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仁爱

仁爱

2023-10-26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生心之所不能已也,非求其报也。

【译文】

所谓的仁,是说其从心底里欣然地去爱别人;他喜欢别人也有福,而且不喜欢别人有灾祸;这是从心中生起而不能停止的情感,是不求回报的情感。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

【译文】

有子说:“一个人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就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也就由此而产生了。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爱”的基础吧?”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

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译文】

孔子说:“仁爱离我们很远吗?我要仁,那么仁就会到来。”

仁爱这种美好的品德,只要我们诚信修养,努力靠拢,那么我们就会拥有仁爱的品质。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译文】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

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

【译文】

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在天下能推行五种美德,就算是仁爱了。”“请问是那五种?”孔子说:“恭敬、宽厚、诚信、勤敏、慈惠。恭敬待人,人就不会侮辱你;宽厚待人,就会

有广泛的朋友;为人守信,别人就会信任你;行为勤敏,容易获得成功;以恩惠之心待人,能很好地使唤别人。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译文】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爱仁德就在其中了。”这说明仁爱是可以通过学习而得到提升的一种修养—于丹

夫温良者,仁之本也;慎敬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动作逊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犹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让有如此者。—《孔子家语》

【译文】

温和善良是仁的根本,谨慎恭敬是仁的基础,宽容是仁的具体表现,辞让恭顺是仁的本能,礼节是仁的外在反映,言谈是仁的形式,歌舞是仁的配合,分物散财是仁实施。读书人在这些方面都兼而有之,但还不敢说自己具备了“仁”,他们的谦虚辞让就是这样。对于一个企业,一个团队来说,温和善良、谨慎恭敬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宽容待人、辞让恭顺是是对下属和客户的基本礼节是;正确的言谈、娱乐是沟通的润滑剂,造福社会,恩泽员工才是“大仁”,才是企业的根本。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无论他的性质是私有还是合伙,是合作还是股份,是合资还是国有等等,都是社会的。只有站在这个高度,才是“大仁”!企业才会健康地发展,否则,就会出现“徒有读书人之名而无读书人之实” 而为社会所轻视,被人们所唾弃,被社会所淘汰!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译文】

孔子说:“做人却没有仁心,礼制对他有什么用呢?做人却没有仁心,礼乐对他有什么作用呢?”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

【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

【译文】

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爱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译文】

孔子说:“信仰政治理想,执守道德修养,依据仁爱学说,广泛涉猎文化技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译文】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具体细节。”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论语·颜渊》

【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逃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

【译文】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这里孔子对“仁”的解释,是以“恭”、“敬”、“忠”三个德目为基本内涵。在家恭敬有礼,就是要符合孝悌的道德要求;办事严肃谨慎,就是要符合“礼”的要求;待人忠厚诚实显示出仁德的本色。

孟子日:“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 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 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道 由是也,君子日:‘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 禽兽又河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 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 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 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 君子不患矣。”—《孟子》

【译文】

孟子说:“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 不同。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尊敬他。假定这里有个人,他对我蛮横无礼,那君子必 定反躬自问:我一定不仁,一定无礼吧,不然的话,他怎么会对 我这样呢?如果反躬自问是仁的,是有礼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必定再次反躬自问:我一定不忠吧?如果反躬自问是忠 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就会说:‘这人不过是个狂人罢了。 “这样的人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而对禽兽又有什么可责难的呢?’ 所以君子有终身的忧虑,但没有一朝一夕

的祸患。比如说这样的 忧虑是有的:舜是人,我也是人;舜是天下的楷模,名声传于后 世,可我却不过是一个普通人而已。这个才是值得忧虑的事。忧 虑又怎么办呢?像舜那样做罢了。至于君子别的什么忧患就没有 了。不是仁爱的事不干,不合于礼的事不做。即使有一朝一夕的 祸患来到,那么君子也不会感到尤患了。”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

【译文】

孟子说:“即使有离娄那样的眼力,公输子那样的巧技,不靠圆规和曲尺,也画不出(标准的)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旷那样的听力,不靠六律,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尧、舜之道,不以仁爱之心施政,不能使天下太平。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译文】

