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重点: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情感目标:
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教学器材:烧杯、试管多个、 NaCl、 KNO3、 酒精灯、 火柴、 胶头滴管、 氢氧化钙、
试管夹等。
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 → 建立假设 → 设计方案 → 动手实验 → 观察记录 →
分析现象 → 得出结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第一课时) 探究环节 活 动 内 容 备 注 什么叫溶液? 溶液由什么组成? [复习提问] 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引入] 盐呢? 有没有一个限度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这种限度呢? [过渡] 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投影表格] 课本P33页的“活动与探究” 教 学 过 程 探究环节 活 动 内 容 备 注 【实验探究】 【实验结果】 【再次探究】 【实验结果】 【结论】 【提问】 【互相讨论】 【板书】 【设问】 【讲解】 【引导】 【思考】 【投影板书】 1.取装有20 mL水的烧杯 操作 加入5g的氯化钠,搅拌 现象 结论 再加5g氯化钠,再加5mL搅拌 水,搅拌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师生互动)。 2.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 操 作 加入5g硝酸钾,搅拌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 加热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冷却 现 象 结 论 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1.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 2.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钾也不能无限制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 上述活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 饱和溶液二要素: 1.一定温度 2.一定量的溶剂 如果不指明这两个条件,能否说某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 不能。因为我们可以改变温度、改变溶剂的量,使溶质无限制地溶解。 我们把一定条件下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相反,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科学概念。 一、饱和溶液 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①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教 学 过 程 探究环节 活 动 内 容 备 注 【设问】 【讨论】 【小结】 【提问】 【投影板书】 【课堂练习】 【提问】 【结论】 【引导】 【结论】 【强调】 【讲解】 ②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 .............. 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能否溶解? [学生发言] 某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对其他物质而言并非饱和,所以,向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硝酸钾能继续溶解。(强调饱和溶液概念中的“这种溶质”四个字) ⑴.通过活动与探究可看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⑵.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 [讨论、总结] 2.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在一定条件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 (投影展示) 1.如何判断某一蔗糖溶液是否饱和? 2.在一定温度下,向100克食盐饱和溶液中加入3克食盐,充分搅拌后,溶液的质量变为103克。此说法对否?为什么? 3.“在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发现硝酸钾固体消失,则说明原氯化钠溶液不饱和。”这句话是否正确? 试分析如何将一瓶已经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 [分析、讨论]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调动学生的逆向思维,思考:如何将接近饱和的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既一般情况下: 增加溶质或降低温度 不饱和溶液 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 蒸发溶剂,降低温度,增加溶质加溶剂,升高温度饱和溶液 以上我们讨论出的转化关系与条件是大多数物质存在的普遍规律,但不可否认特殊性的存在。例:Ca(OH)2的水溶液,降温时可由饱和转化为不饱和。因此上述转化规律只适用于大多数物质。 教 学 过 程 探究环节 活 动 内 容 备 注 【讲解】 【练习】 【小结】 【练习】 【作业】 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人们还常常把溶液分成浓溶 液和稀溶液。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而不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稀溶液呢? 结论: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也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同一种溶质的溶液,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某硝酸钾溶液在20℃时是饱和的,当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到100℃时,该溶液也一定是饱和的。这句话是否正确? 本节课我们探究了饱和溶液的概念,理解了饱和溶液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有确定的意义,并总结出了判断饱和溶液的方法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我们还从中获取了哲理性的知识,用于指导我们的学习。 教材P40,习题1、5、6。 《题组训练》对应的知识题练中的习题。 家庭小实验:制取明矾晶体(P40)。 教 学 过 程(第二课时) 探究环节 活 动 内 容 备 注 【复习引入】 【探究新知】 ⑴ 什么是饱和溶液?什么是不饱和溶液? ⑵ 如何判断某硝酸钾溶液是否饱和?若不饱和,有几种方法使之转化为饱和溶液? 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一、溶解性 实验: 【演示】 极少量熟石灰 熟石灰剩余 分别加入 两支同量水的试 管中,振荡 蔗糖全部溶解 较多量的氯化钠 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易溶于水,有些物质很难溶解,说明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碘易溶于汽油,而却很难溶于水中,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 高锰酸钾易溶于水中,而油脂却很难溶解在水中,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物质溶解性大小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 如何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性的大小? 溶解性只是简单地描述了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怎样才能定量地描述物质的溶解能力呢?下面,我们来研究溶解度。 【小结】 【提问】 【思考】 【结论】 【讨论】 【过渡】 【板书】 我们常用溶解度来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根据溶质的状态不 同,溶解度可分为固体溶解度和气体溶解度,我们先学习固体溶解度。 【小结】 二、固体溶解度 ⒈ 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 【板书】 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溶解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理解溶解度概念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个要素: ①指明一定温度; ②溶剂为100 g; ③必须达到饱和状态; ④单位为g。 教 学 过 程 探究环节 活 动 内 容 备 注 【学生讨论】 想一想:“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 ”的含义? 思考: 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 【共同归纳】 ⒉ 影响因素 外因——温度,内因——溶质、溶剂性质。 【思考】 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区别与联系? ⒊ 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讲解】 可溶 易溶 难溶 微溶 1g 10g 0.01g 那么,温度对固体溶解度有怎样的影响,如何表示温度对固体溶【提问】 解度的影响呢? 【板书】 【举例】 4. 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 ⑴ 表示方法:列表法,坐标法——溶解度曲线 ⑵ 溶解度曲线 【练习】在教材P36,表9-1,给出了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大家根据图9—12溶解度曲线回答: ① 3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 _____;② 5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______;③ ______℃时,NaNO3 与KNO3 的溶解度相同;④ 70℃时,KCl 的溶解度比NaCl 的______(选填“大”或“小”);⑤ 横坐标是60,纵坐标是110的点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 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 ② 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 ② 比较某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④ 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 A.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KNO3、NH4NO3 。 B.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不大,如NaCl C.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Ca(OH)2 【小结】 教 学 过 程 探究环节 活 动 内 容 【思考】 采用降温的方法,是否可以使接近饱和的Ca(OH)2 变成饱和溶液? 【板书】 三、气体溶解度 1. 定义 压强为101kPa,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 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学生讨论】 比较固体、气体溶解度概念;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2. 影响因素 外因: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降低,压强增大, 气体溶解度增大。 即: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升高而增大 【共同归纳】 【举例】 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说明气体溶解度受压强,温度影响而变化的? 甲:鱼儿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水中有O2。 乙:烧开水时,水未沸腾时也冒气泡。 丙:把汽水瓶打开,有大量气泡产生。 【小结】 【作业】 (1)溶解度。 ⑵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3)大致了解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 《题组训练》P28至P29习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