红树林并没幸免刀俎之灾。近40年来,特别是最近10多年来,由于围海造地、围海养殖、砍伐等人为因素,红树林面积由40年前的4.2公顷减少到1.46万公顷,不及世界红树林面积1700万公顷的千分之一。特别是在《海洋环境保护法》和《国家海域使用管理暂行规定》颁布实施多年的今天,有些人无视国家法规,急功近利,仍然在大片地砍伐红树林,包括几个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砍伐破坏,其中尤以广西自治区砍伐红树林为甚。全区原有红树林22387公顷,到1993年仅剩5654公顷。据不完全统计,广西近几年己砍伐和己列入填海造地规划的(已批准)即将砍伐的红树林将达近1000公顷。
深圳福田国家级红树林鸟类自然保护区。自1988年以来,深圳城市建设就有8项工程占用福田红树林鸟类保护区红线范围内土地面积达147公顷(2200亩),占原整个保护区面积的48.8%,共毁掉茂密红树林35公顷(526亩),占原红树面积的31.6%。
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红树林,但由于沿海一些渔民毁林建虾塘,近10年来,广西的红树林面积减少了10%。大量红树林被砍伐、破坏,引起了我国政府的极大关注。目前,我国已建立7个省级以上的红树林保护区,保护红树林约占全国红树林总面积的一半,并成立了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红树林保护、科研与管理体系。
海南省文昌市铺前镇约6公里长的沿海岸线上,67多公顷(1000多亩)的红树林区已全面挖塘养殖,近半数的红树林遭受严重破坏。海南东寨港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目前面积最大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300多公顷(5万多亩),有林面积2000多公顷(3万多亩),列入《世界湿地名录》。但从1993年以来,不断有群众进入保护区砍红
树、挖塘搞养殖,大片大片的红树林区成为荒芜的水泥塘。
近代中国红树林的面积急剧下降主要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概括起来有如下的几个方面。
1. 管理部门多,难以协调统一。红树林处于从海洋向陆地过渡的地带,既有海洋的属性,又有林业、环保的属性,因此造成目前多部门管理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局面。中国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分别归属三个部门管理,即海洋、林业和环保部门,呈现出多头管理、管理模式不一致的状况。而同一部门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也存在着区别。山口国家级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是广西海洋局的直属处级单位,人员工资和经费由自治区财政拨付。而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广西防城港市海洋局的直属科级单位,除国家和自治区财政按规定划拨少量补助经费外,人员工资和经费都由市财政拨付。由于市级财政比较困难,许多经费无法得到保障。究其原因,政府之间和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直接妨碍了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2. 经费投入不足。目前,中国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经费渠道主要来自财政,有条件的保护区还可以依靠自身的经营收入来维持一部分经费。民间资金投入尚未成为保护区经费来源渠道,因此保护区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保护区的财政经费投入也是出自多个部门,有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和市县财政。中央财政投入部分各个部门又不相同,差异比较大。地方政府一般投入比较少,特别是经济不发达的省区。近年来的调查表明,政府保护活动的分化以及财政投入的分散,使地方政府背上了越来越沉重的财政负担。总之,保护区的经费投入问题令人担忧,是制约保护区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后果是加剧了人们对保护区的忽视程度,而不能有效地制止红树林资源遭受破坏。
3. 规划不合理。保护区的总体规划没有得到确实有效的落实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保护
管理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虽然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都进行了总体规划,但是由于资金投入不足、部门利益冲突等原因,许多规划内容无法实施,有“纸上谈兵”的倾向。同时,部分规划内容不够科学合理,没有植根于保护区自身的实际特点进行规划,而且缺乏长远的考虑,例如保护区功能分区的划分出现的问题比较多。
4. 人为因素干扰比较严重。人为因素干扰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管理的主要问题之一。人为因素影响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形式是多样化的,以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主要有港口和城镇的建设、海河堤建设、修建养殖鱼塘、捕挖林区动物、废水污染等等。这些因素影响有两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以前,影响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人类活动是围垦毁林、围海造田,同时,也不可轻视渔民捕、挖、采红树林动植物。二是改革开放以后,人类活动影响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则是围垦养殖、港口及其城镇建设。以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沿海海水养殖业的发展,保护区内几十公顷的红树林被围垦,至今无法恢复;90年代初,东兴市竹山港的建设已经直接破坏了北仑河口我国一侧红树林生态系统,教训十分深刻。
我国的红树林湿地直接经济价值不高,而防浪护岸、维持海岸生物多样性和渔业资源、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等生态环境功能显著,属于特别容易被价值低估的海岸生态关键区。我国的红树林遭受如此严重的围垦砍伐破坏,而且还在继续遭受破坏,除了少数破坏红树林事件是由于管理不严,被群众的围垦养殖等活动破坏外,大量的还是当地政府的行为。这就不能简单地用环保意识差、对红树林生态系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或法制观念不强等原因来解释。而是有更深刻的原因-急功近利,经济利益的驱动。1960 年代以来的毁林围海造田或造盐田,毁林围塘养殖,毁林围海搞城市建设等人类不合理开发活动,使红树林面积剧减,环境恶化,红树林湿地资源濒危,急需加强管理和保护。
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存在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人的认识问题。因此,人们对于红
树林的认识问题显得特别重要,包括政府官员的认识问题和民众的认识问题,其中政府官员的认识是最重要的而又是最复杂的,民众的认识问题是最关键的又是基础的。
加快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其对策
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海岸带的生态保护与管理,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生态恢复,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因此,加强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建立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自然保护区,是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维持沿海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生态教育、科学研究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证,必须加快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有效管理。
