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荒诞到永恒——再读《人类的境遇》
2022-12-26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N ̄79 法国砑免【E des Francaises)4etrim.2010 从荒诞到永恒——再读《人类的境遇》 方友忠 【摘要】安德烈・马尔罗对人类境遇的哲学探究贯穿其一生的文学、艺术创作和政治生活。 自身经历、时代和伟大人物的影响促使他走向了对人的存在的哲学性探索。人的存在是悲 剧性的。个体总是尝试使用各种方式摆脱人的存在的荒诞,唯有艺术才是最佳的超越方式。 【关键词】人类的境遇人的存在荒诞 Rdsum6:Toute la vie d’Andrd Malraux est marqude par des rdflexions philosophiques stir la condition humaine et ce a travers ses oeuvres littdraires.sa crdation artistique ainsi que son parcours politique.Les expdfiences personnelles,les dvdnements de son dpoque et les influences de grandes figures l’am6nent a la recherche du sens de l’existence humaine. etre humain souffre d’une absurditd absolue:d6s sa naissance.il est condamnd a la mort.L’existence humaine est done absurde et tragique.L’individu cherche par tous les moyens a se ddbarrasser de l'absurditd de la condition humaine.dont le mode suprdme est le recours aux arts. 与大多数的法国作家如雨果、夏多布里昂、纪德等人一样,安德烈・马尔罗的一生也 走向了一条文学与政治相结合的道路。他在这条文政结合产生的道路上所的经验,无疑要 比大多数人丰富的多。在他的作品中,政治思想无处不在,而风云动荡的政治生活无疑又 成为他诸多文学创作的灵感之源。不过,无论是政治生活还是文学创作,对于马尔罗来说, 其目的只有一个:探究人类的境遇。这也是他的主要哲学思想。正如他在《反回忆录》中 所说得那样:“在任何一个人的身上使我感兴趣的是人类的境遇……”无论是一生作为文 学家、艺术家、哲学家,还是在早期成为共产主义的“同路人”、戴高乐将军的忠实追随 者、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第一任文化部长,所有这一切对于马尔罗来说并没有实质的区别。 他的追求不在于这些方面,这些只是他用来追求终极目标的手段而已,他的终极目标是哲 学性的:探究人类生存的意义。 一、走向探究之路:从“上帝死了 到“人也死了 人类的境遇问题本质是人的存在的问题,而人的存在问题是西方哲学几千年以来思 辨、探究的中心。在古希腊、古罗马,人是依赖于神而存在的,人的存在的意识在于愉悦 神、奉行神谕。慢慢地,宙斯被上帝所取代,人类由此进入了中世纪。文艺复兴第一次世 人对自身的存在发生了兴趣,或者说是怀疑。到了近代,尼采宣布“上帝死了”,这动摇 了基督教有关人的存在的根本。无论是上帝还是诸神,所有的神都被放逐。人们认识到神 都是虚幻的,于是对自身的存在发生了迷惑、彷徨。年轻的马尔罗恰恰处在了这样一个思 想混乱的时代。承认上帝死了,就意味着人可以抛弃一切已有的固定的理性,可以打破一 N。79 法圆研究(E 籼Franfa ̄es) 切因信仰而强加在人头上的枷锁。人变得自在、自为。 然而,几千年以来习惯了以信仰为中心的人类,一旦失去中心,变得空虚。人性从此 “迷失” 。人变得“孤独”④。“如果没有了上帝,也没有了耶稣,那人的灵魂还能干什 么? ’。上帝消失所造成的真空,人类还没有足够的能力、思想去适应。他所产生的反应 只能是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悲剧。 对于年轻的马尔罗来说,悲剧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上的词,而是一个与人的日常生活 密不可分的。人生来必定注定要死亡,生命如此短暂,死亡如此不可抗拒。人生虽然有着 众多的快乐意义,死亡阴影却如影随形、无处不在。