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植物造景是20世纪70年代有关专家针对当时园林建设中较多硬质景观现象提出的园林建设方向,要求以植物材料为主体进行园林景观建设。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涉及到美学、植物学等众多学科。既是诸多学科的应用,又是综合性的创造,既要考虑到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效果,同时还要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 时间:2012年11月6日
人员:林楚鑫、张小骏、解周周、钟楚茹、陈燕玲、陈嘉雯
目的:通过实地园林艺术欣赏,充分了解园林植物造景的相关知识,体会植物艺术配置在园林景观上的作用,根据公园的植物造景,进一步认识与理解人工植物群落景观、植物选择原则、植物配置技艺、生篱、基础栽植、花草配置、草坪草坪与地被的布置应用等相关内容,体验不同园林植物造景艺术风格,同时提高对大自然的审美观,并结合理论知识对文化公园在植物造景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议。
正文:
植物造景是20世纪70年代有关专家针对当时园林建设中较多硬质景观现象提出的园林建设方向,要求以植物材料为主体进行园林景观建设。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涉及到美学、植物学等众多学科。既是诸多学科的应用,又是综合性的创造,既要考虑到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效果,同时还要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植物造景有四原则:1.根据城市及绿地的不同性质发挥园林植物综合作用2.根据园林植物生态要求,处理好种间关系3.植物造景的艺术性原则4.处理整体与局部,近期与远期的关系。 1. 文化公园的植物选择
文化公园按照“以乡土树种为主,外来树种为辅”的原则,进行选择栽培,以乔木
为主,乔、灌、草以及花卉相结合,根据构景要求进行配置,与环境相协调,并符合一定的艺术规律。
1.1乔木的选择
乔木的乡土树种主要以榕树、白兰、大王椰子、芒果、马尾松等为主,外来树种有柳树、广玉兰等。并通过彩色树种进行搭配,如洋紫荆、木棉、梅花等,以避免颜色单调。但彩色树种并不丰富。 1.2灌木的选择
灌木的乡土树种主要有苏铁、国王椰子、黄金榕、福建茶等为主,主要与小乔木搭配做绿篱,也通过彩色树种进行颜色调节与搭配,如红花继木、彩叶扶桑等。
1.3草本的选择
文化公园的草本植物大量运用了蜘蛛兰与蟛蜞菊,蜘蛛兰属本土植物,蟛蜞菊属经济植物,运用合理,但其分布与配置略显杂乱。
1.4花卉的选择
文化公园的单独花卉栽培较少,主要是通过灌木或者小乔木体现,如扶桑、桂花。且在此次考察期间,大量植物不处于花期。
2.文化公园的植物配置 2.1木本配置
木本配置主要分规则式、自然式和混合式三种类型,三种类型在文化公园的植物配置
中都有所体现。
2.1.1规则式配置
文化公园植物的规则式配置主要表现为对称配置、列置、交替配置、分层配置。其中,对称配置主要体现于行道树,如榕树对称配置。大王椰子和榕树则呈列置,且形成一定整体,起到屏障效果。交替配置的例子则有高山榕与芒果交替且对称的配置,榕树与松树的交替配置,该配置方式由于两种植物在体型上的对比,整齐而不单调,产生良好的景观效果。分层配置主要通过乔、灌、草以其不同的高度分层配置,在文化公园的例子有细叶榕、红花继木、鹅掌柴分层配置,互相衬托,同时起到一定的防护隔离作用。 2.1.2自然式配置
自然式配置强调变化,没有一定的株行距,将同种或不同种的树木进行孤植、丛植和群植以及营造风景园林等等,具有活泼愉快的自然风趣。文化公园有典型的孤植树例子,如在入口大门对面有孤植的大榕树,孤植树往往讲究树干或造型奇、美,其观赏价值高于遮阴价值。丛植、群植则体现在乔木与灌木的搭配上,丛植是树木发挥群体美的表现方式之一。 2.1.3混合式配置
文化公园里,在局部从整体上看,可以构成一定的混合式配置。 2.2果木配置
果木配置在园林上的主要作用是作点缀装饰,春可赏花,秋可赏果。但在文化公园果木配置较少,果木主要为芒果。 2.3灌木配置
在文化公园,主要的灌木为黄金假连翘、黄金榕、福建茶、鹅掌柴、红花继木、苏铁等乡土植物。灌木可用作绿篱和边缘植物以示区划和界线,可作大乔木的下木以增加层次,还可以用来固坡,防止水土流失和基础栽植,柔化建筑线条。灌木在园林中与其他植物配置得宜,能增强艺术效果。 2.4藤木植物
藤本植物类型较多,在园林绿地中应用即为普遍,但在文化公园中运用不多,主要为蟛蜞菊。藤本植物可以使它立面或高处发展,所占用地面积不大,颇具艺术特色,令人喜爱。藤本植物可以用来装饰建筑物的墙面、篱笆、栅栏、岩石、岩壁、池岸等。也可用作地面覆盖物。所以文化公园可适当引进更多的藤本植物进行美化,如云南黄素馨、爬山虎、炮仗花等。
3.基础栽植
凡在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基部附近种植植物,都称为基础栽植。基础栽植能缓和建筑物的直线条,丰富建筑艺术和增加风景美的作用,也有利于环境卫生。
文化公园的基础栽植主要表现在石桥、亭子附近植物的种植。且多采取了自然式。
4.花草的配置和应用
花草在园林中的应用是根据公园的规划布局及园林风格而定,有规则式和自然式两张布置方式。花草的规则式布置,有花坛,花池或花台、花坛群以及带状花坛等。草花的自然式布置,有假山花台、花境、花丛、花群和花地以及各种专类园。
文化公园规则式主要以花坛、花台为主,如:以榕树为中心,外围黄芯梅围起来。自然式则以花丛、花群为主。
5.园林中的草地与草坪
园林中,草是形成草地和草坪的基本材料,用比较纯净的草皮覆盖地面,不拘地形,不
论其面积大小,形成的草皮低矮致密,还是稀疏粗放,包括草坪在内,均可称为草地。文化公园草地草坪的覆盖植物主要应用了马尼拉草、麦冬等植物。在文化公园草地草坪的配置突显了许多不足,如部分土地裸露。
结论:
文化公园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园林植物造景的规则与艺术规律。但在细节存在许多不足,若在植物选择颜色多样化方面、藤本植物应用方面、花坛花台的应用方面、公园管理方面,都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讨论与展望:
根据文化公园的实际情况,我们小组经讨论对文化公园的改造与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1) 可利用植物本身的色、香、形态和季相变化作为园林造景的主题。 (2) 用植物陪衬其它造园题材
(3) 利用植物作夹景、框景、漏景、前景、背景和障景等 (4) 用植物配合地形分隔空间,增加层次和深度 (5) 利用植物配置的各种手法,产生不同意境。 (6) 利用植物的“可塑性”
(7) 适当多引入彩色物种的植物,并同时考虑其花期,以保持四季公园植物颜色丰
富
(8) 运用园林植物的色彩、形体、搭配方式等的变化能营造出园林空间的曲折与深
度感。如一条曲折的小路穿行于竹林之中,能使本来不大的空间显得具有了深度感。
(9) 加强地形起伏,平地布置高矮不同的植物,高地布置高植物,低地布置矮植物 (10) 缓和地形变化,低地布置高植物,高地布置矮植物或不种植植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