孟子说:“仁是人的(善)心,义是人的(正)路。放弃了他的正路而不走,丢失了他的善心而不寻找,可悲啊!有人走失了鸡狗还知道去寻找;有人丢失了善心却不知道去寻找。求学请教的道理不在于别的,在于找回他丢失了的善心罢了。”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行政;其民,士、

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原道》

【译文】

我所谓先王的政教,是什么呢?就是博爱即称之为仁,合乎仁的行为即称为义。从仁义再向前进就是道。自身具有而不依赖外界的叫做德。讲仁义道德的书有《诗经》、《尚书》、《易经》和《春秋》。体现仁义道德的法式就是礼仪、音乐、刑法、政令。它们教育的人民是士、农、工、商,它们的伦理次序是君臣、父子、师友、宾主、兄弟、夫妇,它们的衣服是麻布丝绸,它们的居处是房屋,它们的食物是粮食、瓜果、蔬菜、鱼肉。它们作为理论是很容易明白的,它们作为教育是很容易推行的。所以,用它们来教育自己,就能和顺吉祥;用它们来对待别人,就能做到博爱公正;用它们来修养内心,就能平和而宁静;用它们来治理天下国家,就没有不适当的地方。

爱之多容,可以得众。—《三国志·吴书·孙皎传》

【译文】

注意亲近和多加包容,就能够得到众人的拥护。

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正蒙·中正》

【译文】

像爱自己一样爱别人,这就是仁爱的最高境界。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

【译文】

孟子说:“你爱护别人但人家不亲近你,就反省自己的仁爱够不够;你管理人民却管不好,就要反省自己才智够不够;待人以礼对方不报答,就要反省自己恭敬够不够。任何行为如果没有取得效果,都要反过来检查一下自己,只要自己本身端正了,天下人民就会归顺你了。”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孟子》

【译文】

孟子说:“夏、商、周三代得到天下是因为行仁,他们的后人失天下是因为不行仁。一个国家的衰败好兴起、生存和灭亡,都是这个道理。”天子不仁,不能保住天下;诸侯不仁,不能保住国家;卿大夫不仁,不能保住宗庙;士人和百姓不仁,不能保住自身。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孟子》

【译文】

孟子说:“仁的实质是侍奉父母;义的实质是顺从兄长;智的实质是明白这两方面的道理而不背离;礼的实质是在这两方面不失礼节、态度恭敬;乐的实质是乐于做这两方面的事,快乐就产生了;一产生就抑制不住,抑制不住,就会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

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致无为而习俗化,可谓仁圣矣。—《春秋繁露》

【译文】

有仁德的人,端正好他们的道德,不谋求他们的利益;修整好他们的准则,不急于求其功效。达到无为而治,习俗风尚惇化,就可称为仁圣境界了。

通之以道,畜之以惠,亲之以仁,养之以义,报之以德,结之以信,接之以礼,和之以乐,期之以事,攻之以官,发之以力,威之以诚。—《管子》

【译文】

用道理开导人们,用恩惠笼络人们,用仁爱团结人们,用道义培养人们,用施德对待人们,用信用交结人们,用礼节接待人们,用音乐和悦人们,从工作上考核人们,从言论上考察人们,用强力推动人们,用诚信威服人们。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生心之所不能已也,非求其报也。故曰:“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译文】

所谓的仁,是说其从心底里欣然地去爱别人;他喜欢别人也有福,而且不喜欢别人有灾祸;这是从心中生起而不能停止的情感,是不求回报的情感。所以说:“那上面的与人相互亲爱有所作为而不有心于作为。”

董子曰: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仁,人也,义,我也。仁之法在爱人,不在我爱;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众人不察而反之,诡其处而逆其理,鲜不乱矣。

