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工作的教育研究
我国的互联网事业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却是一日千里。随着网络热的持续升温,青少年网民的人数还将迅速增加。网络以其声音、文字、图像、互动性相结合的\"立体式\"特点给青少年带来了强烈的刺激、全新的感受,又因其信息的超地域性、全方位性、快速实效性能较好地满足青少年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因而赢得了他们的普遍好感。一时间,上INTERNET成了一种时尚。据不完全统计,到网吧上网的中小学生占了50%以上。然而虚拟的网络世界并不是一方净土,现实文明的阴影同样在网上折射,种种不良因素无疑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着不利的影响。 的确,网络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但正如太阳既有阳光也有黑子一样,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也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消极问题,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本文着重讨论网络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并尝试着提出一些应对措施,以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地发展,成为适应21世纪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问题的提出
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不能无视已经在青少年身上发生的一系列网络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引发和正在引发出社会、家庭、学校诸多的焦虑,一些家长和教师甚至提出网络是罪魁祸首论调,认为是网络毒害了青少年,使他们无心向学。确实网络在带来方便的同时其弊端也日渐显露。网络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的弊端和挑战
首先,网络无所不有,其中不健康的信息也是无孔不入地在毒害青少年那稚嫩的心灵,部分老师和家长也将之称为“电子海洛因”。目前来势汹汹的是网上色情浪潮,给青少年带来极大的危害,甚至有人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据有关专家调查,网络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每天约有二万多张甚至更多的色情照片进入互联网,接触过网上黄色信息的表少年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于是家长和学校甚至政府部门开始限制学生上网,禁止校园周边再有网吧。
其次,冲击人们的责任感。网络上的行为是隐蔽的,每个人在网络上的存在都是虚拟的数字化的,以符号形式出现的,网民在网络上的身份、年龄、性别等都可以是虚拟的,人与人的交往也表现为符号与符号的互动,上网的人都没有“他人在场”的压力。既然是虚拟的,无他人在场,网络中的我可以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我,在网络中我可以任意行事,去做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事,而不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制约,有时甚至是法律的制约,这些都极大地冲击了人们的责任感。使一些学生表现为网络道德缺失:网络言行随意放纵,网络价值观念模糊,人格冲突突出。
第三、冲击着学校正面教育。网上制造、病毒传播,暴力信息等道德失范行为和黑客的攻击,诈骗、赌博等犯罪行为,腐蚀了人们的灵魂,对学校的正面教育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据不完全统计,
二分之一以上的学生的电脑曾受到过不同方式、不同程度、不同次数的攻击,有的学生在电脑受到了他人的攻击后,以牙还牙,转而攻击别人。
二、实验方法与内容
我们将以学校Internet网站的建设,维护和管理为抓手,在WindowsXP为网络操作系统的服务器的支持下,实现学校德育途径的网络化,具体有:网络环境下学科教育渗透、网络环境下的班主任工作、网络环境下的少先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网络环境下的家长学校,网络环境下的心理素质教育、网络环境下的环境教育。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逐步培养师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体现和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形成办学特色,为每一名师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同时也起到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网络德育体系的作用。
主要观点:德育需要网络,网络更需要德育
让孩子们在网络中健康成长 在网络环境下,大家共同进步
主要采用的方法: (一)研究的初始阶段
通常采用调查法、教育与心理测量法等。 (二)研究的实施阶段
采用行动研究法、实验法、其中以行动研究法为主。 (三)研究的总结阶段
采用经验总结法、个案分析法、教育统计法等,其中以经验总结法、个案分析法为主。 三、实验措施
当代青少年对“e网情深”,是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互联网的出现,网络文化将对整个人类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网吧之所以在全国遍地开花,是因为互联网是高科技发展的结果,是信息传输最先进的载体。互联网对青少年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网络或者网吧本身,而在于人们如何对互联网进行管理和利用。
1. 加强网络管理,整合管理资源,完善管理机制。
加强对网吧的管理,提高网络安全。目前的网吧经营者多以盈利为目的,法制观念淡漠,对互联网技术知之甚少,导致网吧管理混乱,对那些不健康的网页网站难以从网络技术上加以控制,一时间网吧成了“黑色文化”、“色情文化”、“暴力文化”的聚散地,严重毒害青少年身心健康。说明网吧的管理方面存在许多不完善性。因此要使互联网成为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信息交
流工具,就必须用网络技术加强“防火墙”的作用,严堵色情网站、暴力网站等不健康文化的传播。提高网吧经营管理者的法律意识,网络技术水平,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安全的上网环境。我们还可以学习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如在印度设立网络电子警察局,每天24小时对网上信息进行监控。他们在网上公布了各个网络警察局的地址和电话号码供网民提供线索和举报。
