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核电技术

核电技术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J 个T1.KI百思 2005年第4期(总113期) <风速与风力智能测定装置的设计> (冯澜万军红)<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05.№3 介绍一种风速与风力测定装置的电路组成及其工作原理,给出了程序编制的基本流程图,分析了编程中 涉及的一些主要问题与相关程序语句。 <大功率风机及泵的节能调速装置> (赵玉良庞杭洲左金荣)<节能与环保>2005.No6 介绍一种适用于大中型风机及泵类的高效节能调速传动装置——差动词速装置,它能根据要求有效调 节风机及泵的流量或使其运行于高效工作区。该装置具有调速方便、效率高、节能效果显著、造价低、可靠性 高等一系列优点,值得在电力及相关行业推广应用。 <空间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沿海风能资源评价> (江东王建华)<地理科学进展>2005.No6 沿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风能资源区,由于近地面风场具有很强的时空变异性,给风能资源定量评价带来 了很大困难。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手段,近年来,利用星载合成孔径雷达(& R)进 行沿海风场信息遥感反演已从试验逐步走向成熟,它以布拉格原理为依据,建立合成孔径雷达后向散射系数 与海面风场之间的关系,反演风速、风向等关键参数,并进而对研究区风能资源进行准确的定量评价。本文回 顾了本领域国内外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风场要素反演的基本方法和校验手段,探讨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和改进方法,并对本方法在我国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核电技术 <中国先进压水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稳态特性研究> (肖泽军卓文彬陈炳德贾斗南周连帮)<核动力工程)2005.№5 系统研究了中国先进压水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稳态特性,共取得237组试验数据。根据实验数据分析 研究了系统压力、系统冷热芯位差、系统等效阻力系数、风速对两相自然循环流量和系统余热排出能力的影 响。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得到了两相自然循环稳态流量关系式,将试验数据与计算结果进行比较,有95% 的试验结果在±16%的相对误差范围内,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冷热芯位差阈值的主要参数是系统状态参数(系 统压力、阀门形状阻力系数)和系统边界条件(空气入口温度、烟囱高度),由此得到了两相自然循环系统冷热 芯位差阈值关系式,稳态特性研究表明,中国先进压水堆核电站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具有堆芯2%额定功率 的自然循环能力。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2005年第4期(总113期) <核电站三维设计的基本准则和应用实践> (王若冰吴彦)<核电设计>2005.No4 介绍了三维设备模型设计在核电站中的实际应用。包括建模准则的制定、程序编制、模型建立。以及项目 实践的全过程。阐述了作为数字核电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三维设备模型设计的基本准则和应用实践。从 而。进一步验证了数字电厂主要结构体系和程序配置的合理性、有效性。对核电厂全寿期管理概念的具体实践 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成果。为三维设备模型更深入的运用于大亚湾、岭澳核电站的运行、 维修模拟以及岭澳二期、广三核项目的工程设计管理,莫定了可靠的工作基础。 <核电的生存与发展> (张仲孝)<国际电力>2005.No4 积极发展核电是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和必然选择。我国核电能否在电力市场竞争中生存与 发展,首先取决于核电站的安全性和核电的经济性,这也正是业界、公众和政府最为关注的两大关键问题。本 文就这2个问题以及如何提高我国核电的市场竞争力予以阐述,希望对我国今后核电规模化建设有所裨益。 <第4代核能系统研究与发展计划) (曹毅刚欧阳武)(国际电力>2005.No4 第4代核能系统指目前正在进行概念设计和研究开发的,可望在2030年前在技术上达到成熟,在经济性 和安全性上更加优越,具有显著的先进性和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的新一代核能技术。2000年1月。美国等1O 个国家共同成立了第4代核能国际论坛,共同研究、开发和验证第4代核能系统。文章回顾了第4代核能研 发计划的形成过程,简要介绍了第4代核能技术路线图研发目标、选定的6种反应堆概念设计以及研究发展 计划的情况。 <核电工程建设进度控制的关键路径分析> (石亮民马立民范凯)<核动力工程>2005.No5 以M310堆型为基础,结合大亚湾、_I令澳工程的建设经验,研究核电工程建设进度控制的关键路径,分析 表明,核电工程建设的关键路径是核岛土建、核岛安装,与一回路冷态调试相关的单系统调试及联合调试。 对于核岛土建,关键路径在反应堆厂房主体土建施工、预应力张拉、重点区域的土建房间移交和关键土建/安 装接口移交;对于核岛安装,有4条关键路径;对于调试,分为冷态调试相关的16个单系统调试和联合调试两 个阶段。 6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广西电力建设科技信息 2oo5年第4期(总113期) <小型核电反应堆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刘志铭 丁亮波许祖国)<核电设计>2005.№4 描述了目前核电反应堆容量的状况,分析了核电反应堆小型化的趋势与现状,介绍了几种多个国家正在 开发的小型核电反应堆的特点及状况。 水电站设计与施工 <高拱坝坝肩稳定分析中拉裂面的作用机理研究> (杨强朱玲刘福深)<水力发电>2005.№7 在拱坝坝肩稳定分析的刚体极限平衡法里,一般认为滑移体拉裂面完全脱开,不考虑其上的岩体抗力,对 高拱坝而言,这种做法可能使稳定分析过于保守。基于三维有限元分析的多重网络分析方法,可以将三维有 限元分析成果投影到任一滑面网格上,进而求得其上的应力分布及合力,以及滑面和滑块的安全系数。利用 此方法对溪洛渡高拱坝工程的坝肩关键滑块的分析研究表明,直至超载3倍时,虽有部分区域受拉,拉裂面就 合力来说仍处于受压状态,故拉裂面提供的抗力在较大荷载变幅内是可资利用的。计算表明计入拉裂面岩体 抗拉力后,块体稳定安全度有显著的提高。 <有限元法中开挖释放荷载计算方法的研究> (王小敏朱爱军王宏润杨世忠)<水力发电》2005.No7 对传统有限元开挖释放荷载的计算方法进行了讨论与分析,并基于体系平衡的有限元数值格式,提出开 挖作用的直接分析法、间接分析法的概念及开挖不平衡力的计算方法。开挖作用的直接分析法认为,任何开 挖步产生的位移都是该开挖步剩余构形中真实存在的各种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不用考虑被卸除材料部分对 体系的作用,其对开挖问题的数值模拟只针对开挖剩余体系进行计算,其意义更为直观,计算更为简便可靠。 <基于拱梁分载法的拱坝抗屈曲稳定分析> (蒋勇丁晓唐顾冲时)<红水河》2005.№2 拱坝的抗屈曲稳定性一直是未被重视的问题。按照拱梁分载法的思想,用弹性稳定理论分别对拱坝的拱 圈和悬臂梁的抗屈曲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得出拱坝的抗屈曲稳定性由坝顶拱圈控制的结论。分析了国内外部 分已建拱坝的抗屈曲稳定性。 <混凝土坝温度场和应力场仿真分析的实现> (韩晓凤张伟)《红水河》2005./'4ol 混凝土坝的温度场和应力场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分析计算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通过研究仿真计 6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