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30例肺硬化性血管瘤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30例肺硬化性血管瘤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2023-08-16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30例肺硬化性血管瘤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目的 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CT表现及与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旨在提高PSH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证实的PSH,参考相关资料,将CT表现与临床症状、病理结果对照。 结果 PSH 40岁以上占73%,女性占80%;病灶多为单发圆形病灶;平扫密度均匀22例,不均匀8例,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18例、不均匀强化12例;增强幅度8~67 HU,增强幅度与病变内血管瘤区和乳头区成分有关;钙化6例;瘤周磨玻璃密度8例,空气新月征6例,贴边血管征2例。 结论 PSH好发于中年女性,CT表现为肺内孤立性病变,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空气新月征及瘤周磨玻璃密度有相对特征性,有助于术前诊断。

标签: 硬化性血管瘤,肺;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病理

肺硬化性血管瘤(PSH)为一种肺部少见的良性肿瘤,术前不易与其他肺内占位病变区分。笔者回顾30例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PSH,将其临床资料及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旨在提高PSH的CT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0月~2011年10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PSH患者30例,男6例,女24例;年龄19~76岁,平均年龄48岁。干咳4例,痰中带血6例,胸部不适2例,其余18例无症状体检时发现。

1.2 设备与方法

采用东芝16排螺旋CT,30例患者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增强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对比剂尤维显90~100 mL,注射后35 s开始扫描。层厚5 mm,层距5 mm,然后1.25~1.5 mm层厚进行图像重建。观察病灶以下方面:直径、分布、数目、平扫密度、强化强度及方式、瘤肺界面(磨玻璃密度、空气新月征、贴边血管)等,并与临床症状、病理对比。

2 结果

2.1 CT表现

2.1.1 病灶数目、位置、分布 本组30例患者均为单发病灶,右肺20例,左肺10例。其中肺外带22例;上叶8例,中叶(舌叶)16例,下叶6例。

2.1.2 病灶大小 病灶直径8~60 mm,中位数25 mm,其中结节(<3 mm)22例,肿块8例。

2.1.3 病变形态与边界 圆形20例,卵圆形4例,不规则形6例;边界光滑24例,浅分叶4例,毛刺2例。

2.1.4 病灶密度 平扫密度均匀22例,不均匀8例,CT值22~76 HU。其中囊变2例,钙化6例;其中4例为粗点状钙化,2例为斑片状钙化。

2.1.5 增强表现 明显均匀强化18例,不均匀强化12例,增强幅度8~67 HU,囊变在CT增强扫描上更加清楚。结节中不均匀强化4例,肿块不均匀强化6例。

2.1.6 特殊征象 瘤周磨玻璃密度8例(图1);空气新月征6例;贴边血管征2例。

2.2 手术病理

大体:肿块多位于肺周边,直径在8~60 mm,境界清楚,切面呈灰白色、灰红色,部分见出血或囊性变。镜下:本组病例可见血管瘤样区、实体区、乳头区和硬化区4种构型混合存在,按不同比例混合而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K阳性见于上皮细胞,Vimentin阳性见于间质圆细胞,TTF-1-EMA阳性见于两者。

3 讨论

3.1 临床与病理

PSH由Leibow和Hbbll于1956年首次报道,目前受到广泛支持的观点是上皮细胞起源学说[1],认为PSH可能起源于不成熟的肺泡上皮细胞,且具有向肺泡细胞、Clara细胞及支气管上皮分化的能力。PSH以中年女性多见,40~50岁为疾病高峰阶段。本组PSH 发病年龄19~76岁,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女男比例4∶1。组织上PSH分为血管瘤样区、实体区、乳头区和硬化区4种。镜下四种组织形态结构具有特征性,即肺泡上皮增生形成的乳头状结构、实性细胞区、硬化性改变及肺泡内出血。目前,此四种组织形态结构已被广泛认知,特别是被以肺泡上皮的乳头状结构及间质中的多形性、圆形细胞两种成分,基本上可做出明确的PSH的诊断[2]。