2、加强网络法规和网络道德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选择和运用网络文化知识。
青少年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互联网,不能只停留在为了玩网络游戏、上网聊天等最简单而肤浅的认识上,不能对互联网信息神秘化,过度迷恋,而应当利用互联网——这一高科技文化、信息传媒工具,了解和吸收当今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成果;及时查阅有利于自己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如远程教育、就业信息、技能培训,甚至国际间科技文化信息交往;帮助青少年提高对网上信息的鉴别能力。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通过积极开辟网络法规教育网站,严格规定初次上网人员必须首先光顾网络法规网站,明确1997年12月11日我国公安部发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方法》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国际联网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宣传封建迷信、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教唆犯罪等信息,不得从事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以及其他危害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的活动”等等,帮助网民具备网络法制意识,努力成为:不当“网虫”、不做黑客、不抛垃圾、不散黄毒、不毁信誉、不搞侵权、不易轻信的、知法守法的文明网员。
3、借鉴国外的经验,我国各中高等学校也可以在校园网上设立心理咨询窗口,公开电子信箱以至QQ,以解答同学们的心理难题,化解种种心理障碍。把政治理论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有助于青年学子坚强在网络中的道德自律、提高青年学子的网络道德。
同时,多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已转移同学们对网络的过分迷恋。让青少年学会信息选择、信息判断,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通过对生活、对人的生命意义的理解和学习,增强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通过开辟主题聊天室、现身说法等形式,让青少年深刻了解沉溺网络和在不健康网吧上网的危害,增强青少年的自律意识;教育青少年不沉浸于网上聊天、游戏等虚拟世界,不浏览、制作、转播不健康信息,不使用侮辱、谩骂语言聊天,不轻易和不曾相识的网友约会;教育青少年自觉遵守互联网道德规范,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侵蚀。
4、加强和完善网络立法,建立良好网络秩序。
江泽民同志在第十六届世界计算机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对世界经济增长和各国人民加强交往具有重要作用。但必须看到,因特网上也存在一些令人不安的问题: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十分有害的信息垃圾泛滥;有些人有目的地发布不符合事实的信息,误导人们对真实情况的认知;个人隐私、企业秘密难以保全,黑客攻击甚至造成通信中断、网络瘫痪。为了促进因特网健康发展,我们主张制定国际因特网公约,共同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充分发挥因特网的积极作用。”由此可见,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仅有技术手段和网络道德规范是不够的,还要有法律的规范。 法律的规范带有强硬约束力,依据法律管理网络是世界通行的做法。我们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应加快调研,根据实际情况,尽早立法,积极研究和借鉴国外管理经验,切实加大依法管理网络文化的力度。
5、让网络道德和网络安全教育走进家庭,拓展家庭教育空间
青少年已经义无返顾的走进了网络生活,因此家庭教育也应该跟进对青少年网络生活的教育和指导。网络生活尽管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同样也是人的活动空间,父母也同样要教育孩子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因此,随着网络走进家庭,家庭教育也要随之走进网络。为了让青少年健康文明安全的上网,就需要让网络道德和网络安全教育也走进家庭。
四、问题的实践
1、网络缩短了时空距离,拓展了德育内容。
信息网络为德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而且提供了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传统的德育工作,主要是在学生上学时间内通过学科渗透这一主渠道,利用“两课”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有限的德育工作形式,教育、引导学生学做真人,德育效果有限,工作难度较大。网络信息来源不分地域,不分国家、不分民族,不分阶层,不分行业,内容极为丰富。网络以光速传递信息,极大限度地缩短了人们之间的时间距离,缩小了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也就极大限度地扩大(延伸)了德育工作的时间和空间,人们可以最有效地实现德育资源共享。我们可以将世界上所有著名图书馆的图书搬到每一个学生的面前,供他们自由检索和选择;学生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通过有效的分析、整合、吸收、创新,提高道德认知力。
2、网上德育专栏的开辟,使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由学校组织精干教师在校园网上建立德育网站,面对全体学生,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促进德育教育的开展。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栏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消除传统德育教育中内容较为空洞抽象的状态,形成科学、稳定、形象的知识体系。学生通过访问德育网站,可以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并直接接触完整的德育理论。用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信息感染熏陶学生,网上网下相结合,通过各种渠道和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提高辩别真假、辩别是非的能力,增强自我控
