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
我国货币发行量与CPI和GDP之间关系实证分析
熊伟(浙江财经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
要:该文主要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货币发行量与CPI、GDP之间的关系,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而不
断演进。同时针对它们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
关键词:货币发行量;M2;CPI;GDP
货币发行量与CPI(居民消费物价指数)、GDP(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者必然的联系。从理论方面有古典的货币数量理论(费雪)、新货币数量论(弗里德曼)都已经充分的论证了它们之间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同时西方国家的很多学者也对它们之间相关性做了很多实证研究,都证实了这种关系的存在。就我国而言西方的理论是否符合我们的实际呢?本文主要通过实证的数据分析(所有数据来源人民银行网站与统计年鉴)来说明其中的共性和特性。
1.我国货币发行量与CPI和GDP的关系的实证分析1.1货币供给与GDP的关系。
1979年到2005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运行对金融的依赖程度逐步加深,货币总量变化对经济的影响日益明显。一般而言,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但又绝非存在着等比关系。在改革过程中,货币增长的幅度相当大而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是存在的。例如:1986年和1990年和2003年,虽然货币供给量增长率分别为23.3%、28.1%、20%,但经济增长率不高,至于对货币供给加以控制而经济增长仍然旺盛的情况也不罕见,例如2004年,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要贯彻适度紧缩意向的短暂时间。改革开放以来,货币供给量增长的幅度明显大于经济增长的幅度。
1.2货币供给与物价变动的关系
1.2.1信贷扩张是产生物价上涨的直接原因。
通货膨胀本质上是一个货币现象。当货币增加量超过了经济发展的正常需要量,在缺乏价格结构调整机制和回笼货币的有效手段以及完善的金融市场情况下,多余的货币经过一段时滞后,就会变为现实的购买力,引起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因此,物价上涨最直接的原因还是信贷过于扩张,货币供给超过经济增长。
自1979年以来,货币供应量一直在增长,从而物价总水平也一直上升。历年货币供给的增长大大超过GDP的增长。在货币供给大幅度增加的当年或下一年,物价上涨率一般都比较高。例如:1988、1993、1995年是货币高投放的三年,过多的货币供给,导致CPI分别上涨18.5%、30%、15%。
1.2.2信贷扩张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货币深化进程可分为如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3年,这是由农村改革引起的第一次货币深化进程。在这一阶段,由于发展经济的需要,货币供给增长较快,不同层次的货币供给量的年平均增长率较高,但由于中国的经济改革从农村起步,未涉及大范围的物价调整,仅以提高农产品价格为重点,旧的价格机制仍在发挥作用,以往积累的一些矛盾尚未暴露出来,使物价上涨表现不太明显,通货膨胀比较轻微,同时,在这一阶段,货币供给和物价指数上涨率的关系有如下特点:凡货币供给增长率超过年均增长率的年份,该年的物价指数上涨率一般都超过年均值。例如1980年,增长率超过年均值,其零售物价指数上涨率也超过其年均值。相反,凡货币供给增长率低于其年均值的年份,物价指数上涨率一般则低于其平均值。如1982年和1983年的情况就是如此。
第二阶段,从1984~1989开始,这是以城市推进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二次货币深化进程。在这一阶段,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步放开了物价管制,各种矛盾尤其是供求不平衡的矛盾逐步暴露出来,历年来多发的货币和产生的信用膨胀对市场起到了冲击作用,而相应的配套宏观调控措施又没跟上,特别是金融、财税改革滞后,使这一阶段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例如,第二阶段,两阶段的M2年均增长率非常接近,
但第二阶段的零售物价指数的平均上涨率都与第一阶段相差甚远,为8.46%,高出第一阶段平均上涨率5.7个百分点,特别是零售物价指数在1985~1989年的五年间平均每年上升11.6,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之长是建国以来所没有的。同时,第一阶段中货币供给与物价指数上涨率之间的简单对应关系在第二阶段已不复存在,例如1984年,M2增长率均高出年均值13.29个百分点,而这一年的零售物价指数仅增长4.5%,低于其年均值。相反,1985年,M2增长率均低于年均值,但零售物价指数上涨率却高于其年均值。同样,1989年由于紧缩政策,M2供给量均大幅度下降,增长率为18.3%、大大低于各自年均值,而零售物价指数却大幅度上涨,超过年均值约10个百分点,这一年物价水平上升快于货币供应量增长。
第三阶段,1990~96年,M2货币供给量保持高增长,但物价增长在各个年份有明显的不同。由于前几年货币发行量保持高增长,导致1993年的高通货膨胀,高达30%,而且其后两年也保持了惯性的增长,1995和1996年分别高达15.7%和8.2%。
第四阶段,我国货币发行量保持了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但受世界经济的影响,我国经济总体来说进入了一个供大于求的状况,尽管货币发行量保持17.5%的年均水平但物价保持很低的增长率,有些年份还是负值。
长期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保持货币和物价稳定。在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的不完善,货币供给往往不是由中央银行根据其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和最终目标主动地、独立地决定,而是受各种外界因素,特别是当时的经济环境和政策因素所制约,被动地、消极地决定,使货币供给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能力大大削弱,形成外力驱动的膨胀性
