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印象——南京大屠杀

印象——南京大屠杀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印象——南京大屠杀

2011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74周年祭。这一天,刺耳的防空警报响彻南京城;这一天,沉眠于岁月中的那段惨烈历史被重新翻开;这一天,我脑子里一下涌进从各种渠道感受到的那场血腥浩劫。 《南京大屠杀》、《南京!南京!》

小学的时候,每一年学校都会组织我们去看爱国主义题材的电影。小小的孩子背着大大的书包,在熬完上午最后一节语文课后,全年级都雀悦着,原因很简单:下午学校组织看电源,不用上课了。黑黑的电影院里,偶尔听到那种孩童特有的笑声,先是很高、很尖的一声,然后连着咯咯咯的一片。直到电影开演,鲜红的“南京大屠杀”几个字出现,具体的影片内容是不记得了,只记得那满目疮痍的南京城、死伤一片的中国人,那稚嫩的拳头紧紧的握起来,嘤嘤的哭。《南京!南京》上映的时候我已参加工作,看望年迈的爷爷时突发奇想,带爷爷去看电影吧!当我搀着他进入电影院时,我爷爷感慨自己已50多年没有进过电影院了,尽管《南京!南京》里有很多英文对白,但爷爷看得很专注,散场时步履蹒跚、微微颤颤地回头对我说了一句:小鬼子太残忍了! 亲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去到南京,才明白传说中的金陵原来是皇家墓地的意思。去了一个人、一群人、一堆人的墓地:一个人的墓地是辛亥革命领导人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一群人的墓地是埋葬抗日英雄的雨花台,一堆人的墓地便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去遇难同胞纪念馆时,天灰蒙蒙的,心情也由此变得更加沉重。进入大门后,是一个很大的广场,广场上铺满了灰白色拳头般大的石块,轮廓分明的石头很像森森白骨。广场上肃立着很多大大小小的建筑:一个靠墙的黑色倒三角形建筑上有一只渴望救助的手,那形同枯槁的手跟着不规则的三角一直延伸到围墙外,通过手上的突起的经脉,我仿佛能感受到那手上充斥着的悲伤、绝望;在三角形建筑的右边有一个似十字架的时间轴,上面刻着1937.12.13—1938.1,永远地记录下了大屠杀的惨剧;时间轴的后面有一面黑色的墙,墙上醒目地分别用中、英、日文写着“遇难者300000”,看到这里我深深地倒吸一口气,三十万呐!是谁给了那些侵华日军可以肆意在中国的土地上奸淫烧杀的权力,鲜血染红了秦淮河,尸骨堆满了燕子矶……。踩着一道由幸存者脚印组成的小道,进入纪念馆里,有重现同胞遇害时的模拟场景,有几千幅真实的照片、影像记录,还有当年日军侵华时留下的不可磨灭各种铁证。最后的尾厅也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当我在黑暗中一路看着,我远远的听到滴水的声音——滴答、滴答……,我寻声而去。找寻到声响的来

源时,我惊呆了,眼前有两面高高的墙,水滴声正是从两面墙的中间传出的,每落下一滴水珠,墙上就亮起一盏灯,这盏灯就是一张照片,一张照片就是一个遇难者。其中的含义是:当年大屠杀的6个星期中有30多万同胞遇难,如果以秒来计算,每隔12秒就有一个生命消逝。每隔12秒,一颗水珠从高空落下,墙上贴有遇难者遗像的灯闪亮而后熄灭,象征着一个生命的消亡。

巨大的悲伤笼罩着我,爱国再也不是小学盼望游戏这样的概念,是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国人自立自强、国家兴旺发达,让和平洒满人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