宗教的存在,曾保证了人生活的意义。 到了现在,又靠什么去解释人存在的必要呢?在当时的印度支那身陷囹圄的经历,让马尔 罗认清了殖民地社会的不公正、腐败、各种机制的腐朽。他第一次生出了为正义、为印度 支那人民的尊严呐喊的渴望。 印度支那的经历对于马尔罗走向人类境遇的探究之路来说是一个因素,但远不是一个 最重要的因素。事实上,除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之外,马尔罗自身具有的一种“兄 弟友爱”精神也引导着他走向探索人类的境遇的道路。从创办《印度支那报》到参加西班 牙内战反对佛朗哥,到组织国外军团参加孟加拉人反对巴基斯坦独立斗争,自始自终都可 以看到马尔罗的这种“兄弟友爱”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践的锻炼,战火的洗礼和深 入的沉思,马尔罗赋予了这种“兄弟友爱”精神以“人道主义 ”的特征,最终把它变成 了一种“博爱”。 马尔罗之所以把对人类境遇的探究确定为他人生的目标,还因为他受到一些伟大人物 的影响,有来自帕斯卡尔的悲观哲学的@,但最显著的两个人是兰波和尼采。追求绝对的 “诗坛流星”兰波象征着青少年的反叛。他在死后依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在第 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年轻的马尔罗看到一批批年龄比他稍大的“未来的希望”——他的伙 伴们——雄赳赳拔赴前线,结果一去不复返或黯然抱残而归。这对他的心灵造成了强烈的 冲击。他在反思:成千上万的人这样死去、残废的意义到底何在?他与同龄人样,决定要 像兰波所说般去“改变生活”。他要改变生活,改变安排,做自己行为的主人、自己命运 的主人。他甚至在1921年发表了一部作品,这部作品被人认为是对兰波“非理性”的一 种刻意模仿。此外,研究马尔罗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似乎马尔罗的所有作品都以现实 的经历为素材。这其中也有兰波的影响。在兰波看来,文学创作与社会背景、人类的思想 演变是密不可分的。《征服者》、《皇家大道》、《人类的境遇》、《反回忆录》等作品描述的 都是2O世纪社会的渐变和人们思想的变化。 在有关人类境遇的问题上,兰波成为了马尔罗的入门精神导师。兰波提倡要“超越人 0黄芳:《荒诞与人道主义——论马尔罗文学作品中的荒诞主题》。武汉:《法国研究》,2000,第1期, 第151页。 刘自强:《试论安德烈・马尔罗的<人类的命运>》。北京:《国外文学》,2002,第4期,第108页。冯 寿农、吴冰:《认识命运争回尊严——评马尔罗的<人的状况>》。武汉:《外国文学研究》,1998,第2期, 第85页。 Andr6 Malmux,Romans Les ConquOrants,La Voie royale,La Condition humaine,L'Espoir.Gallimard:Paris, 1976,P.67. 。黄新成:《马尔罗哲理与存在主义——论<人类的状况>及其对<死无葬身之地>的影响》。重庆:重庆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第2期,第121页。 0连英贤:《马尔罗的荒诞哲理探析》。四川:《经营管理者》,2010,第6期,第314页。 24 1'4'79 法国研究(Etudes Frangaises) 类的境遇”。他年少时就厌倦了外省平庸、险隘的生活,试图摆脱。这一思想极大地影响 了马尔罗。马尔罗也试图摆脱,而且不仅为了他自己的生活,也为了全人类的生活。与兰 波不同的是,兰波在他寄托生活全部意义的巴黎公社失败之后,只能纵情诗歌寻求安慰; 而马尔罗则在人生道路上不断探索,采取政治、文学、艺术等各种手段来寻求人类境遇的 真理、赋予人的存在以一种意义。 另外一个使得马尔罗走向对人的存在研究的人物是尼采。这位单凭四个字就使得整个 欧洲、整个世界为之震撼的德国大哲学家认为,人的真正的本质在于生与死的斗争之中。 真正激发人的不是对真理的热爱,而是求生的欲望。上帝死了,世界失去了平衡。想要自 我实现的人变成了“超人”。对于尼采的影响,马尔罗直言不讳,他在书中这样写道:“…… 曾经受过多种影响,最主要的是尼采的影响……”不仅如此,马尔罗还发展了尼采的论断。 他认为,不仅“上帝死了”,“人也死了”。1926年,当一大帮知识分子还在争论上帝死了 没有,马尔罗已经在他的著作《西方的诱惑》中如此写道:“绝对的真理曾经是你们欧洲 人拥有的,是上帝拥有的,是人所拥有的。但是在上帝死了之后,人也死了……”。 二、探索的历程:从冒险主义到戴高乐主义 当年轻的马尔罗夫妇踏上前往亚洲的路途之时,不可否认其中有着经济上的原因。