3.2 CT表现与临床症状、病理关系

PSH具有一般良性肿瘤的特征,通常无症状,体检时发现,偶有咳嗽、咳痰、痰中带血、胸痛、胸闷、低热等症状,CT表现形态规整,边界光滑,密度较均匀。本组病例大部分符合此类表现。但在部分病例中,病灶密度不均匀是因为肿瘤内各种组织成分的比例不同,而边缘浅分叶是因为各种组织生长速度不均。本组钙化6例,呈粗点状,位于病灶边缘。本组囊变仅见2例,镜下以乳头区、实性区分布为主,囊性区域内见大量组织液体分布,未见坏死组织。

PSH 增强程度及方式取决于其组织成分的构成比例。动态扫描与病理对照

的研究发现在其4种镜下构型中,血管瘤型和乳头型CT动态扫描表现为早期高密度强化,强化持续时间长;而实体型和硬化型表现为缓慢、持续强化,对PSH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3,4]。这种病灶明显强化的CT 特点,也是肺硬化性血管瘤的主要影像学特点[5]。增强后病灶密度的不均匀性, 是PSH由多种结构混合构成的病理基础的具体表现。

本组具有瘤周磨玻璃密度征象8例,多见于具有痰中带血的患者,大体肿瘤血供丰富,切面瘤体有出血,镜下肺泡腔可见红细胞积聚,肿瘤以血管瘤样区、乳头型区分布为主,提示瘤体边缘出血所致;空气新月征6例,表现为病灶边缘新月形无肺纹理区。其形成机制可能是:①肿瘤周边的部分肺泡隔膜被破坏并与气道相通,导致气体潴留而产生空腔。②包膜与瘤体以不同速度收缩,相互之间形成间隙。③瘤旁受压的气管分支形成“单向气阀作用”。其他征象如贴边血管征、尾征,前者表现为病灶边缘明显强化的点状或条形血管断面,后者表现为瘤体边缘与血管延续之尾状结构,可能为PSH结构中增生扩张的毛细血管,CT和术后病理均证明病灶边缘强化点状血管与肺门血管分支相延续。

3.3 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肺内错构瘤、肺曲菌病、结核球、周围型肺癌等鉴别。①错构瘤密度不均,常有脂肪和钙化,典型病灶内出现“爆米花”样钙化,无强化或轻度强化。而PSH的钙化为粗点状,病灶强化明显。②肺曲菌球:曲菌球可随体位变化而移动,增强扫描无强化,空气半月征总是位于远地侧,而PSH的空气半月征出现位置随机,实性部分强化明显。③周围型肺癌:患者年龄较大,病灶形态不规则,可见分叶、毛刺、胸膜凹陷和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明显强化,但低于PSH,持续时间短。④结核球:好发于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密度不均,可有点状或层状钙化,周围有卫星灶,无强化或环状强化。

综上所述,PSH是一种肺内少见的良性肿瘤,中年女性多见,主要表现为肺内圆形孤立性病灶,多位于肺野外带,边界清晰,密度较均匀,可有偏心粗点状钙化。增强扫描强化明显,当出现贴边血管征、空气新月征、尤其是伴瘤周磨玻璃密度影时,且临床上出现相应症状,应首先考虑本病。

[参考文献]

[1] 孔洁,易祥华,张韵. 肺硬化性血管瘤组织发生学的初步研究[J]. 临床肺科杂志,2003,8(5):456-457.

[2] 杨虹.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病理分析[J]. 临床肺科杂志,2008,13(10):1356-1357.

[3] 史讯,张志勇,张兴伟,等.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和病理对照分析(附21例报告)[J].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3):311-314.

[4] 赵金坤,叶兆祥,白人驹,等.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MSCT表现[J]. 临床

放射学杂志,2008, 27(11):1484-1487.

[5] 李维华.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研究进展[J].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12(1):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