制、自我约束能力,对网上信息和电子作品,要有分析有选择,不该看的不看,不该传的不传;加强对学生法制教育和责任教育,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逐步树立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感,引导学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网络技术,该做的努力做好,不应该做的坚决的不做;加强对学生人格教育和道德教育,从小培育正直、真诚、宽容、仁爱等基本的人格素养和追求真善美的道德素养。在校园网上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建立班级网页,使德育内容既来源于学生群体,又回归到学生当中,令德育教育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
3、网络素养的提高,使教师掌握了德育主动权。
教师是知识、道德的传播者,作为传播者,首先它应该主动去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做学生的表率。所谓“先莫先于修德”,塑造灵魂的工程师必须首先具备高尚的网络道德素养,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规范教师的上网行为,我校还制订了教师上网的若干要求,保证了教师对学生上网的正面导向作用。因此,提高教师的网络素养,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增强对学生网上生活和网络道德发展的指导是加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强有力的德育队伍。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自制能力弱,猎奇心强,还未形成较成熟的是非观,容易受到误导误入歧途;但如果受到良好及时的引导,也能顺利度过网络人生的危险期。小学生会对年轻教师产生崇拜感、亲近感,可以利用教师权威进行言传身教,增强对学生网上生活和网络道德发展的指导,掌握德育主动权。由于网络道德教育方式偏重于倾心交谈,教师把自己和学生摆在平等的位置,更能引起思想共鸣,能更好地达到效果,最终使更多的老师成为学生生活中的良师、互联网上的益友。
4、网络将学校德育工作和社会、家庭德育相融合,全面促进了德育工作的深入。
教育,尤其是德育,绝对不仅仅只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更多应该是学校德育工作和社会、家庭品德教育相结合。传统的社会、家庭德育同学校德育的交流方式,仅仅局限于家访、请家长、家长会等简单方式,限于时间、空间和现实等诸多限制,很多家长和教师并不能真正了解和掌握学生在学校或家庭中的真正表现和思想。而结合网络,我们通过网上家长学校、校园手机短信系统等方式,使得空间、时间的束缚已不再是限制,而思想和认识的交流,也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和文字,声音、视频和多媒体的引入,也让社会、家长和教师真正能够了解和认识学生思想,同时也让学生也在参与与观察中得到相应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生通过网络,聊天谈心,直接宣泄,释放内心的不平衡,可以从封闭、封锁中走出来;用网络拓宽现实的空间,建立心理网站、德育网站、教学网站,老师、学生、家长可以平等地跨时空网上交流,如通过电子邮件、实时交流,从而很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学习问题,使德育工作得以深入开展。
5、网络,使德育资料管理无纸化。
每当学期开始与结束,各班级、中队要收集、上交德育活动记录、计划等材料时,总是拖拖拉拉,或缺这少那,效率很低。“无纸化”就是指把德育工作的“小家务”资料输入电脑中,保存起
来,需要的时候再把它调出来,随时补充和修改。电脑的记忆力可比我们强多了,每年的资料都可以完好地保存起来,各班级、中队之间还可以相互学习。德育处设立了“信息委员”,成立了“信息部”。这样一来,花名册,好人好事记录,大、中、小队长会议记录,德育基地活动记录等等,各班级、中队只要进行“填空”处理就可以,修改、保留都十分方便。自从实施“无纸化”工程以后,工作起来既有效率,又有条理。学生们争先恐后要当“信息员”,因为这不仅能用自己的技术为大家服务,还能锻炼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从而使德育的资料得以很好的收集与保存。
五、问题的思考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青少年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其人生观、价值观都处于活动状态,这一时期所接受的知识、品德教育将影响他们将来的人生道路,而网络正以其信息的海量性吸引着广大的青少年,给他们带来了不少的收获,可是网络传递给他们的除了真、善、美之外,还有暴力、欺骗、色情、颓废等千奇百怪、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知识和信息,这也正是网络开放性的必然结果。由于青少年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只能是对什么感兴趣,就看什么、玩什么、学什么,这样一来,沉迷于网中,耽误了正常的学习,也荒废了学业,于国、于家、于社会都没有什么好处。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尽快制定和完善网络法规,使网络发展从无序到有序。在全社会倡导网络文明,形成健康的网络文化;加强网吧管理,遏制网络污染的形成和传播。运用法律手段既可以避免网络犯罪行为,又可以为学校德育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净化网络空间。 总之,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传统德育模式的挑战,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未来的网络德育前景非常乐观,提高网络德育实效性的途径还有待进一步开拓,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首要的是转变观念,从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转变,针对扑面而来的信息,德育应敞开思维的大门,让学生经受信息大潮的冲击和“洗礼”,从而增强对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从认知式德育向践行式德育转化,重践行而达知行统一,这是青少年远离不良信息的重要保证。我们相信,网络环境下的德育一定能为德育教育改革开辟一条新道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作者:王文 等《青少年网络安全导航》,中国青年教育音响出版社第二版,第78页 作者:赵鑫《网络成瘾青少年生活事件的对比研究》,《中国学校卫生》 2006 年 第 12 期
作者:宋飞、王卓铭《网络时代青少年阅读习惯调查》,《传媒》2005年第06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