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共享”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共享”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2023-06-19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共享”/\于 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张春龙 内容提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保证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要实现共享,就必须正确的理解 并处理好“共享与平均”、“共享与共富”、“共享与共建”、“共享与发展”的关系。通过对这些关系的比较和分 析,我们可以发现,“共享”与“和谐”、“平均”、“共富”、“共建”、“发展”具有以下辩证关系:和谐处于核心的地 位,是目标和前提;“共建”才能实现“发展”,才会具有“共享”的内容;“共享”的过程就是“共富”的过程;只有 “共富”才有“共建”的动力。 关键词・和谐 共享 平均 共建 共富 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证让人民共享 利益共享体现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有利于 发展成果”,这已经成为十六大以来社会发展的主 社会走向和谐。公平和正义是市场经济的特点, 旋律。和谐、共享是充满了人文和理性的理念,反 也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市场经济是一种制度 映了人民群众对社会平等和社会公正的渴望与追 结构,它通过一系列规则,界定人们的权利、责任 求。提到和谐、共享,让人马上想起一些与之相关 和义务,使每个人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竞争。它不 联而又早已出现的概念,如共建、发展、平均、共富 仅要求在教育、就业等方面提供平等机会,还要求 等概念。辩证的区分这些概念,有助于我们更深 为每一位公民改变自身身份提供平等机会,要求 入的地理解它们并客观、科学地指导社会的发展。 为社会阶层之问的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铺就一条 “和谐”与“共享” 公正的通道。正因为人们普遍认同了社会是公平 的、公正的,各种利益关系才能得到有效协调、人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实 与人之间才能融洽相处,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 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 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整个社会才会和谐稳 谐。其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最为主要的。而 定、和谐发展。如果社会严重不公,就会带来诸多 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基础则是利益共享。马克思曾 的社会问题,甚至酿成灾祸,使发展的成果毁于一 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 旦,也就不可能是一个和谐的社会。通过社会发 有关” 。做到人与人之间利益的和谐,关键在于 展成果的共享,可以为社会成员营造一个公平正 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义的竞争环境,以确保每一位社会成员的正常发 (一)共享——公正——和谐 展,提升社会的合作程度,增强社会的整合程度。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进城务工人员共享城市发展成果的社会学研究”(项目号:06CSH002)的阶段性成果。 42 宰海2010.6 (二)共享——均衡——和谐 的,大量的研究和现实都表明,合理优化收入差距 对经济增长有积极作用,有利于生产要素按贡献 分配,提高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发 挥激励效应,实现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 发展和社会进步。 按照结构功能主义的解释,社会是一个有机 的整体,组成社会系统结构的各个部分在整个社 会有机体中处于各自不同的地位,承担着不同的 功能,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促进。郑杭 生从社会系统运行的角度指出,只有当各个社会 (一)共享——非“平均主义” 子系统相互协调、均衡发展时,才能保证社会处于 实现利益共享主要是针对利益过度分化而言 良J眭运行和发展的状态。因此,所谓“和谐”,即包 含协调和均衡的意思。建设和谐社会,从本质上 说,是建设利益均衡的社会。利益是动态的,时时 处处都在变化,只有把利益的获取规范在合理合 法的范围内并不断进行调整,从总体 趋向均衡, 社会才能走向和谐。这就需要从社会利益均衡的 机制上,为弱势群体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提高 填平沟壑,搭建台阶。现在,发展成果越来越丰富 的现实使人们正视并解决利益失衡具有可能。可 以说,实现利益共享的主要日的就是为了缩小悬 殊的利益差距和实现利益的均衡,从而最大限度 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三)分化——失衡——冲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 立,我国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不同利益群体出 现明显的分化与重组,两极分化问题日益突出。 1978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317,2006年则t升 到了0.49,处于比较危险的状态。在经济发展和 财富增加的过程中,一些先富起来的人生活日趋 奢华,但广大工人、农民却成为最大的牺牲者,承 担了改革和发展几乎所有的成本和代价。在现实 生活中,这种贫富差距的分化更为明显并形成了 一种强烈的对比。从国际经验来看,在现代化进 程中妥善解决经济利益共享问题至关重要。拉丁 美洲国家由于没有解决好社会利益共享问题而陷 于发展陷阱。