(或收缩性)货币供给体制。
上述实证分析表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货币供给增长率与物价变动率之间没有一个明显的模式,货币供给增加是物价上涨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它们之间的因果依存关系决非简单的正相关关系,而是复杂的非线性关系。由于货币供给作为影响总需求的一个因素,传递在物价身上,要经过若干个中间环节,因此,我们首光要分析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所带来的可能需求增量是中间需求还是最终需求,是流动资金贷款派生的货币增加,还是固定资产投资贷款或消费信贷所派生的货币增加。对生产企业的购料贷款和商业企业的贷款与对基本建设贷款和技术改造贷款所产生的需求冲击是不一样的,只有最终需求才会对物价产生真正的压力。
2.经济增长、货币供给和物价变动的周期循环特征
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经历了四个短周期,从1996年代进入第四个周期。前三个周期的年份依次为1979~1984年,1984~1989年,与之相应,货币供给和物价水平也发生了周期性的波动。1989~1996年。
由于三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功能不同。三者波动周期在有些起止时间上不一致。一般而言,物价变动滞后经济增长和货币供给,时滞大约为一年左右。在80年代前期和中期,经济增长略领先于货币供给,两者到达高峰的时间几乎同步。进入80年后期,货币供给变动略领先于经济增长变动。在第三周期,货币供给在1993年达到高峰,GDP增长在1994年达到高峰。这种变化表明,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货币供给对经济发展的调控作用越来越重要。
纵观我国改革27年经济发展的历史,经济增长、货币供给和物价变动的周期性循环有如下特点:每次通货膨胀发生的前一年或前期阶
《新西部》2007.18期-25-
产业经济
段,经济均处于相对繁荣和发展阶段。例如,1985年、1989年、1993年是零售物价上涨高峰年,通货膨胀严重时期,而1984年、1988年、1992年每年的GDP增长率均超过10%。周期性循环往往是从一个雄心勃勃的经济发展计划开始,通过财政赤字实现国民收入的超分配。它引起大规模投资,直接的刺激社会总需求,增加就业,工资总额随之上升,带动现金投放逐步增多。于是首先出现的是生产资料供不应求,然后传入消费资料市场,社会面临双重短缺局面。当供求矛盾加剧到一定程度时,政府被迫推出紧缩政策,通常的实施途径是贷款收缩。压缩基建规模,经济发展速度下降,货币流通速度明显下降。但总需求与总供给仍未平衡,最终导致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社会物价指数迅速上升,总供给和总需求慢慢恢复平衡。这时,经济体系中又开始酝酿出新的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从而新一轮的周期循环开始。
我们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有时因调控时机选择不当而出现失误。我们往往善于顺应经济周期,放松需求,松动银根,结果将经济很容易推到热区或过热区;当经济运行趋于冷区时,我们往往又往往顺应经济周期实行“急刹车”以及一系列的紧缩政策,抽紧银根,结果将经济很快推向过冷状态,影响经济增长。因此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选择不能用猛烈的“大动作”,而应平缓、柔性且保持一种长期较为稳定的货币政策,才能使经济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物价波动控制在最小限度。
3.结论及建议
本文从实证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是:货币是重要的,向经济体系中(上接第12页)
来并不容易!市场的需求与市场预测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以及专业公司具体操作,数据的采集方式以及信息的科学性并非一句话或一厢情愿就可以一蹴而就,必须认真投入并且在招生办公室有专业人士来管理和建议操作。目前这些工作的还缺乏实际操作性,实际情况始终处于模糊状态。其实就是招生的信息调查与招生管理、操作的科学化与信息化,它有一个时间差,毕竟学校不是饭馆,也不是夜总会,它是一个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系统教育的组织,来不得半点马虎。
7.“工学交替”系统建设目标与实际教学存在着一定差距专业建设教学大纲,其重点是要体现实践能力的培养,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和半工半读的学生学习模式,要依据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训内容,编排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注明课程的培养模式(工学交替、订单培养、企业联合办学)这一点设计意图是合理的,但与新疆高职院校目前的状况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疆内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在当年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工学交替”只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时比较困难的,有的老专业,专业教师转型困难;新专业如影视动画设计专业老师缺乏,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工学交替”在高职教育中是一个系统建设,归根结底,就是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各方资金的系统投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喊口号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目前新疆高职院校资金的来源从数量到渠道与发展速度极其不相适应,是困惑这些学校的一个瓶颈。
