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中语文作文——高一议论文(68)

高中语文作文——高一议论文(68)

2023-09-02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生命诚可贵

千百年来,人们都在探索一个问题的答案,生命到底是不是最重要的?汤显祖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他说,情最重要;孟子说“舍生而取义者。”他说,义最重要。然而,我却认为生命到底还是最重要的。

生命因死亡的恐惧才显得更加重要。《荷马史诗》中描述到“所有希腊英雄都有对生命的留恋和对望的憎恶。”

生命的诞生在生命科学里也是在在一切无机条件中,诞生了可以合成有机物的物质。所以说,生命重要。

然而,从小学五年级学生直至大学四年级毕业生自杀的新闻却总屡见不鲜,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且不说学生自己的问题,先看外界环境的问题。面对死亡,难道他们没有像《哈姆雷特》中的丹麦王子一样踌躇吗?对,问题的原因就是书。从小到大中

生念的书里就从没出现过对死亡的畏惧和憎恶。我们看到了《窦娥冤》中冤死的窦娥,看到了放养英勇献身的王二小……我们没有对死亡的害怕,死亡或许是大快人心的,潇洒的,甚至,美好的。可死亡真的美好吗?乔布斯被查出胰腺癌后每天都会担心死亡的号角召唤他。没有谁会甘愿死去,死亡意味着对生命一种终结,所以我们才更敬畏生命。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教科书都要把死亡写得那么伟大?究其根本,我们看到了一个更深层,更核心的问题,我国其实是个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家,问题不在爱国,而在于爱国在国人眼里的极致就是送命。只有把个人看得无限小,国家看得无限大才叫爱国。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可以为国捐躯的英雄好汉式人物出现在课本里。

《太平经》里说“要当重生,生为第一”。试问一个不爱惜自己生命的人,又如何去爱国呢?一个连什么都没有珍视的国家,何来重生?

古代追求“长生不老”,或许迷信,但都起码体现了对于生命的敬畏,可我们却看到今天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正踏上一条没有生命的爱国大道。

法理之外,应有人情

当如海因茨一般的即将丧失生命中至爱之人的痛苦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还能否在绝境时坚守法律的底线?当昔日的温暖被残酷的现实撕裂,人心的诉求被利益之下的冷漠无情驳回,我们又会做出何种选择?

海因茨选择了偷窃,尽管他偷窃的是百般追求而不得的能让妻子活命的药,但毕竟这种行为已然触犯法律。我们不能否认海因茨应该承担法律公正的裁决,但我们不得不思索,到底是什么把一个一心一意只为让妻子活命的人逼到了两难的绝境,最终坠入了犯罪的深渊?

我想,促使海因茨违反法律的的推手是在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下忘记医者仁心、悬壶济世的如药剂师一般的道德沦丧之人,是在“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自私风气熏染下的愈发冰冷无情的社会。透过海因茨的悲剧,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整个社会如毛姆所说的“不再爱人”的最大的悲剧,亦能感受到空有冰冷制度而人情缺失的无奈与悲哀。 孔子有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确如此,法理之外,应有人情。社会需要法律的支撑,但毕竟只有法律,没有人情的社会,法律极有可能成为如药剂师一般的无耻之徒追名逐利的借口与庇护,毕竟早已不是茹毛饮血的人类需要法律底线之上的精神的温暖与道德的支撑。

是的,药剂师没有触犯法律,但他见死不救的行为毫无高尚可言;路过躺在血泊之中的“小悦悦”的十七个路人没有触犯法律,但他们视而不见的冷漠让整个社会心寒。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孑然一身,因此我们就无法只遵循法律的底线而忽略道义的心安,我们就无法只汲汲于自身的利益而忘记对社会的价值与奉献,毕竟一个由众人的冷血堆积而成的良心泯灭,道义沦亡的社会是我们不愿面对的。