20世纪60、70年代,伊朗进行“白色 革命”,推动经济改革和发展,但由于没有处理好 利益共享问题,造成悬殊的贫富分化,严重激化国 内矛盾,最后导致巴列维王朝覆亡。显然,实现利 益共享可以确保经济持续增长,而利益不能共享 则会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 “共享”与“平均” 共享不是搞“均贫富”,劫富济贫无助于社会 公平正义的实现。存在收入差距是必然和必要 的,绝不是要搞平均主义。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 制下,我国实行的是平均主义分配,在公平与平等 的掩饰下牺牲效益和效率,导致共同贫穷。现在 提出的“共享”,不是要让改革发展的成果在全体 社会成员间平均分配,而是说要首先关注人口的 大多数,不能让改革发展成为少数人得利的过程。 如果我们的改革发展以伤害人口多数的利益为代 价,那么改革发展就会失去动力。因此,“共享”绝 非“大锅饭”,更不是要通过政府这只“看得见的 手”去人为地拉平差距,退回到绝对平均主义的时 代。共享和平均的区别在于:第一,平均强调的是 数量的均等,共享强调的是意义的公正;第二,平 均暗含着不公(即贡献小者对贡献大者的剥削), 共享是一种有数量差异的平等。共享具有历史性 和阶段性,共享的水平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相适应,那种完全平均的共享是一种超越历史和 时空的梦想。 (二)共享——照顾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的存在,是社会中不可回避的、不得 不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我国社会目前面临的一 个理沦与实际的矛盾就是:从理论上说,社会变革 的代价应由全社会分担,但是实际上绝大部分却 由弱势群体承担或主要承担;社会进步的成果应 由全社会共享,但是实际上由强势群体享受或首 先享受。这是不符合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 的。现在强调的让弱势群体共享成果,就是要在 公平正义的基础上,通过各项制度的建设使全体 公众在不断加强的公共事业、不断改善的公共设 施和不断扩大的公民权益中受惠,使弱势群体得 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当然也需要注意处理好共享 与“搭便车”的关系。尽管我们强调共享社会发展 成果是不可剥夺的权利,但是参与和促进社会发 展同样也是一种权利或者说一种义务。联合国 《发展权利宣言》中的“参与、促进并享受”也表明 了这种逻辑递进关系。 43 “共享”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三)共享——缩小贫富差距 我国目前面临着分配不公的问题日益严重、 革发展成果,走共同富裕之路的最好说明。 (二)共享是共富的手段方法 共同富裕和共享利益本质上相同的,二者的 差别仅在于共同富裕是一种静态的结果,而共享 收入差距呈逐步拉大的趋势。在市场经济体制建 过程q1,贫富差距和利益矛盾的存在有一定的 必然性,适度的利益分化对经济发展有刺激和推 动作用,但过度的利益分化则会导致社会利益格 局失衡,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贫富的鸿沟、利益 利益是动态的发展过程。我们目前进行的改革, 一方面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社会创造尽 可能多的财富,另一方面也是力争通过社会制度 的失衡无法支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要保证经 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就要及时缩小改革 进程中出现的利益分化和差距拉大的问题。对于 缩小差距,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突出共享的理 念。改革前期,在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情况下,需要 把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作为一种突破旧的体制手 段。改革进行到现在这个阶段,就要用和谐社会 共享共富的角度来探讨发展的新问题。与此同 时,共享仍然要以承认社会成员之间合理的差距 为前提条件,差距在合理的区问之内,既符合公正 的规则,也有助于激发整个社会的活力。 “共享”与“共富”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 人先富起来”,打破了绝对平均主义和“大锅饭”体 制,为同家积累J,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奠定 了“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但共同富裕这个 伟大目标的最终实现并不能凭空实现,必须通过 共享来逐步实现。如此看来,共享发展成果、共享 和谐利益,是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一)共富足共享的最终目标 社会主义的最终日标是共同富裕,改革开放 的目的就是惠及卜几亿中国人民,使全体人民共 享改革发展成果。正如恩格斯在其名著《共产主 义原理》中所指出的那样,应当使“所有人共同享 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 的目的,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也是社会主义 的原则与核心价值观。邓小平多次强调:“社会主 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 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和谐社会实质上就是一个 共同富裕的社会,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也不可能实 现社会和谐。建设社会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共 享改革发展成果,走共同富裕之路就是坚持社会 主义的改革发展方向。从“先富论”,到“十一五” 规划中转变为“共同富裕”的主调正是实践共享改 的力量、体制的力量确保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 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这就是一个实现共同富裕 的过程。