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树与教育的感悟

树与教育的感悟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树与教育的感悟

树与教育的感悟

1: 大路边同时载下的一些树,如果其中一棵因为土地贫瘠或者人为伤害等原因,就算后天得以补充,也很难赶上原先一起成长的树。

教育学生最好不要掉队。如果掉队,赶上大部队需要花费极大的代价。

2:校园的两棵松树,高耸入云;花圃的一行塔柏,威武庄严。

学生如树,各有各样。要看到每个学生的可爱。

3:山上的树木,抬头仰望----郁郁苍苍,漫山苍翠;俯首细察----枯枝横陈,败叶飞度。

看学生的优点要看到长远,察学生的不足要看走近一些。

4:人为砍过的斜枝的树木长得高,但是粗度不够;自然成长的树木,斜枝很多,有粗度,但是高度不够。

教育就是经历。 但凡人为地让学生抄近路获得的成功,总是缺乏横向的“粗度”。

5:我从山中来,带来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日看三回,看的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急不得的慢活”。不要妄想只吃第N个馒头填饱肚子。

6:以前问同学:我拍的关于校园四季的“树”主题照片,哪个季节最美?学生大都回答:秋季。

只有经历彻骨入心的外因(秋风),才会让树叶在树枝上灿烂炫舞。

教育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才会让学生大彻大悟。

7:暑假,吃到一种叫杏桃的水果。既有杏子的酸涩,又有桃子的脆甜。摊贩说,这水果是杏树苗嫁接桃树枝而长出的。

教育就是让孩子们保持本真的同时,拥有施教者的某些优点。

8:据说释迦牟尼行脚六年,最后居然在一棵菩提树下经过七天七夜的苦思冥想,而彻悟了人生无尽苦恼的根源和解脱轮回的方法,从此成为觉者。

教育者不要指望一次教育行为而让学生觉悟。让孩子们继续“赶脚”吧,他会遇到自己心的菩提。

9:小学时候,班主任带我们去学校自留地育树苗。春天里,我们明明在苗圃里扦插的是一色杨树种。夏末,我们居然在成片的杨树苗里看到了一棵婀娜多姿柳树,大家无不惊奇,欢欣。

教学中生成的鲜活案例往往出现在你的教学设计之外。

10:2012年9月3日,老家文川经历罕见的龙卷风。水沟边的参天白杨全部吹倒,而梁上坡地的杨树却依然挺立。

在安逸舒适的环境长成的树木遇到境遇的突变,也许最先低头折节;相反,在贫瘠的坡地自生自灭的树苗反而傲然屹立。(这大概是汉奸多出自某个阶层的原因吧。)所以,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11:前些年回老家,一看见横陈在柴房墙角的落满灰尘的木质的“天地君亲师”中堂和“恭勤克俭”门楹,满是感慨。伤心处,觉鱼刺鲠喉。

小时候,刚在学校学了“天地”二字,回家父亲便比照堂屋的中堂,由此及彼把“君亲师”也一并威严地教了:写“天地”的时候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写大;写“君”的时候一定要把下面的“口”封严实了;写“親”的时候,必须要给“目”字留有充足的空白,不能闭目;写“ 師”是的时候,别写“丿”。

感谢这些木头,感谢木头留下了父亲教给我的文化--------要对天地敬畏(写大),要对君王忠厚(别让君开口),要祈愿父母长寿(别闭目),要对教师尊重(别撇)。

教育者说给学生的话有时候甚于木刻,会永远刻在学生的心里。与其我们喋喋不休地给学生讲大道理,不如亲手给学生写张励志的名片(或纸条,或批语等等)更能激起他们奋斗的心。

12:闲暇登山,常常看见枯藤缠树的情景。每每此时,总是嘘唏不已:一棵好好的大树,怎么会被一株柔弱的藤条困闭呢?

人若有求气先虚。那些貌似柔弱的东西常常就是你的夺命飞刀。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和勤奋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懒惰;和积极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消沉;与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能登上巅峰。所以,引导学生交好朋友相当重要。2008届的学生高考普遍优秀,这与我们当年的班级文化是密不可分。

积极的伙伴,会对学生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产生良好的影响,激发其内在潜能,使人进取,催人奋进。消极伙伴的拖累,会在不知不觉中偷走学生的梦想,使其逐步颓废,甚至生命枯萎。

13:城固的柑橘,新疆的香梨,洛川的苹果,山东的大枣……同样的苗,换了地方就变了味。

营造什么样的环境就会长出什么样的苗。班级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十分重要。

14:不管是种在多偏僻的地方的树木,只要有太阳,它总是循着阳光努力的伸出自己的枝叶。

一朵花,一枝叶,一株苗,无论是身居温室花盆,还是委身田埂地头,努力过,就不算虚度;坚强过,就不算荒废。

生命中有很多东西可遇不可求。有人求而不得,有人弃若敝屣。但是,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一定要引导我们的孩子们向善、向上、向阳。

15:不要在冬天断言树木的死活。枯木逢春的事我们其实司空见惯。

不要在学生情绪的最低谷时对其作出消极的评价。世界上没有自甘堕落的灵魂。

16:一年的树木能够当成柴火,十年的树木能够做家具,百年的树木能够成栋梁。

社会有些焦躁,教育有些漂浮。学生深受其害。这不能不引起教师的警觉。

教育是一个慢活,是一个“润物细无声” 的潜移默化过程,需要教育者有一种悠闲的心态,就像农民坐在田埂上静静地倾听庄稼拔节的声音,耐心地等待谷穗的成熟一样——不要妄想三两天就让学生有很大的飞跃,也不要妄想学生只经历三两位教师的影响熏陶就成为我们所期待的那样的人。正如泰戈尔所言——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17: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是典型的中国人嫉妒成性的证据。

我们这个民族过于注重大同(或者说中庸吧),不注意发扬人的个性。一旦“秀”之于同类,必招致“摧”之,“毁”之。

既不敢“秀”,怎谈“创新”?

应试教育下的考试机器们普遍的高分低能现象令人深思。

18: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人的性情是能够改造的。美国教育家和儿童学家詹姆斯•多布森说:“很多犯罪的人,正是教师从未严格要求学生、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教会学生控制自己冲动的结果。”

作为教育惩罚的一种常用形式——批评,应该恰当适度使用。

教师拿捏准了“绳”的度,本着关爱去批评学生,警醒他们,这是教育的必要手段。

“受绳”之木会更直,“就砺”之金必锋利。

19: 朽木不可雕也。

本来是孔子向正在病休的宰予说的几句气话,不想被曲解成了至理名言。

圣贤的话,不可不听,不可全听,尤其那些自以为是圣贤,或被捧成圣贤的话,更大可不必奉为圭臬。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像宰予这样能够独立思考、绝不盲从的学生,代表着可敬可畏的未来。

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千万不可一锤定音,盲目断言其未来。不要被一时一事的假象所困顿,朽木是可雕的。

20:一棵树要坚定地成长,必须把根扎好。不能一时一移,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信念。若时常移动根基,也许迎接它的就是枯萎。

一个学生要有所成就,必须认准目标,毫不松懈,持之以恒。倘若三心二意,急功近利,最终会一无所长,一无所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