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黏膜相关性恶性淋巴瘤1例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5676・ 论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08 Dec,17(36) 表1 成人TCS与小儿TCS的鉴别 2讨 脊髓栓系综合征(TCS)是由于各种先天或后天原因牵拉 圆锥,使其位置下降并产生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的症候群。 TCS多见于幼儿及青少年,成人相对少见,由于其临床症状 和体征多种多样,基层医院一般无脊椎专科,又没有MRI,对 本病正确诊疗相当困难。所以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防止误 诊误治。 2.1发病机制胚胎发育初期脊髓与椎管等长,其末端止于 椎管骶尾部盲端。此后脊柱生长速度快于脊髓,圆锥开始向 头侧移动。至出生时圆锥上升至腰2椎体下缘以上,其末端 的细胞团块形成终丝。正常终丝细弱,能允许圆锥缓慢上升。 如圆锥在上升过程中受到牵拉,上升过程就会被阻止,而出现 TCS。 不必要的痛苦,而且给下次手术造成困难;未明确病情下,不 适当的腰椎穿刺亦会损伤脊髓或圆锥。只有提高对TCS的 认识,才能防止误诊误治。本病一些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均应 引起医生注意。有些患者在出现症状前常有过度牵拉圆锥的 诱因,如长时间下蹲、压腿练习或车祸等。TCS的疼痛范围较 广泛,常位于腰骶部、会阴、腹股沟和大腿深部,不能以单一神 经根损害来解释。遇成年患者有轻度大小便障碍时,若能仔 细检查骶尾部皮肤,若发现有皮肤凹陷、瘘管、丛毛、血管瘤、 感觉减弱、包块等,或伴有肛门直肠畸形等,将有助于发现 TCS。个别患者主诉为单侧下肢疼痛和无力,神经检查常可 发现双侧均有异常。x线片上的隐性脊柱裂、椎体畸形、椎管 扩大和骶骨发育不良等是发现TCS的重要线索。一旦怀疑 本病,应行MRI检查。MRI是诊断TCS的首选手段,MRI不 2.2诊断分型 当临床遇到会阴部及下肢疼痛、麻木,下肢 肌力减弱等;泌尿系症状如尿失禁、下腹痛、遗尿等症状,就应 考虑到TCS可能。结合辅助检查并不难诊断,常规x线片多 能显示腰椎的骨性异常,如隐性脊柱裂、椎管膨大等。但X 线片不能直接诊断TCS。CT能够发现椎管内肿瘤,对圆锥 的定位也有很大帮助。MRI是诊断TCS的首选手段,可以准 确地进行鉴别和分型。成人TCS的分类方法较多,周国昌 等[ ]将TCS分为5型:①终丝粗大型;②脂肪瘤型;③术后瘢 痕粘连型;④椎管内肿瘤致脊髓栓系;⑤混合型。 2.3与幼儿TCS区别 成人TCS的诊断与幼儿有所不同。 除发病年龄外,前者以疼痛、麻木为主要症状,其次是下肢无 力及尿失禁,肢体畸形少而轻。后者除多有显性脊柱裂外,往 往有明显的下肢发育畸形及功能障碍,甚至不能行走,尿失禁 多见,两者鉴别见表1。 但能确诊TCS,而且对下降的圆锥能准确定位,还能发现脊髓 的其他病变,如椎管内肿瘤、脊髓双裂、脊髓空洞和Arnord— Chiari畸形等l 。 2.4诊疗体会对该病认识不足,常会误诊为其他常见病而 造成严重后果。小儿TCS早期可被诊断为小儿麻痹症,而失 去早期手术的机会,致使下肢畸形加重,神经功能发生不可逆 损害;成人TCS仅凭神经根症状及CT检查误诊为腰突症或 腰椎管狭窄而单纯切除椎问盘或椎板减压,不但给患者造成 [ 参 考 文 献 ] [1]周国昌,徐建民,周天健,等.脊髓栓系综合征MRI图像与手术 所见的关系[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4,4(4):145 [收稿日期]2008—08—05 胃黏膜相关性恶性淋巴瘤1例 宋德顺,曲智杰,王锋 (山东省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山东青岛266100) [关键词] 胃黏膜;恶性淋巴瘤 [中图分类号]R551.2 1病历介绍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8—8849(2008)36—5676—02 共取活检6块,病理诊断为:淋巴细胞增生,淋巴瘤待排;银染 示:H.pylori(+)。全血分析、胸片、上腹部CT均无明显异 常。给予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联合根除H.pylori 治疗4周复查胃镜:胃体后壁近胃底处见约0.6 cm×0.3 cm 患者,男,4O岁,2007年4月因上腹部疼痛不适1个月到 我院就诊。腹部B超检查无明显异常。胃镜检查示:胃体后 壁近胃底见2处约0.8 cm×0.8 em溃疡,胃体大弯近胃窦见 约1 cm×0.5 cm溃疡,形态欠规整,可见长短不一的伪足向 四周延伸,表面覆有白苔,质较韧,蠕动较差。分别于病变处 椭圆形溃疡,上覆褐色苔,形态规整,边界清楚,质较韧,蠕动 可。病理诊断:考虑为黏膜相关性恶性淋巴瘤;H.pylori(一)。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08 Dec,17(36) 继续重复上述治疗4周后复查见胃体黏膜充血水肿,未见明 ・5677・ 后,在严密跟踪下对患者进行根除H.pylori治疗,并且取得了 显溃疡。病理示:黏膜慢性炎;H.pylori(一)。 2讨 论 良好的治疗效果。根据现有的研究,对于早期H.pylori阳性 的胃MALT淋巴瘤,根除H.pylori后痊愈的几率较大。但是 如果病变发展到较晚期时,H.pylori阳性率下降,需要手术或 进行化疗,而且预后较差。所以早期MALT的诊断是取得良 好疗效的关键。