人们只有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享受发展 的成果,共享发展利益,才能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准备物质前提条件。只有通过在发展过程中人们 共同占有发展的成果,共同富裕的实现才有可能, 否则,共同富裕只能是“无源之水”,成为人们的一 种幻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是条件和手段,实现共同富裕是方向和目标。当 然,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实现 不同程度的利益共享。 (三)通过共享逐步实现共富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逐步实现共富的 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但由“先富”走向“共富”,并 不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这种跨 越,因为我们既需要减少社会摩擦,让更多的人走 向富裕,又不能破坏合理的市场分配规则,要保证 劳动者的积极性,以免重蹈“大锅饭”覆辙。从目 前的情况来看,创造“共享”的条件和机制是一种 最好的过渡。也就是通过科学政策导向和有效制 度安排,让各种资源配置更合理,让更多人能够得 到参与发展的机会,更公平地分享发展的成果。 现在,我国由“先富”进入“共富”的相关政策正在 更迭调整,比如官方早先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 公平”已变为“兼顾效率和公平”,“更加注重社会 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与此同时,“共 享改革成果,兼顾各方利益”已逐渐为各方认同。 “共享”与“共建” 共建就是要调动全体人民的创造力和聪明才 智参与社会建设,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我们要 做到既共建,又共享,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 建,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不可偏废。当然, 共享也是有前提条件的,这些条件包括:以高度发 达的生产力为基础,以每个社会成员都对社会发 擎海2010.6 展负有责任为基础的“共创”,以及承认社会之间 的合理差距。 (一)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和条件 共享的前提是共建,是劳动优先,因为只有劳 动才能创造财富,才能具有共享的内容。劳动优 先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共享应该 是以劳动为基础的共享。我们在强捌共享的问 会,也才是伞体人民愿意共同建设的社会。只有 共同参与、共同建设,才能共同享有;也只有共同 享有,才能激发人民共同建设的积极性。只有团 结、发动和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米共 参与、共 同建设,才能建成和谐共享的社会。共建与共享 强调社会的生产应该是生产者在满足自己需要的 同时也满足别人的需要:一方而,劳动者创造的财 时,也必须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履行为社会尽责任 的义务。对于那些只想共享成果而不愿履行义务 的懒汉和搭便车者,应该通过建立有效机制促使 他们参与和促进社会发展,以保证他们具备共享 的资格。共享的一个重要日的在于充分开发每一 位社会成员的潜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并在此基 础之上更为有效地使全体社会成员参与共建。如 果只是重视共享而不以共建为必要的前提条件, 那就必定会使部分社会成员养成一种严重的依赖 思想,形成一种非劳动意识,甚至会养成一个新的 寄生人群,从而违背了共享的初衷。 (二)共享是共建的动力和目标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发展的目的,但是, 不同的方式对共建并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动及其效 率具有不同的影响。以共享成果的合理方式能够 有效地激励人们参与共建。对发展成果实行在合 理差别分配基础上的共享,就能在社会财富的共 同创造中达成良好的动力机制与安全机制的统 一,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和保护社会的创造活力。 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要通过共享使经济社会发 展的成果惠及十几亿人口,这--一目标本身就是一 种无形的动力。不可否认的是,人们的创造能力 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有大有小,但良 好制度有助于人们各尽所能,为人的发展提供足 够广阔的空问,为人们以自己对社会的贡献来挣 得收入和财产提供足够的制度可能性。在口前或 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并不能达到完全的机会 均等,但我们能够以不断的努力来逐步消除各种 显著的机会不均等,而能够做到这一点,就能使共 创财富与共享成果统一起来。 (三)共建中共享、共享中共建 共建与共享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二者 互为前提并进行互动。做到以共建推动共享,同 时又以共享促进共建,社会就能不断进步,人民生 活水平才能持续提高。和谐社会是共同享有的社 富必须高于自己的所得,从而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这就是共建;另一方面,劳动者的劳动必须能够获 得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所得,这就是共享。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文化和科技的进步,共 建的范围会越来越大、质鼍会越来越高,这就是共 建与共享在统一过程中的良性循环。伴随着共建 的发展进程,需要逐步建立起共享的长效机制,促 进共建共享的和谐局面的形成。 “共享”与“发展” 胡锦涛强调,我们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 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日标,让发展的 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包括 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 全面发展,落脚点是人的发展。