股 市投资的失利使花惯大钱的夫妻俩不得不绞尽脑汁。马尔罗灵机一动,想要在柬埔寨“寻 找”一些古文物卖到美洲去以此养家。此时的马尔罗不可谓不是一个冒险主义者。东方的 神秘对于他来说有着无比的刺激。平淡的生活将会使他迷失自己,失去存在的意义。他需 要刺激。物质、精神的双重需要无疑给他提供了莫大的动力。为什么选择东方呢?此中我 们可以再次看到兰波的影响。兰波认为西方已经处于腐烂之中,所谓“进步”的文明只是 令人作呕之物,只有宣扬人与自然和谐的东方才是理想的选择。所以兰波主张前往东方。 马尔罗受到这一方面的影响,前往亚洲探险。更何况也许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此:既然要摆 脱,既然要超脱,朝着一个具有危险的目标前进当然是最合适不过的手段。这个时期的马 尔罗对于人类境遇的理解与大多数人一样,他寻求的只是一种不一样的生活,只是为了生 活不再贫乏,而未及从哲学角度深思人类的境遇问题。 接下来的牢狱之灾让马尔罗经历了一场蜕变。他开始意识到人的境遇竞至如此悲惨、 不公正、麻木。他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他要斗争,为自己而战,为印度支那的民众而战, 揭露军警腐败、种族歧视以及殖民主义者对人们的奴役。他甚至创办了一份《印度支那报》 来抨击法国的殖民政策。从此,马尔罗走向了一条政治斗士的道路,用笔杆子向不公正、 丑陋宣战,捍卫人的最起码的存在。 在政治的干预下,马尔罗意识到了文人的弱势。他需要战斗,真正的战斗。他成了西 班牙国际纵队空中中队的指挥官,之后又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战争中沦为战俘的马 尔罗发现了一个令他终身难忘的现象:“集中营中(酷刑或非人待遇)的最高目的是让囚 犯彻底失去人的尊严 ……”。马尔罗“罔若置身于中世纪”。他开始思考,深层次地对人 的存在进行问题思考。人失去了尊严,是纳粹主义造成的。人要找到生活的意义,在这个 战争时期首先必须摆脱纳粹主义。在这个时期的马尔罗看来,摆脱纳粹主义的最有效的手 段莫过于共产主义。 Andr6 Malraux,Antim ̄moires.Gallimard:Paris,1972P.614 ,25 N。79 法圜研究(毋“如Franfaises)4etrim.2010 早在1923年,马尔罗便自诩为“第三国际”的“同路人”。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这时的 马尔罗痛恨资产阶级社会,另一方面时在印度支那的经历使他认识了一批共产主义运动分 子并受到了他们的影响。1918年俄国革命的浪漫主义影响~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而 马尔罗的文学作品中就充满着革命浪漫主义风格。20世纪3O年代,马尔罗在马德里参加 抵抗受德国和意大利法西斯支持的佛朗哥政权,对法西斯的行径非常了解。他如同当时的 许多知识分子~样,把希望放在了共产主义上,认为只有共产主义才能解决人的悲剧存在。 他甚至加入了法国的“革命作家及艺术家协会”。在这一时期,马尔罗明显有着一种亲共 思想。 就在马尔罗认为他找到了解决人类存在问题的钥匙——共产主义——的时候,《苏德 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使得马尔罗陷入一片失望之中:保证人类尊严的共产主义与践踏 人类尊严的法西斯主义居然妥协了。苦闷彷徨的马尔罗之后选择了戴高乐主义,并不是因 为戴高乐主义有多么吸引他,而是因为他丧失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任。 在多年的战争与思索中成熟起来的马尔罗到此时已经明白也许在政治上无法找到一 种摆脱人类悲剧命运的手段,因为政治是短暂的、是可变化的,而他所要的是永恒。 三、人类的境遇:从荒诞到永恒 马尔罗心中想要探究的人类的境遇是什么昵?人类的境遇是一种人生观,一种“人生 态度 ”,其本质问题是人的存在问题。在马尔罗看来,人的存在是十分荒诞的。荒诞来自 与上帝消失所带来的沮丧,来自世界的异化,来自各种灾害,来自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 来自人与宇宙之间的不协调。马尔罗把一切与人的存在相矛盾的问题都视为荒诞。在《人 类的境遇》一书中,主人公基奥认为人本质上是充满焦虑的,焦虑来自对人自身存在的认 识;人是会死的。在《阿尔滕堡的胡桃树》中,马尔罗给“人”的定义是“唯一知道自己 不会永生的动物”。人总难免一死,这是自然法则。