时任纽约市长拉古迪亚在一个为喂养三个孙子而无奈行窃的老妇被抓后,将钱放入礼帽中送给老人,多希望在海因茨入狱后能有更多人的救助让他的妻子重获新生,多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站出来伸出手拉住那些濒临深渊的人,多希望人情不再金钱的麾下苟活,多希望道义不再蜷缩在生存的角落,唯有这样的社会才能让我们少些弱肉强食的不安,多点相亲相爱的温暖。

法理之外,应有人情。相信一个以道德与人情为支撑,以法律与公理为底线的社会才更符合你我的心愿与时代的需要,才能更和谐、健康、有力的发展。

俯仰之间

人生有种姿态叫“俯”。俯视自己是一种谦恭,俯视困难是一种雄心。人生也有一种姿态叫“仰”。仰视他人是一种美德,仰视自己是一种自信。懂得了“俯”“仰”的哲学,你的人生

会精彩许多。其实,人生还有一种姿态,那就是站起来,笼俯仰于一身,你的人生才更精彩。

雄鹰咏高歌亦饮高空。当他还是雏鹰时,母鹰的“摔子”教育让他知道,只有战胜困难,展翅决起才能免于死亡。于是他选择了“俯视”困难,从此“高歌赞长空,巨啸呼风来”。因为有了“俯视”困难的生命姿态,雄鹰成了长空之中的成功者。假如雏鹰不敢俯视地面,那么,它就永远不可能翱翔蓝天;假如它摔倒了,没有站起来再次俯视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它也难以成为蓝天之王。

金风送爽。红艳艳的高粱笑红了脸,金灿灿的稻穗笑弯了腰。当它们还是嫩苗的时候,仰视自己,坚信自己,即使开不了艳丽的花儿,也要结出丰硕的果实。狂风吹不倒它,骤雨淋不坏它,烈日晒不焦它,害虫咬不死它。它唱着秋收歌,于蛙声之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因为它们虽然柔弱,但却勇敢地从夏天站到了秋天。倘若它倒下了,哪有累累果实?

同样,人生要完美,也少不了站起来“俯仰”的智慧。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学生颜回,没有被“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清贫所击垮,而是勇敢地站立起来,“回也不改其乐”,永远仰视着自己的导师及同门师兄弟,才成就了颜氏之儒。倘若他倒在了名利场上,他还能铸就人生的辉煌吗? 那些被光环笼罩的星们,大凡有成就的,往往能谦逊地俯视自己的昨天。居里夫人谈及自己的荣誉时,谆谆告诫我们:不能被荣誉的光环压垮,更不能躺在功劳簿上,那样,你很快就跨了。赵鑫珊说,昨天,毕竟是远去了的梦想,我们应该站起来,勇敢地直面今天,还应该站得更高,才能走向辉煌的明天。

当然,仰视自己不是高看自己,更不是私欲膨胀。新中国第一贪张子善、刘青山,谈及堕落的原因时说,自己站在人民的肩膀上,仰视自己,觉得功劳大,贪点儿没啥,结果走向了不归路。

总之,俯仰之间,各有不同。有的“俯”出了辉煌,有的“仰”出了成就,然而殊途同归,两种不同的生命姿态都能造就出同样的辉煌人生。然而,不论是“俯”还是“仰”,你都需要站起来,用勇气和毅力去迎接风雨,用自信和乐观去面对挑战。

宽容有限度

天空包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包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包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瀚无比。

宽容绽放着仁爱的光辉,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是的,对别人释怀,就是善待自己。有人说,一个人的胸怀能容得下多少人,他就将赢得多少人的爱。

生活中,人人都难免会有过失,有的过失会给他人带来麻烦或者损失或者伤害,就像海滨度假的那位游客一样,他打碎了一个杯子,大大小小是损坏了房东的财物。对此,是怨愤还是宽容,取决于房东的态度。故事里已经告诉了我们——取消租赁 。

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退一步海阔天空。”海滨的房东就是这样一个有肚量的人,他对游客没有半点责备,甚至没有让他赔偿,给予了游客最大的宽容。可是,为什么当他发现游客将装有玻璃的垃圾袋没有标注说明就拿了出去,却取消了与游客的租赁合同,表现出如此小题大做、斤斤计较了呢?