广大人民能否共 享发展成果,发展的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是我 们党始终强调的“一切发展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 “检验发展是否为科学发展的最高标准”。 (一)共亨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和谐社会必须是一个能够持续发展的社会。 就我国日前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主要的经济拉 动力有外贸拉动力、投资拉动力和内需拉动力。 其实,三者当中,内需拉动力的作用远远高于前两 者。改善基本民生状况、让社会全体人民共享改 革发展成果的政策取向,有助于内需的拉动并维 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在过于依靠出r_I拉动具有较 大风险的情况下,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 径只能是制定并实施有助于改善基本民生状况, 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具体政策, 以有效地扩大内需。从理论}二来说,经济的增长 叮以产乍“波及效应”来解决弱势群体和贫困问 题。但是,大量的实践证明,经济的增长并不意味 着增长的分配随着总量的提升和人均水平的改变 而“平均”提升。真正有效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足在 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增长的利益和好处全面惠 45 “共享”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及整个社会和各层次的人群。 (二)不断发展才有成果共享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是 面临的首要任务,不发展,就会在日益激烈的国际 竞争中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目前我国社会生 活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都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 的,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发展。只有在不断发展 过程中,在蛋糕做大的同时,人民才能真正分享发 展的成果。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 社会财富的迅速增加使全社会共享经济快速增长 的成果成为可能。发达的物质基础和完善的市场 经济体制是现代社会的根基。民生问题的最终解 决,还要依赖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始终是成果 “共享”的基础。在今后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 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 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未来 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 根本任务,从而为成果共享、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 物质基础。 (三)共享式发展才能得到认同 现在,人民越来越认同这样一个道理,发展应 该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而且应该是以绝大多数社 会成员为本位的发展。如果一个社会的发展结果 是少数人获益,多数人受损,那么这个社会的发展 便失去了最基本的意义。如果经济增长的结果只 能使少数人受益的话,多数人是不可能认同这种 发展的。只有共享发展成果,才能使人民群众积 极地认同改革、认同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安全运 行和健康发展。也就是说,只有坚持公平正义的 改革指向,确立起让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的发展模式,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才能得到广大人 民群众的拥护,相应的政策也才能得到绝大部分 人的支持。正是因为绝大部分人民群体从改革中 获益,共享了这些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党和 46 国家的改革推进到目前阶段,仍然得到了广大人 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支持和拥护。 综合“和谐与共享”、“共享与平均”、“共享与 共富”、“共享与共建”、“共享与发展”这五组概念 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和谐、共享、共建、发 展、共富具有以下的辩证关系。 图1 和谐、共建、发展、共享、共富的辩证关系 如上图所示,在和谐、共享、发展、共建、共富 这组概念中,和谐处于核心的地位,既是一个终极 目标,也是一个基本前提。因为我们的最终目标 是建立一个“和谐社会”,但没有基本的和谐,其他 (共建、发展、共享、共富)则无从谈起。只有通过 全体国民积极地参与“共建”,整个经济社会才能 实现“发展”,才能取得各方面的成果,全体国民也 才具有了“共享”的内容。而逐步“共享”的过程, 也就是一个先富到“共富”的过程。有了共富的感 受,就能使全体国民积极地认同改革、认同发展, 使改革和发展成为社会各个阶层的共同事业,从 而使他们自觉地为之共同奋斗,积极地参与和谐 社会的共建。锄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2页。 作者简介:张春龙,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 所副研究员,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充生。南 京,210013 (责任编辑:姜守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