但不断思考、不断反省的人总是要想 方设法地摆脱这一命运。于是,在马尔罗笔下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人为了摆脱人所注定的命 运而采用了形形色色的方式:老基佐认为鸦片是使人摆脱一切来自对命运的认识而产生的 焦虑的最佳方式;对于费拉尔来说,是对他人的控制,是绝对的权力;对于陈来说,恐怖 主义可以让他忘掉他自身阴暗的存在,恐怖主义是他的宗教、是他生活的真理……还有其 他的方式例如革命、英雄。革命、英雄面对侮辱、欺凌,捍卫了尊严,人的存在由此显出 其意义。可以说,尊严得到捍卫就是打破了荒诞,是对人悲剧性存在的否定。 命运是人始终要面对的最大的荒诞,而最直接体现人荒诞命运的就是死亡。死亡的主 题遍布马尔罗的作品:《征服者》中的加里纳死于疾病;《皇家大道》中的佩尔干感受到“死 亡就在他的身边”:在《人类的境遇》中,小说以两位革命领导人的死亡为开篇:基奥被 处决,卡都被烧死。几乎所有的主人公都选择死亡作为他们行为的终结点,从中探究生命 的意义。作品中所有的人几乎都在死亡与苦难中探索人类的境遇:个人行为是否能够超越 命运,摆脱荒诞呢? 命运无处不在,死亡始终笼罩着人。当一切在死亡面前终结的时候,我们就成为一切, 成为最终。死亡是终极的变形,把我们生命中的一切都变成了命运,人由此走向了虚无, 柳鸣九:《中国革命与马尔罗哲理——对<人的状况>基本内容的若干说明》。南京:《当代外国文学》, 1989,第2期,第155页。 26 N。79 法园研究(EtudesFrangaises) 人生变得虚无。 人是不甘于接受这种虚无的命运的。求生的本能、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意识使得人不仅 渴望生存,更要生活,要抗争。于是,人开始在行动寻求活着的意义:对于加里纳来说是 革命;对于佩尔干来说是冒险;对于基佐来说是鸦片;对于费拉尔来说是权力;对于陈来 说是恐怖主义……而对于马尔罗来说是冒险、革命、战斗、政治、文学创作…… 在马尔罗看来,无论是哪种打破命运荒诞的形式,都是个体对个体自身存在荒诞性的 ~种摆脱、超越。人必须向内寻求,达到“无我 ’。然而,“人”的苦难与焦虑依然存在 他认为,无论个体对其存在如何努力超越,都有着明显的局限性:个体一旦死亡,种种超 越便不复存在。为此,必须找到一种连续的超越、一种永恒的超越。经过动荡人生、多方 探讨的马尔罗逐渐明白:个人的冒险经理、集体的革命行动都无法保证这种永恒的超越。 这种超越,他只能在艺术中找到。 艺术是一种创造,不是毁灭,不是摧残、破坏,创造就有可能走向永恒。从埃及旅行 回来的马尔罗对狮身人面像赞叹不己,从中看到了艺术永恒的希望。1943年,马尔罗发表 了《阿尔滕堡的胡桃树》。这已不再是一本小说,而是对历史、生命的一种哲学思考。在 书中,他已经把艺术视为一种反命运。艺术家通过他生命中的艺术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 世界。这个世界哪怕在他死后依然存在。只有艺术方能摆脱其他各种超越人类存在方式的 狭隘性,才能成为普遍的、永恒的。只有艺术才能抵抗的住时间的消磨,在历史长河中永 生。人类正是通过艺术才在历史中长存,才得以打破存在的荒诞。所以艺术是反命运,甚 至可以说是反历史。 马尔罗对人的存在的探究伴随着他的一生。可以说,他的一生就是对人的存在进行多 角度的探讨过程。他是冒险主义者、政治斗士、文学家、共产主义的同路人、戴高乐主义 者、艺术家。但他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哲学家。他在每一个时期的每个身份,都是对打 破人存在荒诞性的一次尝试。他对人类境遇的探究不折不饶,最好找到了艺术作为最终的 解决方法。他的思想反映了近代西方对于人的存在的困惑和意义追求。西方的科学、技术、 政治、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此同时却衍生了一种社会病。患有这种社会病的人不知 人类将走向何方,走向何方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他们在飞速发展的科学中根本找不到存在 的意义,只能看到一种荒诞。马尔罗通过他的行动与沉思,找到了一个超越人的存在荒诞 性的方法。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法意语系 (责任编辑:罗国祥) 。张平、张鸿:《从西方到东方的人性探寻——安德烈・马尔罗<人类命运>中的生命观与荒诞感》。西安: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第l期,第39页。 27