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冲击——反应”模式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是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驱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下列史实对应关系最符合“冲击——反应’模式的是( )
A.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B.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 C.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D.巴黎和会——国民大革命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史上的抗争运动,旨在考查知识迁移并灵活运用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人议和,请求变法,即“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鸦片战争,对应虎门销烟;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应义和团运动;巴黎和会,对应五四运动。综上,故选C。
2.康有为、粱启超倡导变法的首要目的是( )
A.发展资本主义 B.挽救国家危亡 C.推翻封建专制 D.引进西方学说 答案:B
分析:《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康有为、粱启超倡导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挽救国家危亡,故选B。
3.“自鸦片战争发来,中国人中间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下列哪一事件首先实践了“西方的民主制度的梦想”(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维新变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近代化的探索首先学习西方经济技术,开始于洋务运动。从维新变法开始学习西方风民主制度。新文化运动开始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题文中的关键词是“哪一事件首先实践了‘西方的民主制度的梦想’”。选择首先学习西方民主制度的事件。ACD不符合题意,故
选B。
4.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记载:“及甲午败于日本,各国租港湾之事,相逼而来,瓜分支那之说,腾沸于全球。于是国人大哗,志士奋起,痛论变法之不可缓。帝亦知非实行变法,不能立国。”材料涉及的史实有( )
①甲午中日战争 ②《马关条约》签订 ③列强瓜分中国 ④公车上书 ⑤维新变法运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甲午战后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及甲午败于日本,各国租港湾之事,相逼而来,”材料涉及的史实有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依据材料“痛论变法之不可缓。帝亦知非实行变法,不能立国。”材料涉及到的史实有甲午战后,中国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公车上书,维新变法挽救中国的民族危亡。材料没有提到《马关条约》的签订,故②不正确,含有②的选项都不正确。故选B。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们所提出的维新主张有了明显的资产阶级特征。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具有了比较明确的国家主权观念。反对外国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所有中国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但见识深浅大不相同……
——《中国全史》
材料二: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光绪帝按照康有为提出的办法,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主要内容有: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历史教科书》(北师大版)
材料四: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更为严重的是,……康有为、谭嗣同等维新派和光绪,从和平变法开始,却逐步走向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险,最后归于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
——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五:“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正因如此,史学界才有人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历史争鸣•回顾戊戌》
(1)依据材料一,分析戊戌变法出现的历史根源。
(2)依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的政治主张代表了哪一阶级的政治要求?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这次变法的内容涉及哪些方面?(不得摘抄原文) (4)依据材料四,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观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5)依据材料五回答,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戊戌变法在当时社会上起到什么作用? 答案:
(1)根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或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
(2)君主立宪或开国会、行宪法;民族资产阶级。 (3)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政治等方面。
(4)因素:远离当时的政治现实;缺乏斗争策略(或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紧急关头铤而走险,企图武装政变;对改革缺乏周全设计;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5)依据:触动传统中国政治体制;影响其后历次革命运动;作用:思想启蒙作用。
分析:(1)由“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反对外国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所有中国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可以看出,戊戌变法出现的历史根源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反对外国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
(2)由“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可以看出,概括康有为的政治主张是开国会、行宪法。康有为的政治主张代表提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3)“发展农工商业”是经济措施;“训练新式陆海军”是军事措施;“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是文化教育措施;“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是政治措施。
(4)由材料四可以看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观因素有远离当时的政治现实;缺乏斗争策略;紧急关头铤而走险,企图武装政变;对改革缺乏周全设计。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5)“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可以看出,材料五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是触动传统中国政治体制;影响其后历次革命运动。戊戌变法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