常规胃镜检查时发现有胃MALT淋巴瘤可 能的病例,在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的同时,可以先试行根除 H.pylori治疗,并及时跟踪复查。效果显著且经活检确诊完 胃黏膜相关性恶性淋巴瘤(MALT)是指从胃黏膜淋巴组 织中B细胞发生的恶性淋巴瘤,常为低度恶性,可发生于任 何年龄,多见50岁以上,临床分期多为I E期或ⅡE期,进展 缓慢,很少有腹外播散,骨髓累及非常少见,预后好,5 a生存 率达90%以上。低度恶性胃MALT淋巴瘤有良好的临床过 程,但目前研究显示:瘤细胞具有单克隆特性、侵袭性,能播散 到淋巴结或更远组织,表明该病属恶性肿瘤。H.pylori在大 多数胃MALT淋巴瘤发生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此外EB 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及某些不知的抗原可能与某些胃MALT 淋巴瘤的发病有关。 本例患者在得到首次病理诊断后,应行免疫组化甚至细 全缓解的病例,也要定期复查,防止病情复发,尤其要重视其 他部位复发的可能。对于部分根除H.pylori治疗效果不佳的 患者,要及时进行相关的检查,若明确属于高度恶性的弥漫性 大B细胞淋巴瘤,则直接选择放疗、化疗甚至手术治疗。 胃MALT淋巴瘤表现多样,检查中要提高警惕,笔者又 特意观察了几例可见伪足的溃疡,病理均否认为MALT淋巴 胞遗传学和超声内镜检查,以明确诊断、详细了解病变浸润的 深度和范围,从而指导临床治疗。但这些还不是非常普及的 诊断方法,相当多的医院不能进行此类检查。受条件限制,本 例未能进一步详细检查。在向患者解释清楚、征得患者同意 瘤,可见伪足样溃疡不能作为胃MALT淋巴瘤的诊断依据。 但在临床工作中,仍然要加强对此类溃疡的重视,防止漏诊和 误诊的发生。 [收稿日期】2008—07—20 脾脏多发性脉管瘤1例 徐晓武 ,杨小敏 ,倪仲琳 (1.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温州325000;2.浙江省温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浙江温州325000) [关键词]脾脏;多发性脉管瘤 [中图分类号]R733.2 1病历介绍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8—8849(2008)36—5677—01 肝脏、胆囊、胆总管及胰腺等未见异常,遂行脾切除术,手术过 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病理诊断:脾脏结节内见大小不等的 管腔,形态不规则,大部分管腔见淋巴液,部分管腔内见红细 胞,符合(脾脏)血管淋巴管瘤诊断。 2讨 论 患者,女,58岁,因“体检B超发现脾脏肿块1周”于2007 年8月17日收住入院。患者平素无发热、咳嗽,无胸闷、心 悸,无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呕血等症状。人院查体:T 36.7℃,P 68次/min,R 20次/min,BP 110/72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巩膜皮肤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 结未及肿大,心肺听诊无殊,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 脉管瘤是起源于血管和淋巴管的良性肿瘤,多见于皮肤 和黏膜,脾脏少见。临床以单纯血管瘤或单纯淋巴管瘤多见, 而混合性脉管瘤少见,后者的影像学特点主要表现为:多发弥 漫性类圆形低密度灶,密度不均,病灶边缘根据血管和淋巴管 成分的多少而定,血管成分多则边界不清楚,不均匀强化,淋 巴管成分多则密度低,边界较清楚_1j。镜下肿瘤由扩张的淋 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腹部未及明显包块,肝脏肋下未及,脾 脏肋下刚及,移动性浊音(一),肠鸣音正常。神经系统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6.63×10 L~,RN2 4.18× 1O L_ ,Hb 128 g/L,Plt 265×10 L_。,L 0.342,N 0.583, ESR 16 mm/h,CEA、AFP、CA 12—5、CA 19—9正常,肝肾功 能正常。CT提示脾脏多发性占位。超声下造影剂注入9 S 巴管和血管组成,管腔大小不等,管壁薄,由纤维组织构成,管 腔内分别可见红染的淋巴液及红细胞。本病因缺乏特征性的 I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易误诊漏诊,确诊依靠病理诊断。影像学 上本病需与脾肿瘤、脾结核、淋巴瘤等疾病鉴别。本病确诊 后,手术切除为治疗首选。 [ 参考 文 献 ] 后可见脾实质内出现增强信号,脾内高回声团10 S时开始出 现增强信号,呈整体增强,程度较脾实质低,35 S时达高峰,增 强区域呈蜂窝状,后开始缓慢减退,3 min后团块内无增强信 号,超声诊断:脾内多发实质性团块。于2007年8月21日行 脾切除术,术中见腹腔内无腹水,脾脏大小约10.0 em×5.0 [1]ChristopherD,HetcherM.肿瘤组织病理诊断[M].周庚寅,刘 洪琪,张庆慧,译.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5—27 cm×4.0 cm,质软,表面光滑,脾门淋巴结无肿大,内部见数个 肿块,最大者位于脾门处,大小约3.5 cm×3.0 cm×3.0 cm, [收稿日期]2008—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