1. 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法规划管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首先,中国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要求,尽快制定并出台《全国自然保护区法》,全面改革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用法律规范各个部门的管理行为。参照国外行业管理的做法,成立全国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协会,搭建统一管理和交流平台;成立全国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基金会,列入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同时鼓励和吸收民间资本注入,疏通统一经费来源和拨付渠道,突破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瓶颈。
其次,中国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必须结合实践尽快制定并实施总体规划。总体规划要根据保护区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条件、社会经济状况、保护对象以及管理和保护工程建设的需要,以全面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为宗旨,采取有效措施和先进手段,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加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促进红树林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通过制定保护区的总体发展方向、规模布局、保护措施的配置和制度等方面的规划,达到实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不同阶段的发展计划,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加强能力建设,强化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撑,提升管理水平。科学研究是保护区的灵魂,保护什么、利用什么以及如何保护与合理利用等,这些都离不开科学研究。只有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建立并完善生态监测体系,不断加强保护区的能力建设,才能使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才能充分发挥保护区的多种功能和效益,从而实现保护区的可持续利用及发展。首先,加强自身“软件”能力建设,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要针对目前管理和科研水平低的实际,抓紧培训在职员工,尽快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要引进一批高素质的管理和科研人才,不断提高保护区的管理水平和科研水平。其次,加快保护区的基础设施“硬件”能力建设,要解决办公、教育、宣传、研究场所以及管护设备、设施。再次,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落实管护措施,强化执法,将保护区的管理纳入法治轨道。
同时,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发挥保护区红树林湿地资源和地理位置的区位优势,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强技术合作,积极开展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环境、候鸟迁徙和动植物保护等项目的科学研究;积极争取国外资金或选派保护区管理人员出国考察、培训;争取加入有关的国际湿地组织。
3. 加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宣传和公众参与力度,强化全民保护意识。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事业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的事业,因此,加大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多渠道、多方式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生态保护意识,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局面。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需要当地政府管理和经济投入,需要当地居民、企业和机构的参与。在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行动中,政府的作用是巨大的,为此,应加大对各级政府官员的宣传力度,提高他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保护区要积极与政府以及有关主管部门合作,统筹规划和协调有关保护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和措施。将红树林保护与管理问题纳入到现行市场体系和经济体制中,同时,提高居民的生态意识和企业、机构的参与意识,环境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应强化对青少年的科普教育,通过“红领巾”
试验林等方式,将有关环保知识融入到趣味性活动中,从而取得更好的宣教效果。
4. 探索社区共管模式,构建和谐相处社会。当今世界对保护区的管理观念已从绝对封闭管理转向“界外受益”,即提倡保护区与周边社会共管共赢,实现和谐相处。搞好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其目的是为今后的长远发展,因此,政府应扶持当地居民脱贫致富,只有当地居民在满足了基本生活需要的时候,才会想到重视保护红树林的问题。要发展与保护区管理和保护相协调的生态产业,重点发展生态养殖和生态旅游,促进保护区资源可持续发展,引导企业做好红树林生态品牌,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经济效益。
现已建成各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15 个,还需要吸收科学家积极参与,加强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以尽快扭转退化趋势,实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可持续发展。在湿地地貌良好的区域进行大规模的红树林人工种植。其次,红树林的恢复工作要由政府有计划地投入一定资金,让专门机构负责,研究和种植优良品种,开展对群众特别是海岸沿线村民群众、养殖业主的宣传教育,使社会形成自觉保护红树林的良好氛围。
各地林业部门应认真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湿地红树林的保护管理工作,依法保护管理湿地红树林资源,而计划、财政、国土、规划、农业、海洋与渔业、环保、公安等有关部门及湿地红树林资源所在的区、镇、村应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同做好辖区内的湿地红树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
总之,中国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要尽快提高管理和建设水平,开展保护区内自然资源的合理和适度开发利用,促进保护区和当地社区社会、经济和生态建设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