【译文】

汉代的大儒董仲舒说:用仁德来安抚他人,用义理来约束自我。仁,是针对他人而言的;义,是针对我自己而言的。推行仁德的关键在于爱他人,而不是爱自身;维护义理的关键在于端正自身,而不是端正他人。一般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反其道而行之,混淆了二者关系,违背了自然天理,怎么能不引起混乱呢!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张注:仁之为体如天,天无不覆;如海,海无不容;如雨露,雨露无不润。慈惠恻隐所以用仁者也,非亲于天下而天下自亲之。无一夫不获其所,无一物不获其生。《书》曰:\"鸟兽鱼鳖咸若。\"《诗》日:\"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其仁之至也。)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张注:理之所在谓之义,顺理而决断,所以行义。赏善罚恶,义之理也;立功立事,义之断也。) —《素书》

【译文】

\"仁\"就是人们所亲近的。要求人们拥有慈爱施惠、恻隐同情的心思,来顺遂万物的萌生成长。(张商英注:仁爱的本体如同上天,上天没有覆盖不到的地方;如同大海,大海没

有容纳不了的河流;如同雨露,雨露没有滋润不了的万物。慈爱施惠侧隐同情是应用仁爱的具体手段,并不是亲近天下万物而是使天下万物自然而然地亲近,没有一个人不获得他安乐的地方,没有一物不获得它生存的地方。<尚书>上说:\"鸟兽鱼鳖都这样顺利地孳长。\"<诗经>中说:\"在那路旁聚集丛生的苇草,不要放牧牛羊去践踏。\"这大概就是仁受的最高表现吧。\"义\"就是人们所适宜的。奖赏美善、惩罚罪恶,建立功劳、成就事业。 (张商英注:道理所在的地方叫做义,按照道理而进行决断,是施行义的办法。奖赏美善、惩罚罪恶,是义的道理;建立功劳、成就事业,是义的决断。)

仁者好告示人。告之示之,靡之儇之,鈆之重之,则夫塞者俄且通也,陋者俄且僴也,愚者俄且知也。—《荀子·荣辱》

【译文】

仁爱的人喜欢把道理告诉给别人,做榜样给别人看。把道理告诉给他们,做榜样给他们看,使他们顺从,使他们明智,使他们遵循仁义之道,向他们反复重申,那么那些闭塞的 人很快就会开窍,孤陋寡闻的人很快就会眼界开阔,愚蠢的人很快就会聪明了。

言而非仁之中也,则其言不若其默也,其辩不若其呐也;言而仁之 中也,则好言者上矣,不好言者下也。故仁言大矣。起于上所以导于下,政令是也;起于下所以忠于上,谋救是也。故君子之行仁也无厌,志好之,行 安之,乐言之,故言君子必辩。—《荀子·非相》

【译文】

言谈如果不符合仁爱之道,那么他开口说话还不如他沉默不语,他能说会道还不如他

笨嘴拙舌;说起话来如果符合仁爱之道,那么喜欢谈说的人就是上等的了,而不喜欢谈说的人就是下等的。所以合乎仁爱之道的言论是十分重要的。产生于君主而用来指导臣民的,就是政策与命令;产生于臣民而用来效忠于君主的,就 是建议与劝阻。所以君子奉行仁爱之道从不厌倦,心里喜欢它,行动上一心遵循它,乐意谈论它,所以说君子一定是能说会道的。

兼服天下之心:高上尊贵不以骄人,聪明圣知不以穷人,齐给速通不争先人,刚毅勇敢不以伤人。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遇君则修臣下之义, 遇乡则修长幼之义,遇长则修子弟之义,遇友则修礼节辞让之义,遇贱而少者则修告导宽容之义。无不爱也,无不敬也,无与人争也,恢然如天地之苞万物。 如是,则贤者贵之,不肖者亲之。如是而不服者,则可谓訞怪狡猾之人矣,虽则子弟之中,刑及之而宜。《诗》云:“匪上帝不时,殷不用旧。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曾是莫听,大命以倾。”此之谓也。—《荀子·非十二子》