8.目前新疆高等职业精品教材的编制和学生使用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
高等职业教材建设仍落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这是全国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新疆高等职业精品教材90%以上,都是从内地进,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因地制宜,编制精品教材的工作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这一重要工作在很长时间在疆内转借乃至主管部门漠视,没有专业资金投入和组织专业人员有重点的编写教材,尤其是精品专业的教材。其他诸如教材的内容选择新技术、新信息的成果反映和职业道德教育以及地区行业以及技术特点更无从谈起。例如广东某纺织服装学院的教师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支持下,编写出版了《服装CAD》等教材包,集纸质教材、音像媒体、CAI课件、教学素材库、电子教案、试题库及考试系统和多媒体教学软件于一体,将各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媒体和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立体化教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提供一种教学资源的整体解决方案。这既可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使优秀教学
我国货币发行量与CPI和GDP之间关系实证分析
注入适量的货币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形成和完善,货币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将有所减弱,而且货币注入过多,会导致物价水平更快地上升,对经济的负效应要强于正效应。这一结论的意义就在于进一步证明了货币政策的首先目标应是稳定物价的决策是科学明智的。只有稳定物价,经济才能持续、健康、高速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货币供给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首要任务是如何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我们认为,从量化的角度看,目前经济增长率以8%~10%为宜,物价上涨率应控制在2%~6%为宜,由此推算,货币供给增长率应控制在16%~20%之间。从长远目标看,应把物价上涨控制在5%以内,因而实际货币供给增长率应不高于13.01%。
参考文献:
[1]黄达.《货币银行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2版[2]祝孔海.《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山西财政税务令科学校学报》,2002年2月第1期
[3]方春树,聂建平.《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物价上涨关系的实证分析》,中国学术期刊网
[4]熊鹏,方先明.《资本流动货币供给与价格总水平》,《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12月第27卷第6期
[5]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课题组.《通货膨胀问题研究》,《中国物价》,2005年02月
资源充分共享,又可切实促进和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其先进成果,值得新疆高等职业院校借鉴。
9.政府主管部门政策和市场操作与高职院校实行的“毕业双证制度”存在差距
目前,疆内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实行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双证制度,但是,在全疆劳动市场上职业资格的具体使用和监督还不配套,处于一种落后的状态,这就给职业教育增加了一定的困难,与内陆相比,这种现状必须加快配套,急需改革。
10.要尽快建立起用人市场预测;招生、就业以及就业后的跟踪服务调查体系
这一调查、分析体系的建立,将对学生的进门、出门做到了明察秋毫,这在疆内几乎是一个空白,必须在未来不长的时间内建立。这样我们的教育是体系化的、科学的,而不是断代的、局部的和片面的,要很好的利用已经毕业生资源进行,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系统和政府统计部门、企业等进行联合协作,把这个工作建立起来,运作起来,落到实处,对学校相关工作起到信息提供、科学引导的重要的作用。
目前,困扰新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于系统观念深入,在于正确政策引导,在于各方资金的投入,在于各自学校以及时间部门的操作落实、在于学校以及社会的跟踪服务,面对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许多新的课题,我们肩上的责任是重大的,需要各方的努力,来迎接这一新挑战。
参考文献:
[1]教育文摘周报.2000.(4)
[2]林伦伦等主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9月
[3]2003年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EB/OL].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http://www.tech.net.cn
魏振权:(1968—)男,讲师,1996年起在乌鲁木齐职业大学艺术系工作,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05届在职研究生,从事设计学(广告方向)、美术学、文艺美学等方面的研究。
-26-《新西部》2007.18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