古人云:“得饶人处且饶人。”这里的“得饶人处”就是有条件的,说明只有为情为理都可以宽容的时候,方可宽容他人,因此,宽容不是没有底线的一味姑且迁就。《东郭先生与蛇》和《农夫与蛇》的故事是我们从小就熟悉的故事。这两个人耳熟能详的寓言告诉人们一个真理:“无限度的宽容只会招来祸患。”也许我们平时只注意到,对不会改变邪恶本性的坏人不能给予半点宽容,相反地,应该给予严惩方可解其民愤。可是,像游客那样的小疏忽呢?恐怕未必人人都像房东老人那样有自己的原则性。分析起来,老人宽容游客打碎玻璃杯,认定他是很不小心的,况且,带来的损失只是自己;可是,玻璃碎片不作标记,受到伤害的可能就是清洁工人,是他人,要避免这样的后果,只需要在垃圾袋上写上“玻璃碎片,危險!”几个字,但游客没有写,说明游客心中没有为他人着想的道德意识,这在老人看来,不是一件小事情。

鲁迅先生说过:“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与他接近。”鲁迅的意思是说,倘若对那些损人的人宽容了,就是灾,就是难。所以,我们倡导的宽容,不是那种可以无限度的容忍,而是主张宽容也要有度。

记忆中的微光

家里有几本厚厚的旧相册。每次闲来无事,或逢思亲佳节之际,家里人总会从大大小小的柜子里找出一本本相册,本本都摊开在床上,小心翼翼地翻动着。

奶奶总是会拉着我的手,翻起那张最“珍贵”的照片——一个慈祥和蔼的干瘦老人坐在长板凳上,拘谨且略羞涩地看着镜头,旁边是个意气风发的小伙子,翘着二郎腿,大大咧咧地笑着、露出一口白灿灿的牙。

那是爷爷与父亲的合影。少有的几张合影。

这张照片年纪可比我大,褶皱的相片早已泛黄,但还能依稀看清那十多年前,张贴在灰暗墙壁上的毛泽东的画像,还有这对父子身后的老式黑白电视机,推开的浅茶色玻璃窗漏出了屋外人家的点点灯火,头顶耀眼的白炽灯映照在老人深邃的眼眸中,十多个春秋了——那盏灯依然还在亮着。爷爷在我出生一年多后就因糖尿病去世了,而这深深浅浅的灯光、目光,成为了我对爷爷唯一的印象。

我握着奶奶粗糙干瘦的手,她常常会讲起当年的艰苦岁月,三年饥荒、十年文革,早已失去了往日光泽的眼睛默默地盯着照片,不禁溢出两行浑浊的泪来。 还有那一张张父母年轻时的照片。

年轻男人自信张扬的笑容,光线里凸起的喉结,背后如浪起伏的稻子。那个青涩质朴,扎着两根麻花辫的女子,羞答答地抿着嘴笑着。

还有那一张张我不曾触及过的日子,像是忽然之间被一双大手拧开了记忆与想象的阀门,不停地冲刷着我的脑海。

父亲初下广东时才十七八岁,独在异乡举步维艰,睡过桥洞躺过大街,躲过城管吃过泡面,一块钱能拆成十块钱来用。偶尔他也会跟我提起那段岁月,然后又会浅浅一笑,仿佛那是经历在别人身上的困难。只有父亲鬓角稀疏的白发,还有日益增多的皱纹,默默地诉说着当年的艰难与不堪。

还有母亲,我无法想象,一个乡下来的怯生生的小女生,是怎么在人潮汹涌的火车站找到前来接应的老乡,一个说着湘南口音的姑娘是怎么在繁华喧闹逐渐发展的城市中,渐渐成长。

时光如练,有些记忆渐渐隐去,成为了黑白胶片上模糊泛黄的角落。有些却在时光的洗涤中,越洗越清,像是爷爷眼神中的微光。岁月艰难,温馨依然萦绕在身边,至今挥之不去。

时光如一双大手,总在我们不经意间按下了快门键,定格了所有画面。那一张张承载了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旧相片,永远在我的记忆里,闪烁着光芒。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