【译文】

使天下人对自己心悦诚服的办法是:高高在上、职位尊贵,但不因此而傲视别人;聪明睿智、通达事理,但不因此而使人难堪;才思敏捷、迅速领悟,但不在别人面前抢先逞能;刚强坚毅、勇敢大胆,但不因此而伤害别人。不懂就请教,不会就学习;即使能干也一定谦让,这样才算有道德。面对君主就奉行做臣子的道义, 面对乡亲就讲求长幼之间的道德标准,面对父母兄长就遵行子弟的规矩,面对朋友就讲求礼节谦让的行为规范,面对地位卑贱而年纪又小的人就实行教导宽容的原则。无所不爱,无所不敬,从不与人争执,心胸宽广得就像天地包容万物那样。像这样的话,那么贤能的人就会尊重你,不贤的人也会亲近你。像这样如果还不对你 心悦诚服的,那就可以称之为怪异奸滑的人了,即使他在你的子弟之中,刑罚加到他身上也是应该的。《诗》云:“并非上帝不善良,是纣王不用旧

典章。虽然没有 老成之臣,还有法典可依循。竟连这个也不听,王朝因此而断送。”说的就是这个。

仁者必敬人。凡人非贤,则案不肖也。人贤而不敬,则是禽兽也;人不肖而不敬,则是狎虎也。禽兽则乱,狎虎则危,灾及其身矣。《诗》曰:“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它。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之谓也。故仁者必敬人。敬人有道:贤者则贵而敬之,不肖者则畏而敬之;贤者则亲而敬之,不肖者则疏而敬之。其敬一也,其情二也。若夫忠信端悫而不害伤,则无接而不然,是仁人之质 也。忠信以为质,端悫以为统,礼义以为文,伦类以为理,喘而言,臑而动,而一可以为法则。《诗》曰:“不僭不贼,鲜不为 则。”此之谓也。—《荀子·臣道》

【译文】

仁爱之人必定尊敬别人。一般说来,一个人不贤能,那就是没有德才的人。别人贤能却不去尊敬他,那就是禽兽了;别人没有德才而不去尊敬他,那就是在戏弄老虎。人如禽兽就会胡乱妄为,戏弄老虎就会十分危险,灾难就会落到他身上了。《诗》云:“不敢空手打老虎,不敢光脚把河渡。人们只知这一点,不知其他有害 处。要害怕啊要小心,要像面临那深渊,要像脚踩那薄冰。”说的就是这个。所以讲究仁爱的人必定尊敬别人。尊敬别人有一定的原则:对贤能的人就用崇敬的心情来尊敬他,对没有德才的人就用畏惧的心情来尊敬他;对贤能的人就亲切地尊敬他,对没有德才的人就疏远地尊敬他。尊敬是一样的,实际内容是两样的。至于那忠诚守信正直老实而不伤害别人,那是对待所有的人都这样的,这是仁爱之人的本质。以忠诚守信为本质,以端正厚道为准则,以礼义为规范,以伦理法律为原则,他细微的一言一行,都可以成为别人效法的榜样。《诗》云:“不犯错误不害人,很少不成为准则。”说的就是这种人。

颜回问于君子.孔子曰:“爱近仁,度近智,度事而行近于智也为己不重,为人不轻,君子也夫.”不重为人回曰:“敢问其次.”子曰:“弗学而行,弗思而得,小子勉之.”—《孔子家语·颜回第十八》

【译文】

颜回问什么样的人算是君子,孔子说:“有爱心就接近于仁德,考虑问题,接近智者,对自己不要看的太重,为别人要想的多,这就是君子。”颜回说:“请问其次。”孔子说:“不学就能做,不想却得到。你努力吧。”

颜回问朋友之际,如何.孔子曰:“君子之于朋友也,心必有非焉而弗能谓,吾不知其仁人也,不忘久德,不思久怨,仁矣夫.”

【译文】

颜回问:“朋友之间应该怎么相处?”孔子说:“君子对于朋友,心里一定有认为做的不对的地方,但是他不能说我不知道。如果是仁德的人,就不会忘记积累仁德,也不会考虑别人长期以来对自己积存的怨恨,这才是仁德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